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阳墓之谜:外表奇特而壮观,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

2021-09-02 12:59 作者:红叶奇说  | 我要投稿

太阳墓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所发现,古墓共有数十座,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7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 经碳14测定,太阳墓已有3800年之久。

太阳墓发现过程

1979年冬,被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在罗布泊以东发现的一片古代墓葬群  。

位于孔雀河北岸的小沙丘上,东西宽约35米,南北长约45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在所发掘的42座墓中,根据墓葬地表标志不同,被分为两种形制。

第一种形制是掘于沙土中的土坑墓,在墓葬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根直立的木桩,伸出至地表以上。

木棺是由小块木块简单拼制而成,木棺呈船形,无底、两端立挡木。在木棺顶板的外侧覆盖着羊皮或放置簸箕状草编织物。

大部分木棺内只葬一人,死者仰身,头朝东方。尸体裸体,用毛毡包裹,头上戴尖顶毡帽,帽上插有鸟翎羽,足穿皮鞋。

在尸体脖颈、手腕、腰部有玉、骨质珠饰。在胸口上部置一小包碎麻黄枝,附近还有一草编小篓,里面盛少量麦粒或白色浆状物。

在一部分墓葬的东头,随葬有木质或石质人像。其它的随葬品有木质的盆、碗、杯、兽角、锯齿形刻木等。还有用毛毡严密包裹、保存完整的小孩尸体。

第二种形制的墓葬,地表上排列着整齐的环形列木桩,围绕墓室构成7圈同心圆,木桩由内向外排列,粗细有序。

圆环之外,有四向展开的放射状列木,形成5米——6米的放射线。更为耐人寻味的是,该类墓葬内的主人全部为男性。

他们的入葬姿势也都一律仰身,身体伸直,头向东、脚向西。这类墓葬内随葬器物不多,仅见有锯齿形刻本和骨珠、骨锥、木雕人像等。与第一类墓葬内随葬品风格相同。 太阳墓地距今3800年,著名的“楼兰美女”便由此地发现。

之所以称之为“太阳墓地”,是由于从高处看墓葬结构颇似光芒四射的太阳镶嵌在高地之上。墓葬地表有七圈规整的环列胡杨树桩,由内向外,粗细有序,最小内圈直径2米左右,似一个圆圆的太阳,人被埋于“太阳”中心;

以环圈为中心,又有七圈粗大树桩呈放射状排列,井然有序,似太阳光芒,蔚为壮观。树桩全被竖向深埋于沙地,仅露桩头。此种墓葬形式在我国仅发现一处,极为珍贵。

这里出土了距今3800年、为印欧人种的“楼兰美女”。发现了近10处古代人类遗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人类遗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盖的黄土地表面。

还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这清楚地显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楼兰,自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的确曾绿草萋萋,森林覆盖率达到40%。

“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圆木。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井然不乱,蔚为壮观,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

“太阳墓”的盛行,大量树木被砍伐,使楼兰人在不知不觉中埋葬了自己的家园。据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圆木达一万多根,数量如此之多,令人咋舌。

这应该是太阳墓葬在罗布泊荒原给人们的最大警示。另外,我们还留意到这样的描述:(外围)尸体裸体,用毛毡包裹,头上戴尖顶毡帽,帽上插有鸟翎羽,足穿皮鞋。在尸体脖颈、手腕、腰部有玉、骨质珠饰。

在胸口上部置一小包碎麻黄枝,附近还有一草编小篓,里面盛少量麦粒或白色浆状物。在一部分墓葬的东头,随葬有木质或石质人像。其它的随葬品有木质的盆、碗、杯、兽角、锯齿形刻木等。还有用毛毡严密包裹、保存完整的小孩尸体。

太阳墓之谜:外表奇特而壮观,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