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22-01-16 15:21 作者:天地虽大任我游  | 我要投稿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今译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明自身天赋的完美德性,然后使他人也能除去后天的污染而自我更新,从而达到最完美的境地[指人民具有完关的 道德境界,使整个社会成为“王道"之世]。

这一章是孔子的经文,这一节是经文中的纲领。孔子说:“大 人为学的道理有三件:一件在明明德。上明字,是用工夫去 明他;明德,是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体。但 有生以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必加学问之功,以充 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本体,依旧光明,譬如镜了昏了,磨 得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件在亲 民。亲字,当作新字,是鼓舞作兴的意思;民,是天下的人,天下之人, 也都有这明德,但被习俗染坏了,我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鼓 舞作兴,使之革去旧染之污,亦有以明其明德。譬如衣服涴了,洗得重 新一般,这才是有用之学,所以《大学》之道,在新民。一件在止于至 善。止,是住到个处所不迁动的意思;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大人明 己德、新民德,不可苟且便了,务使己德无一亳之不明,民德无一人之 不新,到那极好的去处,方才住了。譬如赴家的一般,必要走到家里才 住,这才是学之成处,所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这三件在《大学》 如网之有纲,衣之有领,乃学者之要务,而有天下之责者,尤当究心也。

《大学》有三纲八目。本节所述即《大学》的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根据朱熹的解释,认为人的天性至灵不昧,具有一种完美的德性, 叫做明德;这种明德被后大外界的物欲所污染,《大学》的根本道理就是教人

 

自我修养,发扬光大这种完美的德性,就叫做明明德;清除后天外界的物欲 污染而自我更新品德,就叫做新民,人不仅自己明明德.而且要以此推己及 人,从而使所有的人的道德和社会达到最完善的境地,就叫做止于至善,这 三条纲领即僵家推行的“内圣外王"之道。所谓“内圣”,就是君子追求的自 身具有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所谓“外王”.就是君子不仅追求自身道德人格的 完美.而且要将“内圣”外化为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和经世胸怀:既要使人 民具有最完美的道德境界,也要使国家和社会成为“王道”之世。《大学》以 “明明德”为“内圣”,并以此推己及人作为“新民"、“止于至善”之本而达到 “外王",这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境界,也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取向,要 求人们将修德与经世相结合。这正如张居正解说《大学》首章文意时所说: “有天下之责者.尤当究心也。”也就是说《大学》之道,就是治国之道。

原文

知止而后行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今译

能够知道达到至善的境地,内心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

志向之后,心就能安静而不妄动,心不妄动而后才能安稳,安稳之后才能 思虑周密.思虐周密之后才能达到当止的至善境地。

这一节是承上文说明德、新民所以得止至善之由。止.就是止 于至善的止字;定,是志有定向。人若能先晓得那所当止的去 处,其志便有定向,无所疑惑.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静,是心不乱动,所向既定.心里便自有个主张,不乱动了,所以说定而后能静。 定,是安稳的意思•心里既不乱动.自然随处皆安.凡物都动摇他不得,所 以说静而后能安。虑,是处事精详.心里既是安闲,则遇事之来.便能仔 细思量.不忙不错,所以说安而后能虑。得,是得其所止,既能处事精详. 则事事自然停当,凡明德、新民,都得了所当止的至善.所以说虑而后能 得。夫由知止而后至于能得,可见欲止至善者.必当先知所止也。

今评

这里强调人们在进行自身修养时,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指应该达到的那个“至善”的境地。然后循序渐进.定其心志,不为任何外物所干扰,安心静静地对自己所处的各种事物进行思考, 最后在自已内心上得到关于“明德”、“新民"的正确认识。这就是《大学》 在认识上的次序。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凡物都有根本和末节,凡事都有终结和开始,能够知道这些先后次序,就接近于《大学》的道理了。

这一节是总结上面两节的意思。物,指明德、新民而言;本, 是根本,末,是末梢。明德了才可新艮,便是明德为本,新民 为末,恰似树有根梢一般。事,指知止、能得而言;终,是临

了;始,是起头;知止了,方才能得,便是知止为始,能得为终,如凡事都 有个头尾一般。这本与始,是第一要紧的,该先做;末与终,是第二节 功夫,该后面做。人能晓得这先后的次序顺着做去,则路分不差,自然 可以明德新民,可以知止能得,而于大学之道,为不远矣。

这里告诉人们,在进行自身修养时,必须抓住根本,凡事先从根本 做起,循序而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绝不可本末倒置,这是《大学》之道的 又一重点。从原则而言,这个提法是对的,但把知止作为始,能得作为终,则 是属于先验性质的,在人们认识之先,先规定了一个固定的认识目标,然后 要人们朝这个目标走去,不可逾越雷池一步,则是错误的。因为人们的认识 产生于实践过程之后,而且是随着实践过程不断发展和前进的,不可能完全 局限在事先规定的目标界限之内。这是我们在读《大学》时应该注意的一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之人君要变天下人都能彰明其天性的美德,首先要治理好自己 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 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好自巳本身;要修养好自己本身,就先要端正自 己的心志;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意念真诚,就必 须先获得知识;要获得知识,就在于穷究事物的根本道理。

这一节是《大学》的条目功夫,其序如此。诚,是实;致,是推极; 知,是识;格,是至;物,是事物。孔子说:“明德新民,固大人分 内之事,而工夫条目,则有所当先。在昔古之人君,任治教之 责,要使天下之人,都有以明其明德者,必先施教化,治了一国的人,然后 由近以及远。盖天下之本在国,故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也。然 要治一国的人,又必先整齐其家人,以为一国的观法,盖国之本在家,故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也。然要齐一家的人,又必先修治己身,以为一家 之观法,盖家之本在身,故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身不易修,而心乃 身之主宰,若要修身,又必先持守得心里端正,无一些偏邪,然后身之所 行,能当于理。所以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不易正,而意乃心之 发动,若要心正,又必先实其意念之所发不少涉于欺妄,然后心之本体能 得其正。所以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至于心之明觉渭之知,若要诚 实其意,又必先推及吾心之知,见得道理无不明白,然后意之所发或真或 妄,不至错杂,所以说,欲诚其意考,先致其知。理之散见寓于物,若要推 及其知,在于穷究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极的去处,然后所知无有不尽,所 以说,致知在格物。”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明明德的条目;齐 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是新民的条目;人能知所先后,而循序为功,则 己德明、民德新,而止至善在其中矣。《大学》之道,岂有外于此哉!

这节是说欲“外王"必先“内圣"的具体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大学》的八目。前五项是“内圣", 后三项是''外王”,只有依次完成这八项条目,才能明明德于天下,人人都 作新民,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和“王道”之世。其中心思想就是修身,通 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修身。儒家是大一统思想,以平天下为己 任,修身以后,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张居正则明确指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明德条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新民条目,只有这两项都达到了,才止于至善的境地。《大学》之道的这种思想所提供的价 值基础是:人要做好一切事情,尤其是为政治国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修 养和素质,以身作则,才能言出令行。所以《大学》的修身思想,在今天看 来,仍有积极意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穷究事物的道理之后认识就达到了明确的程度,认识达到明确程度之后意念就诚实了,意念诚实之后心志就端正了,心志端正之后身就修养好了 .身修之后家庭就可以整治好了,家庭整治好了之后,国家就可以 治理了,国家治理好了之后,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这一节是复说上文的意思。至,是尽处,人能于天下事物的 道理,一一都穷究到极处,然后心里通明洞达,无少亏蔽,而 知于是乎可至。夫物格而后知至,可见致知在于格物也。知既到了至处,然后善恶真妄,见得分明,心上发出来的念虑,都是真实, 无些虚假,而意于是乎可诚。夫知至而后意诚,可见欲诚其意者,当先 致其知也。意诚,然后能去得私欲,还得天理,而虚灵之本体,可以端 正而无偏。夫意诚而后心正,可见欲正其心者,当先诚其意也。正心, 然后能检束其身,以就规矩,凡所举动,皆合道理,而后身无不修。夫 心正而后身修,可见欲修其身者,当先正其心也。身修,然后能感化那 一家的人,都遵我的约束,家可得而齐矣。夫身修而后家齐,可见欲齐 其家者,当先修其身也。家齐,然后能感化那一国的人,都听我的教 训,国可得而治矣。夫家齐而后国治,可见欲治其国者,当先齐其家 也。国治,然后能感化那天下的人,都做良民善众,与国人一般,天下 可得而平矣。夫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当先治其 国也。物格知至,是知所止了。意诚、心正、身修,是明德得其所止的 事;家齐、国治、天下平,是新民得其所止的事;圣经反复言之,一以见 其次第不可紊乱,一以见其工夫不可缺略,此入大学者之所当知也。

儒家思想是以人为本,主张推己以及人,由近至远。这一段文字是进 一步阐述八目的方法,如何能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人必须从自己做起,把 身修好了,就可以感化一家人,把一家人整治好了,就可以感化一国之人,把一 国之人治理好了,就可以感化全天下的人。告诉人们必须一步一步地做,前 后次序不可错乱,每一段功夫都不可缺略。尤重祝认识上的正本清源,关键 是知至,即要先了解天下事物的根本道理,就能对善恶真妄见得分明,由此而发 的意念就会真诚,意念真诚了,心也就正了,这就给修身打下了良好基础,等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今译

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壹是解做一切。孔子说:“大学的条目虽有八件,其实上自天 子,下至庶人,尽天下的人,一切都要把修身做个根本。”盖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工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从修身上推去。所以人之尊卑,虽有不同,都该以修身为本也。

   儒家是主张君君、巨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地位是严格的,但 不论君也好,臣也好,从天子一直到庶民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是 说,他主张用道德和模范行为去感化人,而不是用权力和地位去强迫人。 人人在道德面前是平等的,无德的君主,要受到人们的谴责,有德的平民, 同样会受到社会的赞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今译

根本乱了而枝节能够治好,是不可能的。应该重视的反而轻视,应该轻视的反而重视,是从

来没有的。

本,指身说;末,指家国天下说;否,是不然;身既为家国天下的 根本,必修了身,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若不能修身,是根 本先乱了,却要使家齐、国治、天下平,就如那树根既枯了,却要他枝叶茂盛,必无此理,所以说,否矣。厚,指家人说;簿,指国与天下之 人说;家国天下之人,虽都是当爱的,然家亲而国与天下疏,亲的在所厚, 疏的在所薄,必厚其所厚,而后能及其所薄也。若不能齐家,是所厚的且 先薄了,却要治国、平天下,将那所薄的,反得加厚,必无此理,所以说,未 之有也。前一节,是就八条目中指出修身最为紧要;这一节,是明修身之 所以为要,而因言齐家又为治国、平天下之要,皆所以结上文两节之意也。

右经一章

右,是指以前说。经字,解做常字。一 章,是一篇。这以前说的自大学之道至 未之有也一篇,是孔子所作的,备言修己治人的道理,乃万世不可易者,所以谓之经文。

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有亲有疏,有近有远,这是很自然的,处理 这种关系,也应顺乎自然,以自身与天下国家而言,自身是本是亲,家、国、 天下相对为末,就比较蒲远了。只有亲其所亲,才能推己以及人,厚及天 下。不先重视自己修身齐家,却要妄谈把国家天下治好,这就是“所厚的 且完薄了 ",根本是办不到的。用亲疏厚薄的关系,比喻应先修身齐家而 ,后治国平天下,很切中时理。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康诰》上说:“要彰羽本有的德性。''《太甲》上说:“(成汤)重视英明的天命。"《尧典》上说:“要发扬崇高的德性。"这都是说要由自己弘扬原 有的德性。

这一章是曾子解释经文,'明明德"的说话。《康诰》是《周书》篇 名。克,是能;德,是人生所得之理。武王作书告康叔说:“人皆 有德,但为气禀物欲所蔽,以致昏昧不明,惟文王能明之,无一毫之昏昧,所以为周之圣君。"《太甲》是《商书》篇名,顾,是常常地看着。

是字,解作此字。明命,即是明德,以其为天所赋予之理,所以又叫做明 命。伊尹作书告太甲说:“人皆有此明命,而心志放逸忽忘者多,惟成汤 能心上时时存着,恰似眼中时常看着的一般,无一时之怠玩,所以为商之 圣君。"《帝典》是《书经》中《尧典》。峻,是大。《尧典》中说:“人皆有这大 德,被私欲狭小了,惟尧能明之,至于光四表而格上下,所以为唐之圣 君。"自是自己,曾子解说:“这三书所言,虽是不同,然曰德、曰明命、曰峻 德,即是经文所谓明德也。曰克明、曰顾是,又曰克明,即是经文所谓明 明德也。"总来,都是自明己德的意思,所以说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传,是训解其义以传于世的意思。首章是头一章,释字,即是 解字。曾子将上面孔子的经文,逐渐解释其义,分为十章,这 首章是解明明德,后九章仿此。

孔子主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效法先王为师。这里举出《.康诰》、《太甲》、《尧典》,是为了阐明《大学》中所提出的明明德是有历史根据 的,是古圣先贤提出来的。古圣先贤主张治理国家要祟尚道德,用自己的 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可以说是第家主张德治的历史渊源。殷纣以暴虐 无道而失国,武王伐纣吸取了纣亡的经验教训,一个主要的历史结论就是 用德治。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今译

汤在沐浴的盘上刻着铭文说:“如果能一天自新,天天自新,就能每日不断地自新。"

这一章,是解释经文新民的说话。盘,是沐浴的盆;铭,是刻 在盆上以自警的言语;苟字,解做诚字。商王成汤以人心本 自清明,却被私欲污了,必须洗去那私欲,使其从新清明,就如人身本自干净,却被尘垢污了,必须洗去那尘垢,使其从新干净一般。乃刻铭于沐浴的盘上说道:为人君者,诚能一日之间,着实用力 洗去那旧染之污,而复其本然之善,这功夫却不可间断了,必当因其已 新者,而曰新之,又曰新之,务使私欲净尽,心地极其清明,如沐浴的一 般,洗得身子极其干净方可,这是自新的事,曾子引此,以明新民之本。


《唐诰》曰:“作新民。”

《康诰》上说:“要鼓励自新的人。"

《康诰》是《周书》篇名,武王告弟康叔的说话。作,是振作。 《康诰》中说:百姓每,旧日虽为不善,而今若能从新为善,为 人君者,就当设法去鼓舞振作他,使之欢喜踊沃,乐于为善,曾子引此,以明新民之事。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的邦国,到文王能新其德接受了天命成为一个新的国家。"

《诗》,是《大雅·文王》篇;邦,是国都;命,是天命。诗人说: “周自后稷以来,千有余年,皆为诸侯之国,到文王能新其德, 以及于民,乃始受天命而有天下,是其邦虽旧,而其命则新也。”曾子引此,以明自新新民之极。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君子对于新民明德的事,要尽心做到至善的境地。

是故,是承上文说。君子,是大人成德之名。极,即是至善。 曾子说:“由上文盘铭、《康诰》、文王之诗观之,可见自新新 民,必要到那极处才好,所以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新自家的德,与新民的德,都要到那至善的去处而后已也。这一章虽是释新民,然起头说日新,便是明德的事,末后说无所不用其极,便是止至善的 事,而大学之道,备在是矣。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以上几段文字,都是在说明作新民的重要性。商汤在沐浴的盘子 上刻着铭文,自警并告诫后代,要天天不断地清除自己身上习染的私欲, 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周朝在殷商时代就是一个旧的诸侯 国,但由于文王能自新其德,所以受天之命而奄有天下。有德的君子或者 在上的统治者,应该把新民的事坚持不懈地做到至善的境地,所谓“无所 不用其极”也,这就是要人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去除私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