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感想
随着新生群体文化需求的觉醒和最后一批90后正式步入社会,00后至此正式接过了引领影视作品发展方向的指挥棒。曾经由《西游记》和《亮剑》等经典影视作品陪伴着度过童年的80后、90后们,终于恋恋不舍地封藏起当年的纯真,投身于社会之中了。
然而在我们自认为已经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之后,偶尔观看最新的影视作品时,往往仍然会大吃一惊——屏幕上那些只会迷离眼神甚至撒娇卖萌的的男角和带着浓浓话剧风以及强烈的念白感的女角们再次刷新了我们的下限——原来戏还可以这么演?!对往昔经典剧目的怀念和对当下剧作品的的轻蔑就会一起涌上心头,但当我们挥霍空了那种油然而生的“我上我也行”的揶揄之后,最终剩下的,也只有空洞与无趣而已。假如这时,手机里的话题推送软件再“不合时宜”地推送了”某某翻拍作品口碑跌落谷底,演员演技背锅”之类的新闻消息,我们可能就真正的陷入了疑惑之中:“中国演艺圈真的已经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了么”。
此时的中国演艺行业,正处于老艺术家逐渐退居幕后,新艺人方兴未艾的过渡阶段,龙叔年事渐高,星爷转为导演。在此青黄不接之时,影视圈不仅成为了观众们的众矢之的,也受到了一些老一辈演员的批评。先是成龙大叔在《新闻当事人》中向耍大牌的“小鲜肉”发出“看你几时完”的警告,后有国内知名导演张纪中老师在《我就是演员》中关于“封杀”不敬业演员的呼吁。由此,在老艺术家的半愤懑半劝诫的吐槽和观众们对部分演员演技直呼辣眼的攻讦下,渐渐地,中国演艺圈便被冠上了“后继无人”的哀名。
然而笔者认为:中国影视行业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如某些舆论所宣传的“不堪入目”的地步。相反,一大批80后,90后演员,如王凯、赵丽颖、张一山、杨紫等演技虽未大成,但已经初现锋芒的新生代实力派演员,一直积极地向着更高的表演艺术境界不倦前进,中国影视行业其实正处于欣欣向荣的新时期。而一直以来我们所诟病的,其实是一些没有接受过专业影视表演训练的“跨界流量艺人”们占用了过多的影视资源的这一现状。
其实娱乐圈圈内的所谓“跨界”行为一向都要冒着巨大的失败风险。无论是将电影叙述与相声“抖包袱”式手法粗暴糅合的德云社大电影接连铩羽而归,还是爱情片出身的滕华涛导演对于《上海堡垒》科幻题材的不熟悉和选角失败导致的口碑崩坏,甚至“关上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无数失败的案例都昭示了影视行业内部生态结构的严谨性和贸然跨界的巨大风险,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近年来“泛娱乐圈”人士迎难而上,进军影视圈成为演员的势头不减反增。这一头歌舞艺人出身的鹿晗刚刚得到了科幻巨作《上海堡垒》的垂青,那一头出道不久的吴宣仪和孟美岐就分别获得了《斗罗大陆》中的“小舞”和《诛仙》中的“碧瑶”角色,虽然这些电影口碑均不尽如人意,但朝向影视圈的“跨界”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在调查我国影视艺人发展形势时,笔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国目前的影视演员市场,对来自综艺、模特等自带流量的圈外人士的容忍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如果说吴宣仪版“小舞”和孟美岐版“碧瑶”的双双铩羽是剧组选角的失误的话,那么先前在《大汉情缘之云中歌》中因“假吃”和演技而备受争议的Angelababy杨颖,却能够在《孤芳不自赏》中再次担纲主演则是真正是常理上的“不合逻辑”了。在这个启用“流量”艺人无限接近于作品口碑崩坏的时代,我们已经对如今的演艺圈有了太多的疑问:到底是谁在为没有接受过系统演艺培训的“流量艺人”们提供数不清的跨界发展机会?以及为什么一些观众对影视作品的总体评判标准已经低到一个演员甚至单纯一张脸就能“糊弄”的地步了?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根本上地从千禧一代的成长环境和21世纪初通信传播技术的发展入手。
2000年,我国正式进入了总体小康时代,这意味着我国总体人口已经过上了不仅仅为实现温饱而奋斗的生活。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生活水平的普遍上升首先是延后了这一代人正式进入社会的平均年龄,也就是成长期的延长,随后是释放了新生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随着21世纪工业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反映到未成年人身上就是与父母共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于是,青少年进入社会年龄的推迟,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强烈,与父母沟通的减少,给这一代人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情感真空。
2011年,中国4G网络正式投入使用,高速稳定的网络传输技术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信息传播形式从曾经艰涩的文字和图片变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语音和视频。于是,借着4G技术的东风,生来就是为了满足人们茶余饭后趣谈的娱乐圈也随之获得了价格低廉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电视时代,演员们若是想要获得观众的青睐,打消观众们“换台”的想法,就必须修炼精湛得近乎完美的演技才能作为立身之本,每当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便拼命展现自己的专业本领。而到了网络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直播,微博等传播手段的丰富,新生代明星展现自己的手段越来越便捷丰富。于是“包装自己,宣传自己”这种曾经主流艺人的“副业”,也就是俗称的“炒作”,对艺人们的影响逐渐扩大,甚至成为了一些艺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立身手段。
意外的是,这种“包装自己,宣传自己”的生存方式恰好满足了那些存在着“情感真空”的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经纪公司对艺人们婚恋,家庭,行迹等八卦信息的不断炒作,渐渐地,一批经过层层包装设计的炒作艺人形象以其更加生动立体、轻松率真的人格形象闯进了正处于青春期的新生群体的内心之中,并以其标新立异的行事风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逐渐成为了青年人崇拜和迷恋的对象。
从最早的国产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所引发的不逊今日的“粉丝自发上街拉票”现象中,当时的娱乐圈终于发现了这种日后将会被冠以“粉丝经济”的巨大潜在利益市场,也就开始了对于“流量艺人”的探索。时至2018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最终以《偶像练习生》为范本的:“成立组合入圈,寻找话题和活动增加热度和曝光,形成坚实的粉丝群体”的“工业化”流量艺人培养体系终于宣告正式形成了。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够从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层面入手,逐步理清国内“工业化”艺人培养体系和强大的“粉丝经济”的发展路径的话,那么我们之前所提出的问题,似乎也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是:到底是谁在为没有接受过系统演艺培训的跨界演员提供数不清的跨界发展机会?
笔者认为,评价影视作品的途径主要是口碑收益和经济收益,然而考虑到近期流量电影口碑的日常崩塌现状,能毅然决然地放弃专业演员启用流量艺人的原因,则只能是赤裸裸的经济利益诱惑。回想起一直以来“饭圈”的诸多奇葩操作以及最近的《青春有你3》粉丝集资倒牛奶事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娱乐圈粉丝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如此强大的境界。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一现状,换个角度思考的话,也许就会找到当下影视市场烂片横行的原因了。毕竟,在如此强大的粉丝集体的舆论压力的“威逼”,以及“组团刷票”甚至“裸贷追星”的部分粉丝群体的“利诱”下,本就是为追逐资本而存在的影视制作公司,除了在“威逼利诱”下“跪着挣钱”,又能够作何选择呢?
其次是:为什么我们对影视作品的总体评判标准已经低到一个演员或者单纯一张脸就能“糊弄”的地步了?
正如笔者上文所述,当“流量”艺人的自身形象在粉丝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并且高大到了一定程度,以至于最终成为了“完美”甚至“神圣”的代名词的话,那么粉丝在观摩相关影视作品时,传统的服装、化妆、道具以及剧情、节奏等因素,甚至演员自身的演技就都变得无关紧要了,因为“自家爱豆”的参演本身就为这一部作品赋予了“无限美好”的意义。正如知名媒体评论人梁宏达所说:“流量艺人的脸出现在荧幕上,就是对某些影视作品最大的贡献”。
近年来流量粉丝经济的大热冲击得许多人找不到了方向。一方面,流量明星的粉丝们对社会上关于自家爱豆的攻讦和刻薄百思不得其解,但无论如何也只能以一句“哥哥他已经很努力了!”作为苍白的辩驳。而部分观众在欣赏了某些演员的让人尴尬得“用脚底抠出三室一厅”的演技之后也是对当下影视剧感到失望,自此追剧三倍速和跳过就成为了常态。另一方面,自出道以来就低调进步,认真修炼演技的演员们不仅要忍受一身本领无处施展的空虚,还要接受些许不明真相的群众以“年轻演员不务正业”的无端指责。而广大观众群体们看着江河日下的国产剧作产品,也只能报以无奈的哀叹。
事实上,正如本文题目所示,流量明星的成长路径和发展方式其实是不足以成为恶意攻讦的理由的,换句话说:他们只是“走错了舞台”而已。首先,我们不能要求所有“流量”艺人一定要有专业演员的表演技巧,毕竟许多仅仅活跃在综艺舞台上的艺人本身就没有接受过表演艺术的培训。其次,我们也不能要求他们让出全部的舆论资源,毕竟娱乐圈存在的意义就是满足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的,而流量明星的存在正是这种意义日益发展的得意产物。
但是,我们也要对一些不合理的趋势和现象做出坚决反对。这些趋势和现象之中最严重的,就是整个娱乐圈卖方市场的发展,即由艺人向观众服务到观众向艺人服务的转变。这种卖方市场一旦形成,不仅会形成对广大以实力为立身之本的演艺工作者不公的局面,同时也会拉低国产影视作品的创作水平,而且会对年轻人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做出负面引导。其次是一些“骨灰粉”们对“自家爱豆”的无底线包容和某些流量艺人愈见出格的行为。目前流量明星仍是以自家粉丝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如果粉丝内部的“刷票、刷好评、引战、蹭热度”等手段大行其道的话,部分艺人就会失去应有的社会监督并获得与自身实力不相称的关注量,从而诱发层出不穷的娱乐圈丑闻,以及备受影视观众们诟病的部分演员“演技不在线”导致影视作品口碑炸裂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影视圈的良性进步,对艺人自身长远发展也只起到了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在这里建议各位读者们:建立起对中国影视人才的信心。当下还是有许多优秀的演员们在饱含着热情在为我们献上精美的影视作品的。而对于目前仍然被归为“流量明星”的各位艺人们,笔者要指明的是:虽然他们已经在自己曾经的舞台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从一名艺人变为一名演员,只有唱歌跳舞的本领和自家粉丝的欢呼是远远不够的,登上影视这座舞台,还需要对演艺技术的长久打磨和锻炼。而待到他们真正做好准备之后,相信到了那时,屏幕前的观众们也一定会给与这些演员们公正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