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实践论与矛盾论
说到哲学跟很多学历不高的人一样,都好像是一个不能跨越的大门。我有很多学历相对比我高的前辈,现在仍然分不清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别。我最开始接触哲学是不经意间的一种很玄妙的感觉,当然作为唯物主义者,不应该对这种感觉有什么太好的期待,但是我想描述当时的感觉只有这一种方法。因为我是自学没有在学院的象牙塔里面接受那些教授导师的高台教化,虽然这学习的过程就是十分复杂和琐碎的。首先我先要说清楚的是,我所说的哲学开端估计大家都接触过,属于正规历史系老师们非常痛恨的《明朝那些事》,这本书里讲的什么东西,我觉得大家都很清楚不用我多说,但其中有一个东西说的非常好,就是对于王守仁顿悟的这种描述与解释。那段文字是深深的把我硬是从哲学白痴变成了可能知道一些错误理论的白痴,然后我就开始补充自己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些知识,其中的关于老儒家新儒家,新儒家又分为理学与心学,心学算不算新儒家?等等的问题就开始在我脑袋里萦绕着,到现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答案。因为这特别的开端,我开始对汉语的某些词语不再那么跟常人一样有那种通俗的认识,而是一步一步的从感性到理性,以前都认为无所谓,乱写乱说的子词都感觉不是那么简单。但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哲学学习,还学习了很多的无系统的理论也就是普罗大众所接受的那些碎片化知识,其中在凤凰军机处中退役试飞员徐勇凌在一次节目中所西方的哲学来源于工业和生产生活中,才彻底的把我从对哲学的朦胧一脚踹进了哲学的门前。从那时起我便利用业余的时间,开始学习系统性的学习哲学。而我是在一天晚上一边听一边看把实践论和矛盾论听读完整的,这对我的震撼不亚于对历史某些方面的理解给我的震撼,我感觉这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综合并与西方经典哲学思想加上马列融会贯通之后的巨著,是通往世界基本理论构成了大门!
我们先来看看实践论,副标题是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看到副标题里的知和行的关系,我当时的感觉是这应该是一本现代的心学著作,有这种思想是因为我当时正沉浸在理学与心学的矛盾中,理学宣称开启了儒家思想的新的道路,而心学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两派在先知后行和知行合一的辩论中找不出什么答案,而这两派都广泛的参与了当时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在明朝的中后期基本上就是两种系统性的指导思想,他是否通过百年的光阴跑到了19 37年的7月呢?开头第一段,马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和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既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在重读实践论的时候,我对第一段产生了一些迷茫,马之前的无论我是读还是不读?理智告诉我应该读一读,但我读完实践论之后,我又没有那么大兴趣去读了。学习不能兴趣使然,但直到如今我也没有系统性的去学习过马之前的唯物论,这确实是一大遗憾。与形而上的唯心主义思想不同,唯物主义者认为即使客观上的我不存在了物质世界仍然是存在的,所以我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建立在物质世界上的而不是脱离物质世界的,即使是都是确认物质世界是基础也存在脱离人的实际的这种在在唯物主义世界里面比较违心的想法,也就是说“不能了解跟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第2段的第1句,马主义这认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一段有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青年鲁班”同志,这位同志的事迹想必已经响彻云霄了,一个木工出身学历非常低的人可以出版自己的哲学理论书籍,这从事实上就证明了唯物主义哲学马学来源于生产生活,青年鲁班担任领导职务以后,虽然不能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但是比普罗大众更加接近这个层面。第3段第1-2句,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的生活紧密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制造人和人的各种关系。重点就在于括号里的与物质生活紧密联系,我们现在很多的马学者,就妄图脱离生活紧密联系去思考问题,所以得不到普罗大众的支持并且徒增反感。我所见过的很多自称马学学者的人,大多是一些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各种历史词汇名称名目繁多娓娓道来,那是一设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原理,或者说变一种形式来说明理论就大发雷霆并在直播中拉黑与他好像思想不同的人,这样的行为我并不认为对理论的传播有什么好处。第4段第1句,马学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这正是我学习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习的过程。以前我认为学习是不是就是应该从饿汉子一步变成饱汉子,从而完全忽略了生活中吃饭的这个过程,以至于在学习哲学之前的很多学习行为都是狼吞虎咽学完了并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只是写在试卷上的一种符号,并没有融入自己的生产与生活当中,也更谈不到什么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过程。第5段第1句,马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我很确定我当时读到这一句的感受,我脑子里浮现出很多历史上的种种过程,本段中所言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并未在我出生之后时间内社会运行中找到相应的成分,反而我看到是失败用失败来弥补,吃一堑用再吃一堑来弥补,课本上所谓亡羊补牢,从未真正的实现过。实践论先说这么多,如果要详细的写会写很多,但我看不会有人对密密麻麻几万字有什么兴趣?我自己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但是我觉得实践中应该是要重读岁数最多的一篇文章,甚至我认为人上到五年级都应该学习这一篇文章,这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即使是不同于唯物主义也要了解唯物主义的道理是什么,因为好的唯心主义者也应该是一个有完整的文学理论的学者。
我们再来看看矛盾论,对于矛盾的概念我跟很多人一样都是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用这种感性的认识对待矛盾的,从来没有读到过一篇专门来讲解矛盾的文章,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更加没有。不是说没有人写,是我所接触的书籍与教科书里面断然不存在这些东西。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终身的遗憾,许多人宝林中可能都没有走出自己这一生中的矛盾,一辈子都在解决矛盾调和矛盾终结矛盾,认为矛盾者不存在生活变好了,可是当真如此吗?通过学习矛盾论,我们就能得知事物的矛盾法则,基于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唯物主义学者,但一生所从事的行为就是在调和终结和解决矛盾,他们不能了解,没有矛盾,并没有我们这个世界最基本的理论,他们说要解决调和终结的可能就是这个基本的物质世界,可能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就是痛苦的,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宗教的形而上学便不足为奇了。矛盾论的第1个小标题,两种宇宙观,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个问题,这宇宙观与世界观是不是一种东西?有人说是,又有人说不是,这首先就是一种是非的观点,不能用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宇宙观与世界观是非常相似的两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的认识当中,这两个概念就是一样的,因为中国的传统认识会模糊相近的差别,来提高整体的认识的一致性,这也是一个农业民族所必须的,不然不一致就无法耕种,不无法耕种就无法繁衍,没有繁衍也就没有历史了。但是我们从字面上就可以认识出来,宇宙包含世界,是比世界更要大的一种宏观的存在,说简单的就是两个人的世界观可能一致,但宇宙观可能就非常大的差别,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历史上很多的人看起来是有非常相近的思想但他们的行为却完全的不一致甚至是敌对,可以反过来说比如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基本世界观是不一致的,但是上升到宇宙观就出现了非常惊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忠臣和奸臣这种粗俗的认识所掩盖,在唯物主义史观的处境下,我们就看到这两个人的一致性,也就是宇宙观的一致性。这个小标题的内容主要是在说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矛盾,肯定的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马学者我自然也认同这一点,但是唯心主义者却认为“这是在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视频”,也就是用作文者观点反驳作文者,这是这是我遇到的唯心主义者一贯的思维方式与逻辑,开始我很讨厌他们这种做法,但是后来我觉得他们不存在是对文物主义的一种促进和发展,是不能简单的否定和消灭也消灭不了。第2个小标题是矛盾的普遍性,这点刚开始学习矛盾论的人是非常迷茫的,因为从感性的认识上来看我们的身边没有什么普遍性矛盾,但是一旦通过生产生活和学习,我们就能发现这种矛盾是在哪里都存在的,这种矛盾的普遍性自始至终伴随着我们,一直到我们断气,我们的尸体也仍然存在这种矛盾。没有矛盾的世界是很多人理想的世界,在学习现代文学史中有一个名词叫黄金世界,而鲁迅先生就鲜明的指出黄金的世界就没有黑暗存在吗?也就是说即使到我们马学者希望的那种世界仍然是充满了矛盾的,也因为有矛盾存在,我们所希望的世界才会形成更高级的阶段发展下去。第3个小标题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关于特殊这个东西在很多的人心目中是负面的,我们几乎所有人从小都被灌输的一种概念,就是说搞特殊的都是不好的,不应该搞特殊,可是我从小耳濡目染,全是都在搞特殊的人,你就是说至少在我学习矛盾论之前我是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人用特殊的办法用特殊的材料制造而成,后来又听说斯大林说过特殊材料制成的这样一句话。这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社会教育都在否定特殊性,而现实的生活中又充满了特殊性,打算消灭和取消特殊性是相当不现实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讨厌特殊性?我自己感觉是,如果别人因为特殊性而变得好了便会羡慕,但是如果别人因为生产生活变得残疾了,变得也是非常特殊了,就不会有多少人去羡慕这种特殊。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张到认识一般的事物。我认为这句话是这个小标题当中比较得人心的一句,拿我自己来说确实是这个样子,上学的时候觉得学习好的是特殊的,工作了以后认为地位高赚钱多的是特殊的,但是通过实践与理论学习便逐步的认识到这些都是一般的,当然一般之外还有更加一般的。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一段中作者用了排比来详细的解释了什么叫片面性,这是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所犯的一种错误,而这种错误带有比较大的普遍性,包括我自己在内总是想当然的,片面的去认识与理解不熟悉的事物,但如果要完全的全面认识某种事物,是要下很大功夫的,但多认识事物的几个方面还是可以的,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志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主观激情,犯了主观的违心的形而上的错误,所谓很多没有理由或者无聊的争论理论都是这么产生的。第4个小标题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我们在参加工作之后,通常就会面临这个问题?什么是主要矛盾?在我从军之时第1年便抓不住主要矛盾,而第2年便抓住了主要矛盾,这主要矛盾就是你干工作的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第1年往往想要追求质量而速度很慢所以经常的惨遭痛骂,但工作经验丰富之后速度与质量都提得上去,并且主要提升速度,这就是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退伍之后我也经常的在社会的生活实践中体会到了这方理论的正确性,以至于我看到任何的开会材料甚至小说论文都是在抓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万变不离其宗,这一个小标题实习生可以单独拿出来丰富之后变成一本单独的专注。第5个小标题,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段落,也可以说是文眼,小标题的第2段已经把问题说得非常清楚,我想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一下这个比较高的问题,一个家庭的存续必然存在着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两个性质,没有同一性那么这个家庭必然面临着极端复杂的矛盾只存在着斗争,结果必然是鸡飞狗跳摔盆子,打碗,一拍两散,那么如果只有同一性,是不是就非常好呢?不是,这样一旦产生矛盾,那么就必然更加迅速的一拍两散。只有历经斗争与同一的家庭才能永久存续下去,白头偕老。虽然这是一种比较俗的解释,也没有正确的说清楚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什么?但是初中有细,因为原文中已经讲的非常详细,我再讲就是画蛇添足,关公门前耍大刀。第6个小标题,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关于对抗的问题,我想能够把我写的这篇文章看到现在的人应该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如果不存在对抗只存在妥协,那么人类的文明就已经在是不是应该使用工具让自己放到一些的这个问题上终结了,以我们华夏的人来说就是在对抗大自然中不断的生存下来的,从大禹治水到三峡大坝,不断的用事实说明着我们这个地区上生活的人必须的水的对抗中艰难的前行,我们想要水来浇灌我们的土地,我们也想让洪水离我们远远的,所以我们就一直要对抗没有水和很多水这种矛盾,如果不对抗也就没有我在这写这篇文章,这说起来很大,那我们来说一些小的,我们从小反抗我们的父母老师校长,过马路时反抗的车辆(更多什么是妥协),运动的时候反抗着劳累,在网吧包夜的时候反抗着疲惫,快到中午时候反抗的饥饿,快该睡觉的时候因为不甘心而反抗着瞌睡,这些一切的一切都证明的对抗在矛盾中地位,不对抗你世界上有一些所有的东西都讲和的时候,这是我们最后一口气闭上眼睛离开我们的世界与亲人似的时候,我觉得到那个时候,很多人仍然是要想对抗一把的,毕竟对抗一辈子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矛盾论的结论,事物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他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我的行为准则,看到事物之后,我就要从他的矛盾上入手,而不是急于的去判断好坏对错是非,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里面有很多的选择题,判断题,这些在北京大学的中文系,很多老师看来都是荒谬和可笑的,因为选择和判断都应该是研究生博士生导师这一级别的人才能够进行的,孩子们刚开始制造这种懵懵懂懂,就被逼着去选择和判断他们根本不知道的事物,这些事物里面存在着什么样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如何的对立统一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也许连他们的老师和出卷子的老师判卷子的老师你也不知道,这也就充分的证明了为什么在上了大学之后你才知道你所学的一切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本上都是一个对于学习和思维的训练,因为你要面临的就是你们的老师或者教授一脚把你所学的东西全部踹飞。这一点学习文史哲的人更加的能够理解我所说的这些,那就是世界观的崩塌和重组,其实在大学一定不能以自己在高中学的东西有多么深入,比如像文史哲类的知识,可能你在上大学之前都已经知道了百分之七八十,但是你为什么还要去学习呢?就是因为上大学的过程就是校正你的思维基本法则的一个过程,很多大学的教员也好,教授也好,看着只有高中知识的那些孩子们,用他们那些可笑而幼稚的知识来质疑这些已经在下沙塘里待了几十年的“学究”,那种痛心可想而知。所以很多教授都认为给本科生上课的过程,是痛苦与危险的,痛苦是痛苦在没有办法在比较快的时间校正思维方式,危险是可能会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事物的极端。
就是阅读理解写的不算太长,也不能算是什么真正的读后感,只能算是我阅读这两篇文章的一个心里话,如果写的再长一些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我觉得没有太多人能看完,毕竟现在的人都比较浮躁,现在大学里面也推广写短文,500字的东西50个字说清楚那就说明有学问了,我也认同这种想法,但是我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先写这么多吧。(好多错别字不想改了,写完累的很,谅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