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凯德长笛笔记
(一)

威廉·金凯德于1920
金凯德是美国长笛界开宗立派的泰斗人物,被誉为“美国长笛之父”:
“威廉·莫里斯·“蒙蒂”·金凯德(1895年4月26日——1967年3月27日)是一位美国长笛演奏家和教师。以其在费城交响乐团任首席长笛近40年,及柯蒂斯研究所的长笛教学闻名于世,曾是美国长笛演奏学校创立时期的领导力量。……2003年美国在世的长笛演奏家中,有87%(通过他们的一位或多位老师)曾受益于金凯德的教学遗产。”(选译自网络百科全书)
本文内容译自金凯德长笛心得打印稿的扫描件,这份扫描件电子版的下载地址:
http://www.jeffzook.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Kincaid-flute-notes-.pdf
【】号内容是译者的注释或解读。
横膈与共鸣
乐器演奏最令人开心的一点,是由演奏技术巨大差异带来的,声音质量完全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富于变化。对吹管乐演奏者来说尤其如此,这是由发音音色在口腔,喉腔和胸腔中的共鸣造成的。笛声与人声的类似显而易见,长笛演奏者必须使用并练习与此类比相关的每个概念和技巧。
在长笛来说,即使只是置于吹口后面嘴巴的形状变化,也应被开发利用到极致才行。在演奏底八度(尤其是在起音过程中),口腔和喉部必须尽量打开。有一个好的练习方法,是在演奏将要开始时打哈欠,并伴以一种“开放”的放松感;这不单产生共鸣,且改变了口中空气柱的形状和特征。即使是舌头也应参与其中:例如,“迪士尼”的“吞咽”效果,是一句减弱的上行音程。舌头此时可置于下牙之后,随着以某种滑音方式上升的音,向前弓起至上颚。在下降时,则相反——让舌头放平到口腔底部,并铺开。
横膈是长笛演奏者的“弓”,大量演奏和分音技术皆有赖于环横膈肌肉的充分发展。横膈必须处于结实和受控的状态,以期获取张力,支持起音;在断奏中进行短促冲击。演奏者必须能以不同力度完全地操控横膈。为祛除腹部的抽搐式紧张,一项极好的练习,是在横膈上放置重物(以能耐受的重量),吸气的时候快速将重物推起:紧绷呼气的时候,让重物自然下落。如果对横膈学习不能得法,可在胸部绑紧一条皮带,来求对横膈的强制利用。【根宁注:请务必注意安全,绝不可勒得太紧】
由于会削弱共鸣,且趋于难以控制,胸-肋呼吸是不可取的。把胸腔用于共鸣,并想像着是从地板向上吹奏。
(二)
口法
用长笛向上“刷”寻嘴唇,而不用头是向下压长笛【根宁注:此处,金凯德强调放置长笛动作的主体应是长笛而非头部】。将吹口托盘舒适地放在下巴凹陷处,从而让吹孔不顶入嘴唇的红色部分;而嘴唇红色部分应“钩”进吹孔【根宁注:此处,金凯德强调吹口处动作的主体应是嘴唇而非长笛】。要从内部的嘴唇吹以得到“开放”的音,开放的意思是不要压迫声音,尤其是在底八度。在支撑声音的时候,几乎是用通过鼻子吹气的感觉来演奏,事实上,为了消除不新鲜和多余的气,这也是必须的。尽量多地覆盖吹口托盘【根宁注:根据上下文理解,此处意思应是尽量多在左右方向覆盖吹口托盘】,以使风门呈现为长的,直的,且狭窄的形状,而非圆形和大开的。在底八度嘴角直线伸展【根宁注:不是向后拉】,只遮盖吹孔的三分之一。在中八度,嘴唇放松并于吹孔上皱起。
产生于横膈并在体内鸣响的感觉,为声音赋予了生命。
培养总是在呼吸和开始演奏前用舌头润湿嘴唇的习惯【根宁注:这个做法值得商榷,常常用舌头润湿嘴唇,可能造成口水过度分泌】,尤其是在演奏困难的底八度极弱(pp)音时。朝乐器里吹热气,在其没有彻底通体变热之前不要开始演奏。在开始吹难以发出的极弱音之前,用几次试验性无声的吹气对口部定位做个测试。
学会在低“C”和“B”指法上演奏口哨音或竖笛音。选其中一个吹长音;这是训练呼吸控制,口法,及口部定位的极好办法。当正常声音中出现可察觉的口哨音时,学会如何去除。
因为没有一般乐器通过簧片或吹口提供的自然呼吸阻力,长笛需要大量的气息。一定要学会如何用唇部夹紧气簧,并将其“抛”向对面的孔壁,吹进而非掠过吹孔。生机与张力是由牢牢控制的横膈压和唇部阻抗带来的。【根宁注:唇部阻抗一说,与尼克尔森的说法何其类似!】
长笛演奏者应开发多种而非只是单一的口法。练习从唇的两侧形成风门吹气,能获取更多的声音变化性,同时让唇部变得更有力。【根宁注:这个练习建议是第一次听到!】
(三)
音色
音乐和演奏很大程度上是纯粹动觉、视觉和听觉的想像。故而,富有想像和思考力的效果,色彩,张力,宣泄,鸣响,情境和观点,对演奏来说不但是真实的助力,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每个音的中心或核心,即其音高的基本频率。另外,核心有上下两侧,呈现着和基音同时发出的,泛音(overtones)和底音(undertones)的光晕。
如果着意演奏上侧,音色会富于锋芒和光彩;如果着意演奏下侧,音色会是醇厚和暗色调的。要学会在两侧皆能演奏。在演奏中八度和顶八度时,事实上其下方八度的音也是能被奏响的。
现代管弦乐队演奏要求张力和力度的变化。即使在极弱时,核心必须奏响。对长笛演奏者来说,渐强和渐弱是宽松的术语,因其必须区分音量与张力。张力是空气击打对面孔壁的速度;音量则意味着气量。一个音,可在无明显气量增加时,通过增加张力奏出。
张力促进渗透和投射。一个有张力的音可能在近处显得小声,其实际的渗透力,比一个近处听着大声却无张力的音,要更为深厚。太常见的是,随着渐强的过程,声音散开,核心形状发生变化,聚焦变得不正确而张力变小。
Tabuteau【根宁注:法裔美国人,被认为是美国双簧管学校的创始人】在练习和控制中为“张力驱动”规定了从1到10十个级别,并用这些级别对每条乐句进行描述。
用漂浮的观念来看待声音,如同被一柱压缩空气支撑着的软木球。声音由来自嘴唇的气柱激发,像软木球一样,一旦产生且维持住了势头,就只需要呼吸来支撑了。
容易吹的长笛可能会是个不利条件,因为该乐器在承受极强(FF)压力时,会不得不使声音散开。“B”脚则一定是个有利条件,与其说是因为那并非常用的B音,还不如是说是因为管长增加带来的阻力和共鸣。在演奏有张力时,常能感到指尖的振动,但这并不必然是对张力的确切测试。对所有的器乐家来说,音准是个永恒的问题,且总是因为其品质而复杂化。以偏高的品质演奏得偏低,或以偏低的品质演奏偏高,是非常可能的。事实上,要管弦乐队不使用震音而把音奏准,是非常困难的。
(四)
调音时不使用震音,练习用共振来鸣响铃铛,通过消除拍音的方式进行调音。由于平均律远非完美尺度,而是一种武断的人为规定,器乐家们在演奏中持续地彼此校准着。事实上,有些和弦必须被故意地奏走调,才能避免出现令人不快的谐波关系。
音差源于两音摩擦所生的拍音。当间隔足够大时,生成的拍频足够高,使拍音本身成为一种声源,即第三种声音。大三度音程让两个八度之下的根音加倍,而小三和弦也不可避免地让两个八度之下的根音加倍。
演奏最大的秘密是松弛的控制。嘴唇周围的肌肉必须牢牢控制,而嘴唇中部应当是放松的,以便缓冲气簧。感受气簧被拉向吹孔。
长笛上第二个“C”#是个难控制的音;但这个C#的音是准的,它给整个笛子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口法位置。这个音高常是通过按下右手三个指头实现的。检查音准的好办法是超吹第一个高八度的C#,来作比较。在起音的一瞬间拍击G键,低音区的起音会得到促进。有些音(高#和G#)听起来更明亮,与其相邻的音不和谐;所以必须用嘴唇或额外的按键来让音质变暗。理想的长笛应在其整个音域中保持音色的同质性。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且克制地,保持住品味,仅仅为了变化性,色彩等,游弋在长笛的三个自然音区里。
音色的目标,必须比器乐家过于经常标榜的“漂亮”,要丰富很多。音色必须引人入胜,脆弱的,硬朗的,银铃般的,冷淡的,等等。取决于音乐性格适合于何种表达。统一的漂亮音色,如同古森的双簧管,因其绝对的一致性而失去了情感意义。
音色不应过于直接或过于实在。通过稍稍倾斜地吹入吹孔,能获取更多色彩【根宁注:实践出真知!这里金凯德用简单一句话说出了紫色音色的奥妙!】。通过让一部分气息从吹孔上方逃逸出去,可以在弱力度的乐句中保持气速暨张力。心里想着保持气速,但只用一部分气息来奏出声音。
有时候,尤其是标记着 : : ’s 的地方,对音色只有一个模糊的建议,就像失焦的照片一般。为了得到这种模糊含蓄的音质,用右手把长笛推出一些。这会让一些气息融到音当中去,造成张力的变化。
在结束一个音的过程中抬头,永远不要用舌头结音【根宁注:保持抬头是为了音准;不用舌头结音这个建议值得商榷,为避免从减弱到无声过程中因气流过弱产生的嘶嘶声,似乎可以在恰当的时候以舌头结音,以取得干净利落的效果】。在结束过程中将长笛稍稍外转,使声音在空气中继续鸣响,在吹最后的音时呼净肺腔中的废气,会让肺活量有提升的可能【根宁注:注意不要过度呼气,以免对健康不利】。
练习把音抛向空中的技术,就像小提琴抛和声那样。
(五)
震音
震音,以音色特征为条件,是声音的表层形象。震音的程度要浅,呈现为受控的,均匀的波状,避免那种紧张,不稳定和不均匀的震音。震音跟吹口哨的发力方式相同,也许是横膈与喉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在每分钟60拍的速度下练习每拍4震,速度渐增,直至找到一个自然的速率为止。震音应受控制,而远非持续的机械式习惯。低音区速度要慢,高音区则更快。
在演奏上下行乐句的同时,逐渐改变震音速率,有显示音符在音程中位置的作用。在“张力驱动”中,随声音张力增加提高震音的速度。震音可强调被修饰片段中的主要音符,或在起音瞬间实施快速震音,能产生非常有效的重音。
起音
在所有起音过程中,膈肌的作用也许和舌头同样重要。除非速度不允许,皆应通过膈肌产生的单独脉冲或冲击,来形成每一个起音。这在吹断奏的时候尤其必要。
如果速度太快而不能做这种冲击,要确保膈肌能持续地支持起音。“清晰地吐气;不要以气起音。【根宁注:长笛演奏追求清晰的起音。在箫演奏风格中,舌起音(包括断奏、舌吐音和轻吐),横膈起音,以及不用任何冲击力的气起音,昆曲中称为‘嘶音’,均是可用的风格】”在快的时候,务必让舌头放松以保持轻快。绷紧舌头将导致演奏整个儿被毁。一般情况下,舌头应在紧靠上牙的口腔上盖处起音——除非是很纤弱的低音区pp力度起音,这比高音区更困难,而舌头此时可直接从唇间起音。为避免产生裂隙声,唇部在舌头起音时应稍微分开,并在起音瞬间即刻就位,以控制声音。
连奏中的舌法,应与小提琴奏奏保持音时轻敲琴弓的声效相像。为了区别不同的舌起效果,把舌头分别在哒-嘟-嘀-等不同的发音位置上。
断奏通常都被误解了,断奏的音虽应短暂,但依然必须以音乐的方式奏出。每个断奏音都必须用隔膜冲击和快速震音,及几乎是瞬间的渐弱来奏出,断奏听起来必须像敲击铃铛,像小提琴拨弦一般。总之,断奏听起来短暂,但仍须具备音的一切品质。如果方便找到另个一长笛演奏者,轮流演奏八分音符断奏,一个演奏,另一个待命。
任何情况下,舌头必须是放松的,尤其是在双吐和三吐乐句中,绷紧舌头会使其麻痹。使用“哒-嘎-哒-嘎”的发音位置来做双吐和三吐,因为这个发音位置能让舌头自动放松,并使声音鸣响。其他更锐利的发音位置只会把音符切碎,而更钝的发音位置会发出更好的音色,如果用横膈支持,则也能听起来短暂。着眼于乐句,并以乐句为单位进行练习,以保持双吐和三吐的均匀。
有一种特定的拍速,对单吐来说太快,而对双吐来说又太慢。下面的起音可以用得上:“哒=哒-哒-嘎-哒-哒-哒-嘎。”

上图中的起音常难以及时奏出,作为一种矫正练习,用十六分音符和有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来练习。
学箫请看 → 根宁说箫视频教程1-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