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不值得:又要赞美苦难,又在加重负担

昨天看了个短视频,内容是一位七年没回家过年的消防员在吃饭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母亲和姐姐来看自己,
真诚的泪水和无形的掌声诉说着视频背后的感人故事,而当我翻开评论区的时候,却发现了让感动戛然而止的言论。
“七年时间没回家,负责人不能给他调班让他回去一次吗?七年时间天天都有事?”
“就算再忙抽空回趟家也没什么问题吧,再忙的工作七年时间一天都休息不了?”
类似的交流渐渐变成了充满火药味的质问,可这样的质问在现实面前又显得不堪一击,因为事实已成定局,
而类似这样“看似很美”的现象,如今已是屡见不鲜。

朋友在某X企上班,因为快递是他们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春节期间又赶上人手不够,他从大年初四开始就一直参与投递工作。
他的本职工作其实与投递无关,大企业需要不同部门的协调发展,朋友所在的部门业务负担很重,但从几年前开始,企业就要求其他部门参与到投递部门的生产工作。
“你看这照片,”朋友给我看了他们在工作中的照片,在我看来,这拍摄的角度不好,照片本身也没有情节性,不过结合他们企业的性质和我与这些企业打过交道的经验来说,
这种应付差事的工作,既无必要,又“很有必要”。
朋友跟我说,他们这帮人来投递帮忙并不是第一次,赶上忙季,上层还要他们放下手头的工作,一干就要连着干好几天。
“我记得你们部门工作也挺忙的吧?”
朋友苦笑一声,忙是忙,但还能怎么样呢?白天干投递,晚上回去加班干自己的工作,那几天经常要干到凌晨才能回家,第二天接着来。
“你帮人家部门干活,那他们赚的钱没分你点?”
朋友摇了摇头,企业以补助的名义发过他们一些钱,但实在有些少得可怜,有时候一天的钱还不够他们一天吃饭的,但是既然是企业员工,就不得不干。
“我看过你们企业的宣传文案,对你们的付出歌颂的很好。”
他看出来我在调侃他的“工作”,便也随着乐呵起来:“可不是么,什么什么保生产,什么什么促发展,反正累的是我们底下的人,习惯也就无所谓了。”
我跟朋友的关系很好,他也时常向我吐槽他们现在的工作,他说其实企业不是没有钱请外援来帮忙,只是不愿意在这方面多花钱,反正有人就能干,至于干得好干得不好,那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
“反正不管你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你都得来,来了就得干。”
更有意思的是,朋友以前跟我说,他们那边有的快递员是“协议工”,闲的时候来这干,忙的时候哪家快递公司给钱多就去哪家干,赚了钱再回来,反正只要回来了,企业就要他们,而且还对他们的“背叛”毫不在意。
“你没在我这工作过,你不明白。”朋友说,其实这些事情稀疏平常了,越是重活累活,越要他们自己人来干,钱象征性的给点就行了,这个工作本身是干的快还是干的慢,实际情况究竟如何,上面人就是嘴管心不管,反正只要能把这个工作给糊弄过去就行了。
“他们要的,就是你看到的。”他指了指照片,说这就是他们这种企业的特点,有照片,就说明有人干了,照片为证,上面的人看了之后觉得,嗯,干的不错,要鼓励要歌颂,下面的活干完了,该骂骂该说说,谁也不会怎么样。
“一边鼓励一边加码。”
“对,给你一块糖,让你扛二百斤面。”
我听着也是无奈的笑了笑,朋友虽然也是附和着我,
但我也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一丝落寞。

若是细细想来,朋友的“副业”也算不上苦难。
不过这种额外的负担,这种不被人认可,只是默认“就是你该承受的”态度,似乎早已被这个社会的背负者们,理解为一种哭笑不得的司空见惯。
今天这个砝码加一加,看你不动不抵触,明天就又加一加,加着加着看你快受不了了,就开始对你引吭高歌,说你不容易,说你真的了不起。
你高兴,但累还是累,苦还是苦,他们又说没办法啊,只能拜托你苦一苦了啊。
反正说辞是一套接着一套,承受的东西也是一层加着一层。
负担成为了苦难,苦难成为了生活中所承受的必然,虽然人们已经看穿了那“给一块糖让你扛二百斤面”的把戏,但碍于生存,碍于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麻烦,
到最后,也就选择了一忍再忍:
人们躺在那里,脸朝着地一动不动,
突然传出的声音,发出了严厉的警告:
“不许躺平!”
是啊,他们也想站起来,但背上压着的东西,
能不能,先拿走一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