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科技相融合
理 念 导 向
最早进入理念导向的是日本人,日本的经济发展是善用中国的管理哲学加上西方的现代科技,这点值得我们自己做参考。
我们的管理哲学在日本已经走了样了,他们的终生雇佣制,就是我们的长工。我们以前的长工,就是我一辈子替老板打工,打得好,我儿子也打工,我几代都替这家人打工,我无怨无悔。
日本人的长工,应用到企业管理里面,就变终生雇佣了。那既然两家关系这么好,以前我们东家出了难题,我虽然是到你家打工的,可是我会把我的所有金银财宝拿来支援你。
日本会的,日本的公司营运不下去,所有干部回家拿钱借给公司,可是我们现在做得到吗?做不到。我们没有办法搬回来照用,因为时空还是不一样的。
日本率先应用了理论导向,日本企业家把我们中国很高明的智慧,这个智慧就三个字,就叫“不一定”。
中国人满脑子都是不一定什么事情我们都说不一定,不一定、不一定就变成一定了。不一定,它包括一定,一定没有办法包括不一定,妙就妙就在这了。
你说一定、一定,那不一定统统被你刷掉,你说不一定、不一定,最后就变成一定。你慢慢就感觉到,我们是抓住重点,先说要就不能说不要,你先说不要就照样可以要。
中国人都说我没有意见,然后再来讲一大堆意见。你就说我有意见,如果想不出来,不是很丢脸吗?你慢慢去发觉,我们本末分的很清楚,我先说没有意见,你就不请我讲了,那就表示你根本不想听了,那我讲干什么?我说没有意见,你说你一定有意见,你说我现在没有想到,那你等等想给我,你看我非想不可。
先讲不然后再要,这个是比较安全。先讲要再变成不,这很麻烦,转不过来。这样你就知道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很重要。根本抓住了,所有道就产生出来了。道是变化的。中国人讲要含有不要,讲不要含有要,我们正反是一样的。
改革跟不改革一样,你会感觉很奇怪,你加两个字就好了,合理的改革;合理的不改革。把两个合理两边都去掉,就是改革等于不改革,这种逻辑只有中国人搞得懂。
外国人讲Yes,就是肯定;讲No,就是否定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中国人讲yes,可以变否定的,外国人老觉得我们中国人英文不好,其实不是,而是我们脑筋太灵活了,外国人他的思路是一条线的,中国人思路是这样翻来覆去的。

其实美国的企业现在也慢慢走上理念导向了。美国有一个管理科学之父叫泰勒,他原来的著作都是管理哲学。但是因为生不逢时,那个时候美国人最看不起哲学,所以美国几乎没有哲学家,然后就把他变成科学家了。各位有兴趣可以把原文调出来看看,当时他的理念都是在讲心理作用的。
他认为管理的精华就是所有人员的心理改变,你怎么样使他心理改变是最要紧的。这个不是科学,这哪里是科学?让一个人很喜爱工作,让一个人工作不疲倦,让一个人工作没有压力,这才是高招。你老叫他不要有压力,他还是压力更大。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学美国管理学到现在压力非常大,我们很紧张、很忙碌,没有什么乐趣。所以家庭也不安宁,社会也乱了,这个是我们应该去了解的事情。如果心理上不能革新的话,管理科学其实是没有什么用的。
我们今天说工厂如战场,那完全是美国,你到日本去看,没有什么工厂如战场,他没有领班监督,他哪里有什么superintendent(主管),完全没有。
日本人觉得你这个事情给我做,就是看得起我,我一定好好做。如果做不好,我就很丢脸,你如果嫌一下,我可能就自杀了,他是这样的人,哪里需要监督?
中国人监督也不行,没有监督也不行,什么都不行,这才厉害了。美国开始在重视管理哲学,但是科学容易学,哲学是比较难的。因为哲学需要有比较漫长的时间,去孕育、积累、体悟。不像科学那样一二三很清楚,那么容易学。那我可以说全世界的企管,都已经走上理念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