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朱才女的仿作明明比李熬的差多了
同情朱令就说她的仿作用词比李熬版本跟精确,他们有必要吗。
郭沫若《像大麦那样》
象大麦那样,在海滨的低地,在强劲的风中,不断地低吟,摇曳。象大麦那样,吹倒又起来,我也要不屈不挠地,把苦痛抛开。我也要柔韧地,不问昼夜多长,要把我的悲哀,变成为歌唱。
李敖版本《大麦诗》
麦穗曲身偃,滨海低田瘠。疾风动地来,高歌何能已。麦穗曲身偃,既偃又复起。颠扑不为折,昂然疮痛里。我生亦柔弱,日夜逝如彼。强把万斛愁,化作临风曲。
朱令仿作:
大麦俯身偃,海滨有低地,巨风动地来,放歌殊未已; 大麦俯身偃,既偃且复起,颠仆不能折,昂扬伤痛里; 我生也柔弱,日夜逝如此,直把千古愁,化作临风曲。
郭是做翻译,基本保留了原文的意义。李熬版本是二创,但这版逻辑比朱令版强多了,朱令版因为山寨所以显得山寨。
本人无聊试做分析:
一,“曲”被动,“俯"主动。朱版改成“俯”,意思是大麦主动弯了。
二,“疾风”说明风速强劲,是指猛烈的风。“巨风”在汉语里面的实际意思是“南风”,如果按我们现代人常规思路直接翻译成“大风”,意思范围太宽,毫无意境。
三,风吹过来,麦子发出沙沙声,像在“高歌”,那么“高歌”是因风而起,所以也会随风而歇。李熬版的”高歌何能已“意思是”这歌声如何能停止呢,风继续吹,歌就不能停。但朱令的”殊未已“意思则是完全不停,大麦特别主动,风停了它们都不想停似的。这首先违背自然现象。她还用了”放歌“,令大麦的主动性更强烈。连起来看前面四句,朱改动后的意义就是:大麦自己俯着身子,等到大风吹来,它们就开始唱起歌来,还很上头完全不想停。这意思太尴尬了。
李熬的前四句,风吹麦,麦迎风,二者互相联系,画面生动,而大麦本性虽柔,遇到疾风,却凛然高歌。朱令的前四句,麦和风之间影响不密切,麦子还是主动弯曲的软骨头,一见风就舒服快活的自恋者。
四,李版“既偃又复起”,”又“字表现了一次又一次,形容不屈不挠的精神。朱令版的”既偃且复起“,”且“是并,是暂时,不知体现了什么意义。
五,改到”颠仆不能折“这句,朱的整首诗已经令人无力吐槽了。“俯身”那么主动,“不能折”又那么被迫,一点力量都没有。
六,“昂然”是高傲不屈,所以李熬版是”昂然疮痛里“。朱改成”昂扬伤痛里“,此乃青春伤痛文学吗?hhhhh。
七,李熬版的”日夜逝如彼“意思是风会一阵阵逝去,大麦也会由生至死,也会如风消逝,所以它有”万斛愁“,即很强的愁,可哪来的”千古愁“呢,”千古愁“大都是李白这种古代文人士大夫用在感叹人类历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