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第二帝国(第三期)
墨西哥第二帝国历程
(一)墨西哥第二帝国是墨西哥在改革战争后共和复辟前的一段时期,墨西哥改革运动时期,由派与保守派之间于1858-1861年进行的战争,以自由派获胜而告终。第二次法墨战争时拿破仑三世为了抑制美国占有墨西哥市场、银矿,在墨西哥建立一个傀儡政权。 法墨战争是一次由法兰西第二帝国远征军对墨西哥发动的一次入侵,开始时曾获得英国及西班牙的支持。这次入侵是由于墨西哥总统贝尼托·胡亚雷斯于1861年7月17日停止再向外国支付借款的利息,结果激怒墨西哥最大的借款人西班牙、英国和法国。这次行动的领袖是法皇拿破仑三世,三股势力于同年10月31日签订《1861年伦敦条约》,整合力量准备从墨西哥取回她们之款项。至12月8日西班牙舰队及步兵自古巴出发,抵达墨西哥湾的重要港口韦拉克鲁斯。入侵行动令到墨西哥第二帝国出现,而大量保守派的墨西哥人亦支持这个帝国。帝国的出现(1864至1867年)中断胡亚雷斯的总统治期(1858至1871年),墨西哥的保守派以及大量墨西哥贵族试图恢复以往的君主制,他们在法军的武力支援下(法军之意图只为墨西哥西北的富矿)协助奥地利的大公斐迪南·马西米连诺即位成为皇帝。在法国的促进下第二帝国得到奥地利和西班牙保皇党的支持,他们企图在墨西哥重建欧式君主国。第二帝国也得到国内保守派的支持,例如希望结束周期性动荡和革命的贵族,但是第二帝国遭到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民众和美国的反对。

(二)第二帝国在第二次法墨战争中由法国扶植建立,并得到罗马教廷、上流社会中的保守派支持。当时墨西哥分裂为两派,以贝尼托·胡亚雷斯为首并受到亚伯拉罕·林肯和后来的安德鲁·约翰逊支持的自由派,受到拿破仑三世与伊莎贝拉二世支援的保守派。保守派控制着墨西哥中部,而自由派则控制着韦拉克鲁斯。1864年5月马西米连诺在拿破仑三世的邀请下来到墨西哥,1864年6月10日加冕成为马西米连诺一世。在1865年战争形势开始扭转,帝国部队在Tacámbaro战役中被击败,同年结束内战的美国派出50000军队到美墨边境对法国施加压力并向共和派提供补给。1866年墨西哥人民反抗起来,加上奉行门罗主义的美国对第二帝国的不满以及德意志统一运动影响下迫使法国军队撤出墨西哥,皇后卡洛塔到欧洲请求各国提供支援遭到拒绝。3月至7月墨西哥共和派在战场上赢得一连串胜利,拿破仑三世促请马西米连诺放弃墨西哥。1867年1月萨卡特卡斯、圣路易斯波托西和瓜纳华托相继落入共和派手中,2月5日驻守墨西哥城的法军撤离,马西米连诺在2月13日撤至克雷塔罗,而共和派在3月开始围攻克雷塔罗。马西米连诺在5月11日突围时被俘虏,并在6月19日遭到枪决。混乱的政局户外长期的内战造成经济的崩溃,大多数墨西哥富人将他们的资金投入唯一稳定的资产大庄园。后代批评这些富人将这些保险投入到自给自足且视为富贵象征的大庄园(三位历史学家恩里克斯、G.麦克布赖德和F.舍瓦利埃都认为大庄园的目的不是牟利,是自给自足的。但是依附论学者A.G.弗兰克认为大庄园是面向市场的、资本主义的。),而不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但又高盈利的工业中,事实上大庄园是当时唯一可靠的资产。

(三)马西米连诺执政期间继续胡亚内斯的政策,如土地改革、宗教自由、伸延选举权至地主阶层外。马西米连诺曾经邀请贝尼托·胡亚雷斯担任帝国首相,条件是承认他的统治,但是遭到拒绝。后来因为共和派枪决帝国支持者,马西米连诺下令处决共和派,这激起更多不满。马西米连诺一世(1832年7月6日—1867年6月19日)原名斐迪南·马克西米连·约瑟夫·冯·哈布斯堡-洛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成员。本是奥地利大公,1864年4月10日接受墨西哥皇位,称墨西哥皇帝马西米连诺一世。马克西米连生于维也纳的美泉宫,奥地利的弗兰茨·卡尔大公与巴伐利亚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公主苏菲的次子,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之弟。马克西米连小时候非常聪明,显示出对艺术浓厚的兴趣,对科学特别是植物学也相当感兴趣。他后来加入海军,由于他对这项事业的热忱以及他在的里雅斯特军港的建设和意大利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被迅速提升为海军总司令。他是个自由主义者,1857年2月他被授予伦巴第和威尼斯总督。马克西米连在1857年7月21日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之女夏洛特公主结婚,婚后他们作为奥地利在当地的摄政者居住在米兰,直到1859年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解除他的摄政职务。因为皇帝对他在意大利实施自由主义政策很是不满,不久哈布斯堡王朝失去他在意大利的领土,马克西米连于是在的里雅斯特的米拉马尔城堡里享受私人生活。

(四)1859年马克西米连与墨西哥的君主立宪派有了接触,他们想在欧洲的天主教王室中挑选一位王子作为墨西哥的君主,他起初没有接受这个计划,只是对拉丁美洲地区热带雨林的植物产生兴趣。然而在1862年法国以“索债”为名联合英国、西班牙入侵墨西哥,墨西哥总统胡亚雷斯不敌被迫退入山区,墨西哥城被法军占领。由于法皇拿破仑三世鼓动和妻子夏洛特(后来的卡洛塔皇后)想做皇后的欲望,以及一次没有法律效果的的公民投票(从墨西哥传来的消息表明胡亚雷斯在国内仍很有影响,君主制的政治力量只集中在墨西哥城和周边小部分地区,正在经历南北战争的美国总统林肯也不同意独立后的墨西哥成为君主制国家)促使马克西米连于1863年同意接受墨西哥皇位,这个决定遭到哈布斯堡家族大部分成员的反对,使他和他的后代失去对奥地利皇位的继承权。1864年5月28日皇帝在韦拉克鲁斯登陆,他发现自己被卷入法国军队与墨西哥共和主义者的战斗中,他的统治没有得到前总统胡亚雷斯的承认。皇帝和皇后将他们的宫殿设在墨西哥城郊外的Chapultepec山上,皇帝开辟一条穿过市区从Chapultepec到市中心的马路,并命名为皇帝大道,也就是著名的改革大道。

(五)由于皇帝与皇后没有子嗣而他们收养前墨西哥皇帝阿古斯汀·德·伊图尔维德的孙子小阿古斯汀和萨尔瓦多为养子,授予他们伊图尔维德亲王殿下的头衔,以小阿古斯汀为墨西哥皇位继承人。皇帝继续保持胡亚雷斯提出的土地改革、宗教宽容、扩大选举权等自由主义政策,皇帝曾试图赦免胡亚雷斯,前提是胡亚雷斯承认自己的皇位,但遭到胡亚雷斯的拒绝。1866年拿破仑三世因国内的抵抗和美国的反对开始逐步从墨西哥撤军,法军的撤离对墨西哥皇室是个巨大的触动。卡洛塔皇后返回欧洲,到处游说反对法国撤军,在巴黎、维也纳、罗马寻求援助。她的努力失败了,并且从未回到墨西哥,而皇帝拒绝离开自己的追随者。1867年2月皇帝退守克雷塔罗,并以之为首都。围困在此数周后在5月11日试图突破封锁线时被捕,他被墨西哥的军事法庭以颠覆墨西哥共和国的罪名判处枪决。

法墨战争
(一)法国武装干涉墨西哥又称为马西米连诺事件或法墨战争,是一次由法兰西第二帝国远征军对墨西哥发动的一次入侵,开始时曾获得英国及西班牙的支持。这次入侵是由于墨西哥总统贝尼托·胡亚雷斯于1861年7月17日停止再向外国支付借款的利息,结果激怒墨西哥最大的借款人西班牙、英国和法国。这次行动的领袖是法皇拿破仑三世,三股势力于同年10月31日签订《1861年伦敦条约》,整合力量准备从墨西哥取回款项。12月8日西班牙舰队及步兵自古巴出发,抵达墨西哥湾的重要港口韦拉克鲁斯。入侵行动令到墨西哥第二帝国出现,而大量保守派的墨西哥人亦支持这个帝国。帝国的出现(1864至1867年)中断胡亚雷斯的总统治期(1858至1871年)。墨西哥的保守派以及大量墨西哥贵族试图恢复以往的君主制,他们在法军的武力支援下(法军之意图只为墨西哥西北的富矿)协助奥地利的大公斐迪南·马西米连诺成为皇帝。
(二)英国、西班牙和法国的舰队先后于1862年1月6日、8日抵达韦拉克鲁斯,意图对墨西哥施加压力,逼使他们偿还债款。2月27日坎佩切向法军投降,3月5日一支由罗伦兹将军指挥的法军部队抵达。当西班牙和英国意识到法国意图征服墨西哥后两国于4月9日撤出舰队,24日时撤回军队,5月法军的兵船Bayonnaise号封锁马萨特兰港数日。法军于1862年5月5日在普埃布拉遭遇到首次失败,被指挥墨西哥政府军的伊纳希欧·萨拉戈萨所击败,追击的墨西哥军队稍后于6月14日被法军歼灭于奥里萨巴。9月21日更多的法军抵达墨西哥,10月16日弗朗索瓦·阿希尔·巴赞将军与更多增援抵达。10月23日法军攻陷坦皮科,12月12日哈拉帕被法军和平占领。1863年1月15日法军轰炸韦拉克鲁斯,翌日福雷将军统率法军开始对普埃布拉进行围城战。4月30日法国外籍兵团在卡梅伦战役中开始其富传奇色彩的历史,当一支有3名军官、62名步兵的巡逻小队在Danjou上尉指挥下巡逻时遭到3个营的墨西哥步骑军围攻,并被逼在卡梅伦庄园进行防御。战斗中Danjou重伤而死,剩下的士兵只能白刃与敌军战斗。他们战至几乎最后一人,只剩下三名幸存者,卡梅伦日仍然是退伍军人庆祝的最重要一日。
(三)法国外籍军团是由外国志愿兵组成的陆军正规部队,拥有和法国本土部队同样的装备,由来自136个国家和地区约8000名志愿者组成。创立于1831年,当时为了解决法国国内的外国人犯罪问题,同时补充战争中死伤的法国军队兵员,由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在位1830-1848)下令组建。志愿者加入时可以隐瞒国籍和姓名,假名或改名也可以。因此曾经有很多罪犯加入,2000年以来开始对志愿者的经历进行详细调查,曾经服过刑的人已经无法参加,加入者可以拒绝参加针对母国的战斗。巴赞将军的法军于普埃布拉以南的圣罗伦索,击败试图解围的墨西哥军队,普埃布拉于5月17日向法军投降。5月31日胡亚雷斯总统与他的内阁成员带着政府的宝物向北逃亡至华雷斯城,稍后再逃到奇瓦瓦市,墨西哥政府继续在当地保持流亡,直至1867年他们收复国土。法军于1863年6月7日进入墨西哥城,法军主力于3日后在福雷将军统率下进入城市,阿尔蒙特将军于21日被任命为墨西哥的临时总统。同时35名成员的军政府亦同日成立,后来于7月10日宣布成立一个天主教帝国。在拿破仑三世的努力下帝国的冠冕赠予哈布斯堡王朝的马西米连诺大公,他在10月3日于的里雅斯特附近的米拉马雷城堡接受由军政府提出的皇位邀请。
(四)在1864年3月28及31日法国兵船Cordelière号的士兵试图夺取马萨特兰,但遭到墨西哥军队的逐退。法军在巴赞将军指挥下于1864年1月7日占领瓜达拉哈拉,而另一支法军于2月6日占领萨卡特卡斯。法国人的胜利接踵而来,6月3日阿卡普尔科陷落,7月3日攻占杜兰戈,11月时法军在锡那罗亚州和哈利斯科州战胜共和军。马西米连诺于4月10日接受皇位并签订《米拉马尔条约》,在1864年5月28日(或29日)乘坐SMS Navara号登陆于韦拉克鲁斯,他被加冕为墨西哥皇帝马西米连诺一世。马西米连诺思想十分先进,他希望建立一个立宪制政权,与民主选举的议会分享权力。另外他亦希望设立法律禁止童工,并设立工时限制、废除实际上将印第安人当成农奴的土地租用制度。结果他的想法由于太自由而不能取悦保守派,而自由派又不愿接受君主制,令到马西米连诺在墨西哥只有很少支持。1864年11月13日三艘法国兵船炮轰马萨特兰十三次,然后墨西哥帝国军队征服这座城市。法军在1865年仍继续胜利,巴赞率军在2月9日攻克瓦哈卡,击败守卫城市的波费里奥·迪亚斯。法国舰队运载士兵登陆并于3月29日攻占瓜伊马斯,但是在4月11日墨西哥共和军却于米却肯州的塔坎巴罗战胜帝国军队。4至5月间锡那罗亚州及奇瓦瓦州中出现很多共和国部队,而格兰德河畔的大部分城镇亦被共和军夺取,7月11日第二次的塔坎巴罗战役中比利时志愿者被共和军击败。
(五)马西米连诺于10月3日颁布"黑色法令",令任何墨西哥俘虏都可能遭到立即处决的威胁。这个法令稍后成为马西米连诺被处决的依据数名共和国中的高级官员因此法令在10月21日被处决。当时的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选择支持胡亚雷斯的共和派,不过因为南北战争而无法进行干预。1865年内战结束后美国的菲利普·谢里登将军在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和尤利塞斯·S·格兰特将军的监察下集结5万兵力并进驻美墨边界,谢里登部队的巡逻直接威胁到法国远征军,而且美国亦向胡亚雷斯的部队提供武器。美国国会在1864年4月4日一致通过决议反对墨西哥君主制统治的建立,结果在1866年2月12日美国要求法国撤去其驻墨西哥军队,同时美军被派驻格兰德河畔的据点。另外亦设置海军封锁来阻止法军的增援登岸,美国并就奥地利志愿者在5月6日来到墨西哥一事正式向奥地利提出抗议。1866年拿破仑三世终于宣布在5月31日撤回法军,共和国在法国撤去对帝国军队的军事支援后开始一连串的胜利。共和军于3月25日占领奇瓦瓦,7月8日夺回瓜达拉哈拉,同时在7月共和国亦收复马塔莫罗斯、坦皮科及阿卡普尔科。拿破仑三世促请马西米连诺放弃墨西哥,法军在7月26日撤离蒙特雷,再于8月5日撤离萨尔蒂约,并在9月撤离索诺拉州。马西米连诺的法国人内阁成员于9月18日投降,共和军在10月时于瓦哈卡州击败帝国军队,于11月占领整个瓦哈卡州以及部分的萨卡特卡斯州、圣路易斯波托西州及瓜纳华托州。12月6日奥地利和比利时的志愿军解散,并预期会加入墨西哥的军队,但4648名志愿者中的3500人并没有加入并试图离开墨西哥。
(六)11月13日Ramón Corona与法国人商议关于马萨特兰的收复,在中午时占领军登上三艘兵船离开。共和军于1867年1月攻占剩余的萨卡特卡斯州、圣路易斯波托西州和瓜纳华托州,法军在2月5日撤离墨西哥城,2月13日马西米连诺撤退至克雷塔罗。共和军于3月9日对克雷塔罗进行围城战,于4月12日对墨西哥城进行围城战,在4月27日一次帝国军队的反击遭到击败。5月11日马西米连诺试图穿越敌军战线逃亡,不过在他成功前于5月15日被截获,并被送上军事法庭审讯。马西米连诺被判处死刑,欧洲很多君主以及其他重要人物(如维克多·雨果、朱塞佩·加里波底)都发出电报及信件请求墨西哥放过马西米连诺一命,但是胡亚雷斯拒绝改变判决,因为他相信必须向外国展示墨西哥绝不容忍任何外国势力在其国土上扶植政权。马西米连诺在6月19日与米格尔·米拉蒙和托玛斯·梅希亚一同被处决,地点位于克雷塔罗郊区的一座山丘上,由忠于总统的墨西哥军队执行。胡亚雷斯的统治地位获得更加巩固,墨西哥城在马西米连诺被处决后一日投降。

(七)共和国重新建立,总统胡亚雷斯在国家首都重建统治权力,政策只有很小程度改变,因为当初马西米连诺坚持大部分胡亚雷斯的自由改革。当战争胜利后保守派因为以往与法军结盟而被彻底抹黑,结果迅速消失在墨西哥政界中。在共和国重建早期自由派在政治上几乎毫无任何对抗力量,但在1871年胡亚雷斯被再次选为总统,不过宪法禁止重新选举,结果挑起其中一名落选候选人波费里奥·迪亚斯发起叛乱对抗胡亚雷斯。尽管得到自由派中的保守人士的支持,但这次试图的叛乱其实必定失败,同时1872年7月19日胡亚雷斯却病死在办公室里使叛乱变得毫无意义。迪亚斯试图对抗过渡的总统塞巴斯蒂安·莱尔多·德·特哈达,但他再次于选举中失败,并退休回到他在瓦哈卡州的庄园。1876年当莱尔多参加选举时迪亚斯发动第二次叛乱,并且成功夺取总统的宝座。自此迪亚斯连任8次总统至1911年为止。
普法战争
普鲁士崛起
(一)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普鲁士以快而惊人的胜利搅乱欧洲的均势,早先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有支配欧洲大陆之势。虽然法兰西第二帝国内部并不巩固,然而凭着法军在克里米亚战争和奥意法战争中不断获得的军事胜利平息不少内部矛盾,也拉拢一定的民心。拿破仑三世便竭力想恢复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欧陆霸权,然而此时的普鲁士在宰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正积极使得自己在德意志联邦中扮演重要角色。德意志帝国之前并不稳定,铁血宰相俾斯麦认为多年的会议与交涉不足以联合整个德意志,作为德意志两大强权之一的普鲁士宰相的他提出使用战争的方式联合整个德意志,成功取得德国的统一,所以俾斯麦称为铁血宰相。在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后另一强权奥地利被踢出德意志帝国后与匈牙利联合,史称奥匈帝国。1866年的普奥战争的胜利确定普鲁士在德意志联邦中的领导地位,严重威胁到法国在欧陆的霸权。

(二)法国当局意识到普鲁士的崛起对自己地位的威胁,因此国会中的国权主义分子遂提出一积极的对外政策,他们甚至把此政策看成是对国内慷慨让步政策的补偿。拿破仑三世要求俾斯麦同意把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合并于法国,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守中立的报偿。关于法德两国的关系其实尚未至战争阶段,普鲁士王国国王威廉一世曾回复法国称德法两国仍应展开会议商讨阿尔萨斯等地的归属。1870年战争的起因是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1868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因为私生活放荡,政局混乱而被推翻,致使王位虚悬。西班牙的内阁会议决定寻找适合的继承者,其中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有远亲关系的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似乎有希望成为候选人,消息不幸在1870年6月底走漏,结果大大激怒法国外长格拉蒙公爵。在当事人本人拒绝后他还威胁威廉一世,要求保证永远不染指西班牙王位,威廉委婉地拒绝对方的要求。但蓄意挑起战争的俾斯麦却在电报上刻意添油加醋(即所谓埃姆斯密电)激怒法国舆论界,正愁找不到出兵借口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马上宣战。
(三)普法战争前夕实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鲁士军队是西欧兵力最强大的军队,北德意志联邦军队(包括德国南部诸邦军队)的兵力战时可达100万以上(其中作战军队69万余人),几乎是法国兵力的2倍以上。战时各军统一编为若干个集团军,德军炮兵装备有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钢管线膛炮,其有效射程为3.5公里。早在1868—1869年之交的冬季普军参谋总长老毛奇将军就已拟定战争计划,毛奇预料法军会首先发起进攻,而且进攻方向一定选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尤其在斯特拉斯堡附近渡莱茵河,因为这里是法国东南的一个突出部,直接面对莱茵河东岸德意志土地。根据法国铁路的情况毛奇轻易就可以计算出斯特拉斯堡铁路没有能力集结全部法军主力,有一多半法军(15万)应该在斯特拉斯堡以西靠北一点,法国腹地的梅斯下车集结,这样法军梅斯集团和斯特拉斯堡集团势必被孚日山脉分开。毛奇把他的三个集团军集中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当面的莱茵河背后并不主动进攻,因为他要孚日山脉隔开法军,不想让山脉分隔自己的进攻部队。而一旦判明法军进攻方向和兵力,普军可以集中兵力击败分开的法军,然后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坚决的进攻,在总决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并占领巴黎。该计划还规定一旦奥匈帝国站在法国一方参战,普军将对其采取军事行动。
(四)法军总兵力战时不超过57万人,其中作战军队仅34万人。法军当时实行常备兵制度,部队久经战阵,各级指挥员经验丰富,打遍欧、亚、非和美洲。但法军体制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近卫军除外),临战时方仓卒编组,故不能保障部(分)队应有的协调,这是法国军事首脑机关一个重大失误。法国事先没有制定周密的战争计划,而仓促制定的计划存在着很多错误。法军(最初法军编为1个军团,称莱茵军团。在1870年8月6日维尔特会战后分编为2个军团,分别由巴赞和麦克马洪指挥)总司令拿破仑三世 ,总参谋长埃德蒙·勒伯夫。夏龙军团司令帕特里斯·麦克马洪,第1军军长麦克马洪,第5军军长德·法伊,第7军军长费里克斯·杜埃,预备队骑兵第2师。麦茨军团司令弗朗索瓦·阿希尔·巴赞,第2军军长弗罗萨尔,第3军军长巴赞兼,第4军军长拉德米罗。在法皇直接指挥下的有皇家近卫军军长布尔巴基,第6军军长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预备队骑兵,预备队炮兵。普军总司令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第1军团司令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施泰因梅茨,第1军军长毕典菲尔特,第7军军长察斯特罗夫,第8军军长奥格斯特·卡尔·冯·格本,骑兵第1、3师。第2军团司令普鲁士亲王腓特烈·卡尔,近卫军军长维尔腾堡亲王奥古斯特,第2军军长弗兰茨斯基,第3军军长康斯坦丁·冯·阿尔文斯勒本,第4军军长古斯塔夫·冯·阿尔文斯勒本,第9军军长曼斯坦,第10军军长福伊格茨一雷茨,第12军军长萨克森王储阿尔伯特(日后的萨克斯国王阿尔贝特一世),骑兵第5、6师。第3军团司令普鲁士王储弗里德里希·威廉(日后的德国百日皇帝腓特烈三世),第5军军长基尔希巴赫,第6军军长图姆普林格,第11军军长博泽。巴伐利亚第1军军长坦恩一腊特扎姆豪森,巴伐利亚第2军军长哈尔特曼,维尔腾堡师,巴登师,骑兵第2、4师。
维桑堡会战
(一)1870年7月19日法国拿破仑三世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于是普法战争爆发。在此之前的数天法国已经开始动员,很多热衷的法国人支持这场战争,而包含极高比例的职业军人与经验丰富的退役军人的法军一致被认为无人能敌。但由于法军介入太多的殖民战争,使他忽略对付这个欧陆大敌时应该在动员前先行计划,到7月底才集结于边境8个军(22万人)。法军由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勒布夫为总参谋长。拿破仑三世将自己的军队作3线部署,第1线为主力莱茵军团辖3个军,配置在法德边境的提翁维尔和比奇之间,开始由法皇亲自指挥,后由巴赞元帅指挥;第2线为2个军配置在斯特拉斯堡和麦茨,由麦克马洪元帅指挥;第3线为预备队2个军配置在南锡和夏龙。这是一个先发制人的进攻部署,计划集中兵力迅速越过国界向法兰克福突进,切断南北德意志的联系,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全力击败普鲁士。与此同时普军由威廉一世为总司令,毛奇为总参谋长。计划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力图将法军主力歼灭于普法边境或将其赶到法国北方,继而进攻巴黎。普军动员计划周密,由铁路运输部队,至7月底已于边境集结3个军团(47万人)和1584门火炮。

(二)1870年8月2日法军以3个师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首先向普军发动进攻,但并无有力的作战行动,仅同敌人前卫部队进行一些小规模接触。普军旋于1870年8月4日转入进攻越过国境,法军在边境地区不利的阵地上迎击普军的进攻,普鲁士王储弗里德里希·威廉的第三军团以10倍之众在维桑堡会战击败法军杜埃将军的师(1870年8月4日)。1870年8月6日两军在沃尔特再战,法军重骑兵发动勇猛的冲锋,但普军卡尔·腓特烈亲王的第二军团有13万,重创麦克马洪元帅的第1军4万人。同日属于巴赞军团的法国弗罗萨尔将军的第2军也在福尔巴克被普军第一军团以压倒的人数优势击退,敞开进入洛林的大门。战后有一个战役间歇期,由于普军主力也未能充分展开而不能连续进攻、乘胜追击。法军虽由于战前准备不足且在边境地区会战中打了败仗,但主力并未受到普军的重大打击,因此损失有限。同时边境的阵地是为进攻而设的,根本不适于防御。在这种态势下法军主力理应有计划地撤向战区纵深来补充兵员、调整部署,待机与普军决战。

马斯拉图尔之战
(一)初战失败后立即产生政治影响,埃米勒·奥利维耶垮台,8月10日夏尔·库赞·蒙托邦组阁,此人已经74岁,属于皇后为首的主战派。由皇后摄政的巴黎政府出于维护本身统治的政治需要一再干预前线指挥员的作战部署,阻止一线部队向战区纵深后撤,而身在前线指挥的法皇竟然也附命巴黎,从而铸成自吃苦果的大错。本来由法皇指挥的主力莱茵军团最初已下令向战略腹地夏龙兵营退却,但巴黎政府却认为如果军队一撤退,因首都就要造反而坚持不应后撤。于是在1870年8月9日法皇改变原计划停止部队撤退,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死守梅斯。1870年8月12日疾病缠身的拿破仑三世把莱茵军团的指挥权交给巴赞元帅,然而巴赞只有匹夫之勇,并无良好的指挥与战略能力。他犹豫不决,时而决定退向夏龙与麦克马洪会合,时而决心在梅斯防御,当最后决定向夏龙撤退时已丧失时机,普军已逼近。经8月16日的马斯拉图尔之战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战役两军都表现难以置信的勇猛,法军炮火十分猛烈,康罗贝尔和格本捉对厮杀。虽然法军成功的击退普军的攻击并使得普军第一军团和王军禁卫军损失惨重,但未能打开通往凡尔登的道路,巴赞军团再次退回梅斯要塞,陷入普军第1、第2军团7个军和3个骑兵师(共16万人)合围中。
(二)马斯拉图尔之战是普法战争初期交战双方在梅斯以西的马斯拉图尔镇附近进行的会战,1870年8月2日法军越境向普军发起进攻后普军左翼第3军团于8月4日开始反攻,从维桑堡地区攻入法国境内。8月6日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驱逐入侵的法军,攻入法国洛林地区,在普军两路大军的钳形攻击下法军节节败退。弗朗索瓦·阿希尔·巴赞元帅指挥的法国莱茵军团退至梅斯地区并决定继续西撤,企图与退至沙隆的帕特里斯·麦克马洪伯爵指挥的阿尔萨斯军团(后改编为沙隆军团)会合。普军总参谋长毛奇为围歼法军主力于边境地区命令普军快速前进,切断法国莱茵军团的退路,以粉碎其与阿尔萨斯军团会师的企图。
(三)8月13日普军右翼先头部队抵达梅斯以南蓬塔穆松地区,从东、南两面向梅斯逼近。14日巴赞率部离开梅斯,企图经凡尔登向沙隆撤退。16日9时刚赶到马斯拉图尔镇的普军第3军和骑兵预备队(共3万人),从南侧向正在行进中的法军发起攻击。法军仓促应战,先后有5个军投入战斗,普军除第3军外参战的有第8、第10军和第9军一部。普军在腓特烈·卡尔亲王指挥下集中兵力向法军连续冲击,随着双方兵力不断增加让交战愈加激烈。这是一场极为凶恶的遭遇战,普军的大炮比对手的优越,不过法国步兵的后膛步枪则拥有比普军步枪更远的射程。在伊隆河畔维尔地区双方共投入5万骑兵,因巴赞消极应战未实施有力反击,致使法军未能打通西撤的道路。双方鏖战至黄昏未分胜负,次日巴赞认为夺路撤退的计划已难以实现,遂率部退守梅斯以西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一线。此役法军伤亡1.6万余人,普军伤亡1.7万人。尽管在战场上普军伤亡更多,但是普军达成战役意图,阻断法军西退之路。在听取伤亡报告后法军统帅巴赞元帅在当晚10点面色阴郁地对他的参谋随从们说:“先生们,明天一早我想我们或许应该转头向东到梅斯去。”
格拉维洛特-圣普里瓦战役
(一)格拉维洛特-圣普里瓦战役普法战争中的一次会战,1870年8月16日普军在马斯拉图尔之战中取得胜利,阻止巴赞元帅率领的法国“莱茵军团”向凡尔登方向的撤退并继续展开进攻。法军撤退无望,只好在格拉维洛特附近构筑坚固的工事,企图利用有利的地形和坚固的工事击退普军的进攻。8月18日双方展开会战,从清晨开始普军向法军阵地进行猛烈的攻击,法军凭借有利的地形和坚固的工事给德军大量杀伤。普军集中强大的兵力使法军阵地被逐一攻占,法军被迫退往麦茨孤城,因难以施展威力而面临着覆亡的命运。法军在弗朗索瓦·阿希尔·巴赞元帅指挥下据守格拉维洛特附近的阵地,1870年8月18日普鲁士总参谋长毛奇亲自指挥向巴赞实施攻击,他把腓特烈·卡尔的第二军团部署在左翼实施主攻。带围墙的圣普里瓦—拉蒙台哥尼村庄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腓特烈·卡尔不断派出普鲁士近卫军向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元帅的法军第六军防守的哈姆埃提实施一系列的冲击。

(二)从早上一直打到黄昏,康罗贝尔的23000名法军顶住10万普军的进攻,然而此时巴赞却对他请求增援的要求始终置之不理。随后一个萨克森军团到达北面的龙库尔包围法军部队的侧翼,并且威胁到法军后方,经过激烈的巷战后康罗贝尔率法军残余兵力退入梅斯。与此同时在普军的右翼一个几乎是独立的战斗亦在进行中,卡尔·弗里德里希·冯·施泰因梅茨指挥的普军第一军团的2个军在格拉沃维洛特以东实施行进攻击,随后他的部队在稍远处的峡谷中遭围攻。普军企图脱离战斗却演变为惊慌的逃窜,大量的溃兵向西涌入格拉维洛特,法军发动的一次英勇的反冲击被霍恩洛厄·因格尔芬根指挥的普军炮兵所阻止。毛奇亲自指挥调动增援兵力才避免灾难,此战普军伤亡2万人,法军伤亡约1.3万人、被俘5000人。直到半夜当毛奇接到攻克圣普里瓦的捷报时巴赞元帅已经放弃所有阵地,将部队撤至梅斯时普军才确信取得胜利。假若巴赞以其现有的全部兵力实施一次全面的反击,也许他已突围成功。但与此相反,他仍然保持被动的防御,并放弃对其下属各军司令官们的指挥。毛奇准备着应付法军的反击,但法军却没有实施反击,于是他继续将法军包围在自己环形防御阵地内。
色当战役
(一)麦克马洪率军(12万余人、393门火炮,76门“米特拉约兹”机枪)退往夏龙,他原准备诱敌深入,在巴黎城下与普军决战。摄政的欧仁妮皇后和帝国首相八里桥伯爵夏尔·库赞·蒙托邦担心继续退却会在国内引起动荡或革命,皇后认为只有皇帝的敌人才会同意他返回巴黎。1870年8月22日由议长劳尔率领一个代表团来到法皇大本营劝皇帝不要返回巴黎,命令麦克马洪向梅斯进发。接着巴黎的摄政会议又给皇帝发来电报:“若不支援巴赞则对于巴黎将发生极恶劣的后果,面临着这个局势时首都能否防御实颇有疑问。”于是皇帝又附命于巴黎,就这样夏龙军团走上在色当被歼的绝路。麦克马洪于1870年8月22日率军从兰斯出发前往梅斯,此时从柏林传来一则假消息说除围攻梅斯的部队外普军决定全部向巴黎挺进。实际上普军第3军团仍在继续追击麦克-马洪军团并向右实施大胆迂回,协同新编成的第4军团将麦克马洪率领的法军连同拿破仑三世一起围困于色当。1870年9月1日至2日巴赞率领被围在梅斯的法军突围失败,成为代价最高的一次战役,此后法军纪律大坏。与此同时普法两军于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即色当会战。9月1日上午普军占领符里济、栋舍里等地,成功切断法军西撤的道路,并从后堵截法军。而在当天中午普军亦完了对法军的合围,并以强大的火炮作出攻击。当时下午在法军数次试图突围失败后,拿破仑三世被逼于下午4时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愿将自己的佩剑交到陛下的手中。1870年9月2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0.4万人,普军只损失9000多人,于是法国举国哗然。
(二)色当战役是普法战争中的战役之一,发生于1870年9月1日普法战争时期。战斗的结果是普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其麾下的军队,虽然普军仍需要与新成立的法国政府作战,但此战实际上已经决定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及其盟军的胜利。当时12万名强大的夏隆法军由帕特里斯·麦克马洪元帅指挥,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合欲解救梅斯之围,但被默兹省的普鲁士军队于比尔望特战役击败。默兹省的普军与普鲁士第三军团由陆军元帅赫尔穆特·冯·毛奇指挥,并联合普王威廉一世及普鲁士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围困麦克马洪的军队在色当,成为一个巨大的包围战。麦克马洪元帅在战斗中受伤,需将指挥权交给奥古斯特·亚历山大·杜确特将军。普奥战争结束后普鲁士日渐强大,但是紧靠法国南部的四个小国还仍然没有被俾斯麦统一,而俾斯麦是下决心要统一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的国家。所以要实现德意志的最后统一必须统一这几个小邦国,可是俾斯麦知道这四个小国紧靠法国,法国不愿丧失对这四个小邦的影响力,一旦普鲁士强行占领那么法国岂会善罢甘休。更何况法国占领着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德语地区,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德国民族主义者(非俾斯麦本人)早想收复那里。
(三)对于正处高峰时期的俾斯麦来说找个借口与法国打一仗,既统一南部四小国,又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是与法国开战的机会迟迟未到,让俾斯麦等得手痒痒。法国是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皇帝,史称拿破仑三世。这个人是个政治阴谋家和军事冒险家,1848年法国革命失败后他窃取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大权,又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恢复帝制,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是个阴险、狡猾、残忍之徒,总希望通过战争解除维也纳体系对法国的束缚,当时皇后欧仁妮就直言不讳地说:“不发动战争,我们的儿子怎么当皇帝?”这样一个人当然不会坐视普鲁士的强大而不顾,他曾露骨地说“德意志不该统一,应分成三个部分。南北德国应该对立起来,这样法国才可以从中渔利。”不仅拿破仑三世如此,当时法国的另一位大臣梯也尔也哀叹:“奥地利的失败意味着法国400年来遭到的最大灾难,从此将去一张阻止德国统一的王牌。”这样普法双方各怀鬼胎,开始明争暗斗,都在寻找挑起战争的契机。普奥战争刚结束拿破仑三世就派人要求普鲁士兑现战前许下的诺言,要求普鲁士同意法国侵占比利时和卢森堡,并婉言提起德意志南部四小国的领土划分问题。这无异要从普鲁士身上咬去一块肥肉,"铁血宰相"俾斯麦当然不会同意。不过他使了个心眼儿,没有明确予以拒绝,而是要求法国把这事写成备忘录并说:“我好回去给我们国王商量。”法国大使不知是计就照办了。
(四)俾斯麦拿到备忘录后没有去见皇帝,而是把它送给同样想称霸欧洲的英国和俄罗斯帝国,试图挑起英俄与法国的矛盾。拿破仑三世知道俾斯麦的做法后火冒三丈,决定与普鲁士决一雌雄。尽管如此但法国并未立刻动武,接踵而至的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终于使战争爆发。原来西班牙女王伊沙贝拉被1868年西班牙革命推翻,女王流亡国外导致王位空缺,俾斯麦看到有利可图就派人收买新成立的西班牙临时政府,提议让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去继承西班牙王位。俾斯麦的意图很明显,普鲁士的亲王做了西班牙的国王后法国腹背受敌,打起仗来可以让普鲁士前后夹击法国。拿破仑三世也看到这种危险,随即就把抗议书递到普鲁士国王手中,抗议书说西班牙王位应由西班牙人去坐,否则法国也可派去一个国王,对此俾斯麦非常气愤。同时法国政府内部议论纷纷,不少人要求普鲁士收回成命,否则将把这件事视为战争的原因,双方剑拔弩张。突然事情却有了转机,利奥波德亲王在别人劝说下宣布放弃西班牙国王候选人资格,他说:"本来只要西班牙人拥戴,我可以去作他们的国王,但我不想为此引发一场欧洲战争。"于是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就告结束。可是拿破仑三世看到事情这么简单就完结认为普鲁士害怕自己,所以他得寸进尺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五)他令法国驻柏林大使去面见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要求普鲁士作出书面保证,保证今后决不再派任何普鲁士国王家庭的人去任西班牙国王。1870年7月13日威廉一世在度假地埃姆斯会见法国大使,对法国的要求时威廉一世也感到无理,所以断然予以拒绝,然后威廉一世把会谈结果用电报告诉俾斯麦。俾斯麦本来对法国这种节外生枝之举十分不满,如果没有法国干预恐怕利奥波德亲王已经成为西班牙国王。正在俾斯麦难以咽下这口气时威廉一世的电报到了,电文的内容主要有:“法国大使提出的无理要求不能接受,我已经予以拒绝。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已经通告法国大使,由此引出的矛盾已经过去。关于此事我不准备再接见法国大使。俾斯麦饶有意味地仔细阅读着电文,突然他抬起头来问身旁的参谋总长毛奇和陆军总长房龙:"如果与法国开战,我们能否取胜?"这两个人也是"铁血政策"的得力执行人,立即说:"一定取胜,我们会全力支持您的。""好!"俾斯麦喜形于色,立刻手指电文,"我们可以……"说完三人哈哈大笑。第二天报纸公布威廉一世的"埃姆斯急电",但内容已经变味了。原来俾斯麦为了挑起战争故意激怒拿破仑三世,他把电文作了改动,然后拿去发表。法国人看了电文后感到普鲁士国王如此无礼而非常气愤,尤其是拿破仑三世认为普鲁士是在让自己出丑,这样在议会的支持下拿破仑三世终于忍耐不住,于1870年7月19日宣布对普鲁士开战。狂妄的拿破仑三世还说:"我们这只不过是到普鲁士作一次军事散步!"
(六)战争开始时拿破仑三世充满信心,他把号称40万的大军调到前线,准备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一举冲入德意志境内打败普鲁士。于是他自封司令,在7月28日到前线视察。可是当他到前线后却发现前线只有20万军队,军事要塞麦茨的兵力不足10万,而且装备不齐、物资不足、编制混乱。作战命令已经下达,不少官兵还未找到自己所属的部队,根本无法投入战争,战机一个个失去。法军坐失良机,普军却赢得时间。8月2日法军闯入德境,立即遭到普鲁士军队的迎头痛击。8月4日普军转入反攻,向法军发起凌厉的攻势,攻入法境内法军前哨阵地维桑堡,最终法军败退。拿破仑三世大怒,急忙电令麦克马洪夺回他丢失的阵地。8月6日麦克马洪率军开到维桑堡西南的维尔特村被普军拦截,双方展开激战,结果法军全线溃败、继续撤退。普军乘胜追击,战场全部移入法国境内。拿破仑三世看到情况不妙后立即打退堂鼓,他把元帅印交给元帅巴赞,自己乘上一辆马车向西逃窜。8月14日巴赞又被普军严密包围在麦茨要塞孤城,已无反抗之力。
(七)拿破仑三世见事不妙又随麦克马洪所率的12万大军逃向东北,到8月30日不得不退守色当,普军随即也向色当集结。9月1日色当会战开始了,普军700门大炮猛轰法军营地,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向法军阵地。色当全城一片火海、硝烟弥漫,法军死伤无数,余下的急忙钻进堡垒,麦克马洪几次受伤。接着普军20万人向色当发起猛攻,下午3时法军终于支撑不住,在色当城楼举起白旗。拿破仑三世还向普鲁士国王写了一封投降书,竟无耻地说:"我亲爱的兄弟,因为我未能死在我的军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剑献给陛下,我希望继续做陛下的好兄弟。"9月2日拿破仑三世会见德国首相俾斯麦,正式签署投降书。拿破仑三世、法军元帅以下的39名将军、10万士兵全部做普军的俘虏,650门大炮也被普军缴获。9月3日拿破仑三世向巴黎发电:"军队已被击败,全体官兵和我本人都已成为俘虏。"
(八)战斗由夏隆法军开始,法军拥有202个步兵营、80个骑兵营和564门火炮,攻击拥有222个步兵营、186个骑兵营和774门火炮的普军。拿破仑三世下令麦克马洪元帅打破普军包围,但看起来唯一可能的突破点就只有控制拿·蒙萨勒镇,而该镇侧面由防御工事保护。但普军亦挑选拿·蒙萨勒镇作为突破法军防守的一点,萨克森的佐治亲王和普军第六军团被指派执行此行动,而冯·达·邓恩将军被下令进攻位于右翼的巴萨利斯镇。邓恩将军的进攻是这场会战中双方第一次交战,法军第一军团已在巴萨利斯镇的街道建筑防卫工事并得到镇民的支持。在早上4时邓恩将军派一旅士兵横过浮桥,遭遇猛烈抵抗,该旅只能占领巴萨利斯镇的南面一端。战斗吸引更多士兵加入战斗,法军第一、五及第十二军团的数旅士兵亦到达作战。8时普军第八师到达,邓恩将军决定是时候发动决定性的攻势。当时因火炮长途运送需时他让自己的最后一旅士兵发动猛攻,接着让梅斯另一方面的炮兵进攻,9时炮兵终抵达巴萨利斯镇。
(九)战斗持续扩展到该镇的南面,普军第八师被指派支持在拿·蒙萨勒镇的巴伐利亚军,以尝试突破法军的防守。6时后战况白热化,之前受伤的麦克马洪元帅在7时后收到战报,决定取代杜确特将军亲自指挥。杜确特将军原本正如毛奇所料指令撤退,但却被德·威佩芬将军立即驳回,他将他的部队投入到拿·蒙萨勒镇与萨克森军队战斗。这令到法军能够暂时重振旗鼓,在拿·蒙萨勒村附近重新聚集火炮进逼萨克森与巴伐利亚军队。可惜的是由于普军占领巴萨利斯,让更多普军如潮水般加入战斗,这次反击开始瓦解。但战斗至11时后当有更多普军到达战场的同时,普军的炮兵令法军造成伤亡。在普军强烈的炮火轰击、西北和东面普军进攻和西南面巴伐利亚军进攻之下,夏隆法军退至波尔斯·德·勒·加里宁并被包围。法军骑兵由马格列堤将军率领,向邻近普军第六军团所在地科林村拚死地发动三次进攻。马格列堤将军在第一波进攻被杀,其余两次骑兵遭受重大损失,但仍没有改变战局。
(十)该日完结的时候知道已经没有机会突围的拿破仑三世下令停止战斗,法军1.7万人伤亡、2.1万人被俘,普军报称2320人阵亡、5980人受伤、700人被俘或失踪。之后一日的9月2日拿破仑三世下令悬起白旗,将自己和全体法军向毛奇和普鲁士国王投降。皇帝被俘令普军没有一个敌对的政府去维持法国的和平,果然,当两日后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到巴黎后一场非流血的革命爆发,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一个新临时政府,他们希望多抵抗五个月改变法国的命运。但是法军在色当的大败和皇帝被俘已经象征着法国不能改变命运,由于法兰西第二帝国被推翻让拿破仑三世被准脱离普军的拘留流亡到英格兰,同时在两星期内普军第三军和梅斯的普军进行巴黎之围。色当战役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役标志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灭亡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更标志着日耳曼民族成为一个整体,并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十一)普法战争期间恩格斯在他发表的一系列战争短评中就指出有三个基本错误导致色当惨败,法军在迎击敌人的进攻时所处的阵地,使获胜的普军能够楔入法军分散的各军之间,结果把法军割裂为两支独立的部队并使它们彼此不能会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战;巴赞军团在麦茨行动迟疑,结果被紧紧地围困在那里;援救巴赞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线简直是唆使敌人俘虏全部援军。”恩格斯在这里讲的法军所犯的三个基本错误,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错误战略指导外也和前线的最高指挥官的错误有关。当法军在边境初战失败决定后撤而巴黎政府不让主力莱茵河军团后撤时,作为法军右翼部队统帅的麦克马洪理应审时度势,从战争的全局出发率部向莱茵军团靠拢以便协同作战,这样莱茵军团就有可能避免被普军合围。但他却机械地单独退向夏龙,从而给普军提供一个趁势把整个法军分割成两部分,进而予以各个击破的条件。
(十二)退到梅斯的十几万法军如果不是巴赞和拿破仑三世的因循贻误,也是完全有可能克服巴黎政府的阻挠,在陷入重围之前安全地后撤到夏龙地区的。但他们犹豫不决,仍想在麦茨要塞作毫无希望的固守,结果被普军堵住退路。被围后巴赞又消极等待援军,不积极组织突围。对此恩格斯在他的《战争的危机》的短评中就敏锐地指出如果巴赞不想把整个法国奉献给入侵者,不想使自己困在一个饥饿很快会迫使他投降的地方作战,他就应立即从麦茨退却,然而他仍在原地未动。更为直接的是麦克马洪违背作战的基本原则,选择绕道边境城市色当去解救麦茨的错误行动路线。从当时战场的实际情况看对麦克马洪来说去麦茨的路线中最短、最快、最可靠的是直接穿过普军第3军团,当然这样做既需要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又需要有战胜强敌的勇气和魄力。但他在这两个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素质,因而也就不得不走上色当被歼的道路。色当这块弹丸之地北面距离比利时边境只有8公里,西面和西南面又是一条大河麦士河。会战过程中10余万法军在普军四面夹击下最后被挤压到纵深和正面仅三四公里的弧形地带内,既无法实施机动,又难以进行适当的疏开配置。这样仅普军集中几百门火炮进行炮击所造成的损失,就足以使法军无法支持下去。
法兰西保卫战
(一)色当的惨败立即引发连锁反应,1870年9月4日法国掌握金融经济的大资产阶级趁机于法国国内发动政变,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组成以路易·朱尔·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德意志民族统一的障碍已消除,但普鲁士当局决心将战争继续下去,派兵向巴黎进军,从此普鲁士的自卫战争已转变为侵略战争。路易·朱尔·特罗胥是法国将领、国防政府首脑兼巴黎总督,生于莫尔比昂省的贝尔岛,曾在圣西尔军校受业,早年参加陆军。1840年进参谋部任中尉,1846年被派往阿尔及利亚任比若元帅的副官。作为圣阿尔诺元帅的副官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立功,1854年获准将衔,1859年晋升少将。参加对奥地利作战,在马真塔战役和索尔费里诺战役中指挥一个师。1866年任陆军总监,次年因隐名出版书籍《1867年的法国陆军》暴露法军的弱点并预言法军将在与普鲁士的战争中失败被迫辞职。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要求率军作战,但被政府拒绝。8月17日任巴黎总督,九四革命后第二帝国垮台,出任国防政府首脑兼巴黎总督。推行消极防御政策,组织一支专门对付国民自卫军的布列塔尼反革命别动队,破坏和抵制巴黎工人武装。曾镇压巴黎十月三十一日起义,1871年1月22日辞去巴黎总督。2月作为奥尔良派代表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13日国防政府终止。1873年脱离军界,著有为自己辩护的著作。
(二)九四革命是法国巴黎人民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统治的革命,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8月普军进入法国本土,法军两支主力中一支由巴赞元帅所率十七万大军被包围于梅斯,另一支是法皇拿破仑三世亲自督军并由麦克马洪元帅所率十二万多大军被围困在色当。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军投降,帝国政府为了防止工人发动革命全力封锁消息。9月3日帝国政府被迫公布色当投降消息,当晚巴黎人民就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保卫祖国。9月4日下午2时半起示威群众开始聚集到立法团所在地波旁宫,不少人涌进立法团会议厅冲上主席台,布朗基派成员强烈要求议员立即宣布推翻帝国建立共和国。为了阻止布朗基派当场宣布建立共和国和革命政府,资产阶级共和派领导人甘必大和法夫尔以尊重历史传统为名,提出只有市政厅才是宣布建立共和国的最合适的地方,随后大多数群众随甘必大和法夫尔来到市政厅。资产阶级共和反对派拟定临时政府成员名单,包括罗什福尔和奥尔良派分子巴黎总督特罗胥。罗什福尔宣读临时政府成员名单,特罗胥任政府总理,法夫尔为外长,从而推翻第二帝国建立第三共和国。临时政府自称国防政府,发表《致巴黎居民》和《致巴黎国民自卫军》两个公告,实际上它一直执行卖国政策。
(三)布朗基派是法国布朗基主义的信徒,1871年巴黎公社委员会中的多数派,形成于七月王朝时期,领袖人物是布朗基。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正义与平等的理想社会,但他们往往把政治革命单纯理解为少数革命者的密谋起义。布朗基即因起义失败被捕,后避难于布鲁塞尔,但仍对法国的组织活动进行指导。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该派力量日益壮大,在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中影响巨大。1870年8月布朗基返回法国领导8月14日的暴动但失败,后又领导巴黎十月三十一日起义和1871年巴黎一月二十二日起义。1871年3月17日布朗基被捕,次日即发生巴黎公社革命,他在狱中被选为公社委员,又被提名为公社名誉主席。该派其他成员为公社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在公社委员会中居要职,负责军事、治安、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在镇压反革命、清除内奸、粉碎凡尔赛政府军的进攻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公社失败后布朗基被判终身监禁,瓦扬等人流亡伦敦,曾参加第一国际支持马克思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1872年他们建立名为“公社”的团体,宣布要用暴力为巴黎公社复仇。1881年布朗基去世后该派由瓦扬领导,“公社”改组为中央革命委员会,从1886年起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团体,但仍忠实于布朗基的名字和传统,并在瓦扬的领导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898年中央革命委员会改为革命社会主义党,1901年与盖德派合并成立法兰西社会党,1905年与法国社会党联合组成统一社会党(即工人国际法国支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派领袖均采取沙文主义立场,1915年瓦扬去世后该派即不复存在。
(四)巴黎一月二十二日起义是1871年普法战争期间巴黎工人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行的一次尝试,国防政府为了迫使巴黎人民投降在1月19—20日发动对巴黎外围比桑瓦尔地区的出击,并蓄意使出击遭到失败。随后大肆渲染法方的伤亡,公开提出议和投降。21日晚革命俱乐部和各区警备委员会代表会议召开,决定22日武装起义。午夜国民自卫军冲入监狱,救出被捕的1870年巴黎十月三十一日起义的参加者。22日下午群众与国民自卫军来到广场,高呼“打倒卖国贼”、“公社万岁”等口号。市长助理舍迭接见群众代表,但拒绝成立公社的要求。愤怒的群众试图进攻市政厅,遭到早就做好准备的政府军反击,群众死伤三百五十多人,起义遭到失败。政府下令逮捕德勒克吕兹等百名革命者,查封革命报刊,禁止革命俱乐部活动。这次起义与1870年巴黎十月三十一日起义一样,是巴黎三月十八日革命的预演。巴黎十月三十一日起义是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巴黎工人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行的一次尝试,1870年10月30日国防政府不派军队支援致使巴黎东北部的布尔热村失守。巴赞元帅率十七万大军在梅斯向普鲁士军投降以及国防政府派梯也尔前往普军大本营进行停战谈判等消息公布后巴黎人民被激怒了,当晚就有一千五百人集会,发出“推翻国防政府和建立公社”的号召。
(五)31日巴黎市民自发示威游行,要求建立公社,反对缔结停战协定。中午群众从旁门冲进市政厅,在此举行会议的区长们被迫同意将进行市政选举。下午巴黎二十区中央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作出决定,号召群众推翻政府,组织临时委员会,准备建立公社。起义者占领市政厅,逮捕政府官员。不久布朗基派的国民自卫军营长弗路朗斯带领五百名武装的国民自卫军战士进驻市政厅,起义达到高潮。但在组织政府问题上各派意见不一,傍晚布朗基宣布已推翻国防政府,拒绝停战谈判,并在四十八小时内进行公社选举。群众散去,等待公社选举。其间一国民自卫军营长暗中将国防政府首脑特罗胥送出市政厅,特罗胥一到卢浮宫后立即调兵遣将,派反动军队从城郊通过地道潜入市政厅控制要道。11月1日1时布朗基等五人组成的救国委员会与国防政府公共工程部长多里安会谈后达成“和解”,拟订公社和政府选举的协议。但早晨国防政府即撕毁协议,取消公社选举,下令逮捕二十三名起义领袖。勒弗朗赛等十四人被捕,布朗基等九人被迫隐藏,起义失败。11月3日国防政府在其控制下的“全民投票”中获得“信任”得以维持,但也不得不中止停战谈判,巴黎在普军包围中又坚持一段时间。
(六)巴黎三月十八日革命是法国巴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后巴黎出现一支以工人为主体的三十万人的国民自卫军,它构成对资产阶级政府的极大威协。1871年2月梯也尔政府与德意志帝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预备和约后立即着手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3月15日梯也尔到达巴黎,16日任命前帝国宪兵将军瓦伦顿为巴黎警察局长。17日召开会议,布置行动计划后委任巴黎总督维努亚为总指挥,夺取国民自卫军自筹资金购买的大炮和逮捕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委员。18日凌晨2时政府军两个师进攻国民自卫军大炮阵地蒙马特尔和梭蒙高地,政府军偷袭蒙马特尔高地的枪声惊醒附近居民,大炮被抢的消息迅速传开。国民自卫军、妇女、老人和儿童一起涌向蒙马特尔高地,谴责政府军的叛变行为,士兵拒绝向群众开枪,逮捕并处死指挥官勒康特。士兵与群众联欢,高地上响起“打倒梯也尔”、“士兵万岁”等口号声,政府军偷袭梭蒙高地也遭失败。国民自卫军夺回大炮后起义自发地展开,午后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发出进攻命令,起义者向市中心进发。下午3时梯也尔政府决定撤出巴黎退至凡尔赛,傍晚国民自卫军占领市中心各政府大楼。晚10时市政厅升起红旗,巴黎已全部被国民自卫军控制,起义取得胜利。
(七)对法国来说普法战争到第二阶段已转变为进步的民族解放战争,人民要求实行普遍武装。国防政府企图与敌人勾结,阻止革命运动继续发展,并已着手同俾斯麦举行秘密谈判。此时慑于人民的压力,虽然拖了很久但被迫采取措施以加强巴黎的防务。德军向法国首都推进时如入无人之境,1870年9月19日即将巴黎团团围困。1870年9月23日普军占领图勒,1870年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军投降。全靠人民的爱国热情法国才得以建立一支庞大的军队(包括国民自卫军、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它要塞守军在内共一百万人,其中巴黎有40万军队),这给普军指挥部带来极大困难。所有普军被牵制在各要塞,继续围攻梅斯和巴黎,集结于图勒和布尔歇两地的法卢瓦尔集团军准备前去为巴黎解围。此时法军莱茵集团军司令巴赞元帅却同敌人进行秘密谈判,这一叛变行为对共和制法国是个打击,结果法国最精锐的一个集团军(17万人)在被围梅斯72天后于1870年10月27日不战而降。普军将由此而腾出的两个集团军压向法国卢瓦尔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两个集团军均被普军主力部队所击败。由于巴赞投降让法国政府无意组织防御二而同敌人进行秘密停战谈判,致使人民饥困交加,巴黎人民遂于10月31日举行起义但遭到镇压,1870年11月7日卢瓦尔集团军发起进攻,1870年11月9日在库尔姆附近击溃敌巴伐利亚第2军并占领奥尔良,但12月4日因遭到普军反击被迫退出奥尔良。
(八)1871年1月法北方集团军在圣康坦附近失利,东方集团军又在贝尔福附近遭到失败,法国战事每况愈下而处境艰危。1870年12月27日起普军使用502门重炮对巴黎实施轰击,巴黎守军被困4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气球(先后有65个气球载164人飞出巴黎,包括坚决主抗抗战的甘必大)和信鸽与各野战集团军保持联系。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举行起义,法国政府镇压起义后同普军指挥部进行最后的谈判,于1月26日签订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又签订停战协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连同火炮和弹药移交给德军并赔款2亿法郎。2月26日草签凡尔赛和约,在国民议会批准和约草案之前德国人获得将军队开进巴黎的权利,这些军队到3月3日和约批准后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这个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1871),确认凡尔赛和约草案的基本条款,但条件更为苛刻,赔款从2亿法郎增加到50亿法郎,还要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
(九)法兰克福和约是1871年德国和法国签订的条约,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扩张领土而与企图保持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国矛盾不断激化。1870年7月19日普鲁士诱使法国首先向其宣战,普法战争开始。战争至9月初法军失利,拿破仑三世率军8.3万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随后巴黎发生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至此普鲁士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主要障碍已清除。但普军仍向巴黎推进,战争进入新阶段。其间法国政府一面组织军队抗敌,一面不顾法国人民的坚决抗敌的要求策划投降谈判。1871年1月被普军包围的巴黎告急,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封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28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签订预备和约,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主要内容是:法国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连同梅斯要塞割让给德国,法国向德国支付50亿法郎赔款,赔款必须在德国商业城市中办理,按照普鲁士银币一塔勒折价3法郎75丁生偿付,所有款项分3年付清;德军留驻法国,直至赔款支付完毕为止,军费由法国承担。和约削弱法国,增强德国实力。德意志通过战争基本实现统一,成为欧洲主要强国。法国则丧失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导致法德间长期对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根据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才收回自己割让的领土。
(十)1870年9月4日的色当战役中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连同在色当的法国官兵全部作为俘虏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巴黎广大人民群众对拿破仑三世统治的不满,立刻像火山一样爆发。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拥入波旁宫立法团会议厅要求废除帝制恢复共和,共和派议员甘必大在市政厅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建立临时政府,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从此以后帝制在法国结束,共和逐渐稳固下来。色当战役后普鲁士军队继续长驱直入占领法国整个东北部并向巴黎推进,至此普鲁士所进行的战争已由统一战争演变为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法国的战争。法国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要求普遍武装人民抵抗普鲁士的侵略,而自称“国防政府”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害怕武装起来的巴黎人民而加快投降的步伐。梯也尔政府在凡尔赛同德国签订和约,条约规定法国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分,赔款付清以前德国占领法国6个北方省。在梯也尔政府进行卖国的同时巴黎无产阶级加强自己的斗争,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梯也尔政府逃往凡尔赛宫。资产阶级政府在巴黎的统治土崩瓦解,巴黎无产阶级取得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胜利,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十一)普法战争中法国对普鲁士签订屈辱和约,法国赔款50亿法郎,加上战争损失总计资金损失达200亿法郎,致使经济发展资本投入不足。又割让铁矿蕴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使经济发展所需资源严重缺乏,再加上赔款付清以前德国占领法国6个北方省,使国内市场进一步狭窄。所有这些极大的延缓法国经济的发展,使法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展缓慢,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法国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进程因铁矿产地的丧失和政局的混乱而明显落后于美、德、英之后。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使法国失去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形成的西欧和中欧大陆的霸权地位,从而使法国在欧洲霸权地位被德国取代。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法国对德国的优势地位和潜在力量保持高度的警惕并一直想报战败之仇,但单靠自身力量是绝对不能战胜德国的,这样法国开始调整与欧洲国家(如英国和俄国的关系)以寻求盟国的支持共同对付德国。由于出现新的霸主,各国自拿破仑起对法的孤立政策也逐步调整。
(十二)普法战争后普鲁士打败法国,从而排除法国对普鲁士统一的干扰。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联邦的俾斯麦与南德四国政府缔结联合的和约,南德四国与北德意志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普法战争使德国最后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独立的经济体系。德国从法国攫取五十亿法郎的军事赔款和拥有丰富铁矿的阿尔萨斯、洛林,为工业发展提供巨额资金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对外战争的胜利使容克地主、资产阶级更加醉心于对外侵略扩张。出现大批军事订货,民众也受战争鼓舞,从而刺激重工业的发展,这使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呈现跳跃式发展。普法战争中德国战胜法国,一跃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这就改变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欧洲格局,使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上升,成为强大的“中欧帝国”。普法战争后德国的强大使德国进一步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伐,在欧洲德国虽打败法国却不能以武力将其消灭,德国在以后便以推行孤立法国,防止欧洲大国与法国结盟作为它的外交政策。

(十三)普法战争打破相对平稳的欧洲均势关系,德意志帝国崛起和法国衰落改变殖民主义力量对比,从而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促使殖民主义国家重新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德国力图以一个联合起来的欧洲孤立法国,包围不稳定的法兰西共和国,它协调与俄国和奥匈帝国的矛盾,1873年三国正式形成“三皇同盟”实现孤立和削弱法国的目的。随着对殖民地的争夺加剧让三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1878年柏林会议后“三皇同盟”瓦解。1882年德又与奥意形成三国同盟,与此同时法与英俄也逐渐接近形成三国协约,从而在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进一步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法兰克福和约的条款十分苛刻,从而使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愈加深化,并最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的一个原因。普法战争的经验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于建立庞大的军队并使其预先做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具有重大意义,总参谋部在准备和实施作战方面作用极大,编制动员计划和铁路运输计划以及在军事上使用电报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德军依靠这些措施才得以先于对方完成动员和战略展开,从而掌握战略主动权,军队指挥亦有变化。
(十四)毛奇不是靠下达集中统一的命令指挥各集团军,而是给各集团军司令官下达个别训令,各集团军司令官则依据训令和本区具体情况机断行事。军队可在宽大正面作战,并可实施包围敌军两翼的机动,大量军队在宽大正面上协同作战的做法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现代战役的特点。普法战争期间新式作战兵器和较完善的武器装备(德军的火炮和法军的沙斯波式击针枪)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步兵战斗队形继续得到完善,散兵线队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火力的加强大大增强军队防御的稳定性,给敌方突破防线增加困难,并提高战术机动的作用,普法战争后许多国家都实行普遍征兵制。普法战争打破旧的欧洲格局,新的格局有待重新组合,这一过程既反映欧洲大国实力变化而引起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的变化,也反映大国之间外交上的激烈冲突和秘密交易。围绕德、法、俄三角关系的演变形成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其中的“弱者”法国经过努力摆脱其战略孤立地位,外交上在当时亦颇有创新特色引起广泛的关注,仍然值得进行认真的探讨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