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情侣不愿意承认两者的关系,我们该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解除过渡依恋父母的现象?
方法1: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合理、公正
为避免孩子产生恋父恋母情结,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待的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一致,不可以形成妈妈压爸爸的态势,或反之。包括爱孩子的方式也是如此,不能爸爸对孩子热情有加,无所不满足,甚至是护短,而妈妈就是一个黑脸包公,事事看孩子不顺眼、挑毛病。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天平就会偏向爸爸,时间长了,就会与妈妈产生裂痕,会与妈妈发生矛盾,可能就会不在乎妈妈,眼里只有爸爸,爸爸就是靠山,就是一切,形成恋父情结。恋母情结亦如此。如果标准只有一个,孩子好执行,一旦出现两个不同的标准,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最终孩子会选择一方而放弃另一方。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仅要一致,还要做到公正合理,才能让孩子信服,否则没有说服力,在孩子面前也就不会有威信。

方法2:不要让孩子陷入父母的矛盾中
在和睦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一个健康的品格和积极向上的意识,父母间的恩爱和相互尊重,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与人交往也会懂得礼节和尊重。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经常会有不同的意见。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不能为了一点点事情争吵,把个人意见完全暴露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听爸爸是对的还是听妈妈是对的,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会选择意见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而无视另一方的存在,慢慢的就可能形成对偏向自己一方家长的依赖,产生恋父恋母。所以家长千万注意不要让孩子陷于父母的矛盾之中,即使夫妻之间有矛盾,也不能拿孩子当挡箭牌,而是要给孩子同样的关爱,让孩子体验父母的关心。遇到困难时,夫妻双方要相互支持,让孩子看到团结的力量,体验家庭的温馨。这样孩子就不会藏匿自己的情感,而是合理的表达对父母的爱,一般不会把自己的情感固定在某个家长身上。

方法3:鼓励孩子独立,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愿
孩子小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如果过度呵护,就容易纵容孩子达到依赖的地步,这样长大后就容易形成恋父恋母情结。比如父亲从小对女儿过度照顾,从没有拒绝过女儿的要求,帮女儿穿衣服、洗内衣裤,到孩子有了性别意识,父亲应该让女儿懂得男女有别的时候,父亲还是象对待婴幼儿一样对待自己的女儿,该回避的不回避,让女儿感到父亲和自己之间没有任何距离,觉得父亲是天下最好的父亲,从而父亲就代表了心目中男人的形象。这种孩子成人后,找男朋友时就会把父亲当做参照物,可天下不可能有和父亲一模一样的男人,也不可能完全象父亲一样来对待自己,就会使得孩子遇到择偶的困难。其实反之亦然,如果母亲对儿子的照顾超过限度,没有区分,不保持一定距离的话,儿子亦容易形成恋母情结,影响以后的择偶观。所以这样的问题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尽力从小避免。
家长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替孩子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不背离其健康成长的大原则,就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意成长,哪怕走 点弯路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让孩子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同时对父母的建设性建议的正确性感到信服,慢慢就学会分析问题,善于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只要孩子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一般就不会对父母事事依赖,基本也就不会产生恋父恋母情结。

方法4:走出家庭,结交更多的同龄朋友
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时期,会有不同程度的友谊,能结交不同的同龄朋友,这样的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至关重要,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孩子成长起到的效果最明显。同龄人之间的友谊会冲淡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会减少恋父恋母情结的形成,而且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找到沟通的渠道,更容易引起共鸣。为了预防孩子恋父恋母情结的形成,父母从小就应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建立除家长之外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得孩子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及时得到不同渠道的支持和帮助,这样就会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对于已经有恋父恋母情结的孩子,家长就更应该鼓励孩子走出家庭,结交朋友,在初期要多给孩子制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比如家长可以与孩子的同班同学的某些家庭形成联盟,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如春游、秋游,一起打球或游泳,还可以让孩子邀请同班同学来家里写作业或让同班同学邀请自己的孩子去他们家写作业等等,让孩子有更多地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更多地了解同龄人的交友意识,慢慢地以友情取代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进而形成准确的交友观念,以期不影响其成年后的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