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朱德为何能当全军总司令?毛主席一语道破原因

2023-07-31 07:55 作者:冰山梦678  | 我要投稿

  朱德为何能当全军总司令?毛主席一语道破原因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河流中,朱德这个名字犹如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在新中国的历史中更是如此。虽然他在战场上的胜利并不频繁,然而他却荣膺全军总司令的职位,毛泽东主席用简洁明了的16个字对此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然而,在揭开朱德被任命为总司令之前,我们需要首先踏入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背景。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朱德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但他从未放弃对自由和正义的信念。年少时,他目睹了中国社会的不公与剥削,这让他产生了对改变现状的渴望。通过勤奋学习,他逐渐展露出领导才能和军事天赋。

  朱德的生平始于一个租赁地主土地的农户,他的童年生活贫困而艰难。生活在动荡年代的他早早地见识到了人间冷暖,感受到了社会的疾苦,也体验到了长期挨饿的困扰。他在很小的年纪就立志要改变国家的现状,这份决心陪伴着他走过了后来的岁月。

  在1909年,朱德曾在一所学堂教书。这个阶段的生活让他更加深刻地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尤其是对封建势力的不满使得他做出了从教育界转战军界的决定,于是他走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他在讲武堂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以期有朝一日能够挽救国家的命运。

  辛亥革命爆发后,朱德积极投身其中,参与了云南重九起义和元川战役,还在护国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这些战役中,他的部队逐渐形成了游击战的战斗意识和方式,这为他后来在长征中的作战提供了经验。

  在他的人生旅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孙炳文的人。孙炳文的理想和魄力深深影响了朱德,也让他对共产主义的革命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因此,他去拜见了孙中山和陈独秀,并表明了加入共产党的决心,然而却被陈独秀拒绝了。这并没有阻止朱德,他决定去共产主义的发源地德国深造。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和周恩来相遇。并在他的引导下,加入了共产党。

  朱德的生活道路在这一阶段变得非常坎坷,但他并没有屈服于困难,反而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去迎接挑战。在苏联学习结束后,朱德满怀希望地回到了祖国,并接受了党的任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北伐革命的洪流之中。

  一段时间后,朱德肩负起了策划南昌起义的重任。在此期间,他深知起义的重要性,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起义当晚与南昌驻军的几个团长共进晚餐,以保证起义的顺利进行。

  他们遭到了敌人的猛烈攻击。尽管敌人的人数远远超过他们,但朱德并未有丝毫退却的念头,他坚守阵地,利用游击战术,成功阻挡了敌人的进攻,也为主力军南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好景不长,南下主力军的失败消息传来,给朱德的部队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们与上级失去了联系,面临着未知的危机。在仔细思考并权衡过往经验后,朱德决定放弃南下,转而选择北上,并继续采用游击战的战斗方式。

  此时的部队士气低落,部队供给不足,伤员众多,上级失联,且刚经历了一场大战。当他们到达安远县天心圩时,朱德发现军心已经彻底崩溃,大量的士兵在途中损失。更糟糕的是,一些干部开始对朱德产生质疑,甚至离开了部队。这一切都使得部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面对这样的困境,朱德决定召开一次会议,以重塑士兵们的信心。他鼓舞人心的讲话,成功的让士兵们振奋起来,凭借信念和决心,他们一路向前,展现出了破竹之势。

  朱德清醒地意识到,人的信念和决心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因此,他允许士兵们自由选择是否留下,结果是,有四分之四的士兵选择了坚守阵地。这其中包括了一些后来威名赫赫的将领,如陈毅、王尔琢、陈庚等人。

  朱德和剩下的战士们在此地安营扎寨,休养生息。同时,他每日不辍地对士兵进行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从而保证了队伍的士气和战斗力。

  之后,他们如同破竹之势般继续行军,以游击战的方式来应对困难。在到达赣粤湘边境后,朱德再次领导了一次起义。

  1928年4月,朱德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队伍成功会师,两军合并为红四军,毛泽东担任党代表,朱德出任军长。

  在井冈山的岁月里,朱德几次成功击退敌军的攻击,并与毛泽东等人一起制定出了游击战的策略和战术,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打永新”战役,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计划。

  在后来的长征过程中,仅有朱德和周恩来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在关键的遵义会议上,朱德的一票帮助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内的地位,使革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和朱德的紧密配合赢得了人民的敬仰,他们将红军称为“朱毛红军”,尊称朱德为“朱老总”。

  毛泽东也十分赞赏他的老战友朱德,常常喜欢找朱德讨论各种事情,不仅如此,毛主席在与身边人聊天时,常常对朱德赞不绝口,在他眼中,朱德所做出的贡献,远远超过自己,若是没有了朱德,自己还不知道会面临怎么样的困境。

  由此可见,朱德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在毛泽东心目中的重要性,无疑是毋庸置疑的。

  朱德的每一次决策都堪称精确且果断,当我军面临临界点的峭壁时,他始终能如镜中观,冷静地做出最有利于胜利的选择。他的智谋与策略无疑是我军的重要导航,他将整体状况尽收眼底,妙手回春,扭转乾坤,他的卓越贡献源于他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指挥和精细的战术布置。

  他坚定的信念在战争中尤为显现,他坚信我军一定会赢得最终的胜利,因此,在每个危急关头,他都能坚定地不抛弃,不放弃,严格执行我军的每一个指令。

  然而,他制定各种战术方案的能力,并非天生,而是他一生的教育和生活经验塑造的结果。对他产生最深刻影响的,莫过于他的母亲。在那个充满战火的年代,朱德的母亲每天忙于琐碎的生活事务,尽管身心疲惫,但她从不抱怨,甚至在纺线的时候,还会欢快地唱歌。

  她通过生活的点滴,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们,引导他们参与劳动和生产活动,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正是由于她的教导,朱德在不足十岁的时候,便可以独立完成耕种等繁重工作,这也为他在后来的大旱之年找到泉水源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德的母亲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明辨是非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朱德。她决定培养出一个读书人,去改变这不公平的社会。这种坚定的决心和无私的付出,深深影响了朱德的性格和价值观。他热爱诗词和画画,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追求一个充满光明的未来。

  朱德的母亲永远是他坚实的依靠,在朱德作出重大决定时,她总是给予他无条件的支持,让朱德从未感到后顾之忧。

  对朱德影响深远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他的养父朱世连。正是因为他的照顾和栽培,朱德得以在学识的道路上前行,更是有幸接触到他人生中的启蒙导师——席聘三。

  席聘三是一个博学之人,他主动地接纳新的知识和想法。然而,反复的科考失败,让他深刻地感受到清政府的病态。于是,他决定致力于教育,希望培养出一批才华横溢,品行高尚的年轻人。

  在席聘三的教导下,朱德不仅掌握了传统的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到了席聘三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观察,这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当席聘三了解到朱德的家庭环境后,他为了朱德的学业,亲自拜访他的父母,说服他们让朱德继续上学,并答应承担朱德的学费,甚至让朱德与他一起生活,只需自带口粮。这样的机会让朱德得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世界,他有机会聆听师长和同侪对世事的独到见解,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是席聘三,让朱德有了去顺庆府中学堂深造的机会,让他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现,让他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激发,让他享受了优秀的启蒙教育。正是这些丰富的经历和知识的积累,塑造了我们熟知的朱德司令。

  到了晚年,朱德依然在为中国的发展奋斗。除了每日的工作任务,他总是坚持进行身体锻炼和学习。他关注健康的饮食,恰到好处的食量,适度的体育锻炼,只为保持身体的活力,能够持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朱德元帅已步入暮年,然而他的工作热情并未因此减退。然而,在一个接待外国客人的日子里,一个职员的疏忽让他长时间暴露在寒风之中。这场风虽然消退,但却留下了疾病的种子。当他的身体开始发出警告信号时,他却选择置之不理,为的只是不让工作受到影响。

  尽管周围的人纷纷劝他就医,但他却坚决不愿就此离开工作岗位。只有当病魔严重威胁到他的身体时,他才不得不去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的建议是让他入院休养,但他却一再拒绝,口中唤出的理由只有一个:他还有很多工作等待他去完成,还有许多客人等待他的接见。

  然而,人们对他的关心并未因他的拒绝而消退,经过连续的劝说,朱德最终同意了入院治疗。但在病床上,他的手依旧握着工作文件,他的眼里依旧闪烁着工作的火光。他坐在轮椅上,每有空闲,就倾尽全力地工作。人们的劝诫在他耳边回荡,他却总是笑而不语,以工作来回应他们的关心。

  然而,疾病并没有因为他的坚持而放过他,仍旧肆无忌惮地侵蚀着他的身体。在他入院的第13天,他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得知这个消息的毛主席,红了眼眶,悲痛的情绪让他一度说不出话来。他沉浸在悲伤之中,长时间无法自我解脱。

  朱德生前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他本可以领受更多的待遇,然而他却只领取一份工资,将元帅的待遇一概拒之门外。他甚至在毛主席的示范下,主动降低了自己的工资,从610元降至404.8元,以此表明他的坚定信念:一心为党,一心为人民。

  朱德虽然身处高位,却承受着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经济压力。家中的口口之多,赖以维持生活的工资收入却极其有限,他与妻子的联合工资往往无法满足家中的经济需求,但他并没有想过多领一份工资以解燃眉之急。

  他的经济来源并不仅仅局限于工资,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稿费。然而,他并没有将这部分稿费用于家庭开销,而是坚决决定将其存储起来,以便在他离世后贡献给国家。

  在他的一生中,他收到了一笔巨额财富,高达30多万元。这笔钱来自于一个外国记者,那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并将采访内容记录并发表成书。临终前,这位记者将部分稿费赠予了朱德。

  朱德在看到这笔钱时,没有丝毫的贪心。他像往常一样,决定将这笔财富上交给国家,以助推国家的建设。

  朱德深深地教导自己的孩子们,现在国家正处于艰难之中,每个人都没有特权,我们应该一同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使所有人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朱德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在军事领域坚定地支持毛主席,并在社会建设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虽然位居高位,但他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他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但他却为了国家的发展主动放弃,他认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他一生都生活节俭,衣服都是经过一次次修补,年复一年地穿着。


朱德为何能当全军总司令?毛主席一语道破原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