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高宗的财政困局——官员数量与俸禄问题

2023-07-09 23:42 作者:㷠焱  | 我要投稿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唐高宗即皇帝位,大唐迎来了第三任主人,在他的父亲唐太宗的精心治理下,创建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朝越发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然而在这局面下却隐藏一些问题,如唐朝的官员数量与俸禄问题。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在这一年唐高宗废除了公廨钱制度,改为以天下租脚直(一种土地税)作为京官的俸禄来源。随后不久,唐高宗再次重建了公廨钱制度,不过这一次有了一些区别。唐高宗通过多收一定的特别税来获得本金。政府把这笔本金直接交给外面的高等户(富裕人家)。至于高等户怎么使用这些钱——是去放贷,还是扔在柜子里,皇帝不管,但是高等户每个月必须按时把利息交给皇帝。

       而这就将政府的经营变成了明目张胆的讹诈。高等户只能自认倒霉,把它当作每年必须缴纳的特别税处理。

       同时唐高宗的时候,官场上已经存在严重的官多职少的问题。想当官的人、有资格当官的人很多,而官位很少,可以说这是官场的基本矛盾。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朝内外官员九品以上共有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人。而唐太宗时代最低数量是七千。 几乎翻了一番。大臣刘祥道计算说,吏部选官,往往十不选一,选官人数太多是关键问题。以三十年从政时间计算,一万四千人每年只要补充五百人就绰绰有余了。结果实际补充数量是一年一千四百人,超了两倍;就这,还有历年落选待补的一千余人。

       高宗派遣刘祥道与杜正伦详细商议削减官员的事宜。然而,在公卿(高级官员)及以下官员中,由于害怕改变,纷纷反对,最终导致这个事情没有得到实施。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在裴行俭主持下,实行“长名姓历榜”办法,把每个人的历官和官衙的级别详细分等,然后按照资格逐渐升级。这个办法当时评价很高,但是官场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这个办法是增加了官员升迁的等级,延缓了每个官员升迁的速度,但是不能解决岗位少而待岗官员人多的基本矛盾。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十二月,武则天提出“建言十二事”,就是12条重要建议。在第九条建议,武则天提出“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在唐朝国家官员和读书人的父亲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母亲去世,儿子要守孝一年,这是国家礼仪规定的。官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要离职离岗。读书人呢,这期间就不要再去参加科举考试或者官员的推举。对于普通百姓,则没有具体要求的。

       把母亲的孝假,从一年变成三年,迫使一部分官员离职,给其他人腾出两年的位置。这样一来,全国官员按照13465名计算,加上父亲去世的孝假,每个官员就有整整6年的时间必须离开岗位。就武则天的建议来说,每个官员增加了两年的孝假,全国官员总共增加了26930年。唐朝的官员4年一个考核期,4年之后考核,考核之后先离岗,然后再任职。那么每人多两年的孝假,等于4年一共多出了6732个岗位,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官场上的基本压力。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唐高宗改进科举制度,在科举考试中增加帖经和杂文。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项举措是在科举考试中加入“杂文”。原来的考试项目,主要是策论,那是一道政论题目,针对国家常见的问题写篇论文。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考试,因为重复率很高,考生把主要的精力用来背诵过去有名的策论,就是旧的考试卷,套用上面的模板,即考不出考生的真才实学。又无法刷掉一些人,导致科举的录取人数变多。

       而“杂文”的出现带来了一些不同的变化,考杂文最后就成了考作诗。在唐朝最有名的两个科目中,一个叫作明经,一个叫作进士。进士科虽然也考经典,但是最主要是要看诗歌写得如何;明经要围绕经典考试,或者是墨义,考对经典的理解,或者是帖经,考对经典的背诵。

       在唐高宗的改进与引导下,大家认为明经考试是死功夫,而写诗才具有创造性,于是社会上越来越重视进士科。后来以至于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30岁考中明经,已经很老了,而50岁考中进士,还显得很年轻。进士科集中了太多的考试者,所以考中更难。从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考试难度,刷掉一些人考上的科举录取名额,算是完成了唐高宗的目标。

        但是中国人向来都不怕内卷,由于科举的一项很关键的准备就是写诗。所有的备考者都要练习写诗,因此唐代兴起一种类书,就是专门为考试做准备的。因为知识分门别类更容易记忆,更容易使用,使考生作诗可以引经据典。在科举考试的刺激下,几乎全社会的人都写诗,最后的效果就是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达。


参考文献:

《唐高宗的真相》

《旧唐书》

《新唐书》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唐高宗的财政困局——官员数量与俸禄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