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战车小考5——德国BⅣ遥控爆破车

四代:BⅣ
在经历了失败的BⅠ,BⅡ,后,1941年10月,德国陆军武器局要求研制一款能够携带500公斤炸药的德意志泥头车。这个任务再次被派发到了宝沃公司手中,由其抓总设计。底盘则交由不来梅公司负责,遥控用的无线电设备则是由基尔(Keil) 的哈根纽克(Hagenuk) 公司和柏林(Berlin) 的哈尔博士(Dr.Hall)共同完成。
底盘直接挪用了了BⅢ的设计,但同时在布局上也作了较大的修改,最大的变动的就是在前方加装了卸下炸药快的机构,在限位机构打开后,楔形炸药快就会顺着车体前方的斜坡滑到地面上,不需要连车一块炸了。


1942年4月,完成了首批12辆的生产,被命名为BⅣa,后续总共生产了120辆。BⅣa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驾驶员席位并没有装甲防护,只有可折叠的玻璃风挡。BⅣb则是第二批生产性,在无线电遥控系统稍作改进的同时,改用了干销挂胶履带并且为驾驶员加装了一个覆盖前面和左右的带窥视孔的“风挡”,同时还为车体侧面与后方加焊了8mm的装甲板,(原本只为5mm的低碳钢)。车体右侧更是为驾驶员加装了一个逃生窗口。BⅣ于1942年生产了218辆,于1943年生产了650辆,在1943年后开始生产c型改型。






第300无线电爆破营(The Panzer-Ersatz-Abteilung (Fkl) 300)是第一个围绕BⅣ组建起来的作战部队,根据K.St.N1159指示,其下属的第1,第2连装备BⅣ爆破车,而其的操控车则是经过改装的三号J型坦克,将其炮塔后方的储物箱改装为了控制盒。后期由于三号坦克停产,也采用改装过的三号G型突击炮作为指挥车。










训练中的BⅣb

BⅣc
在根据部队对BⅣ使用反馈后,宝沃公司开始对BⅣ进行进一轮改进,主要还是集中在加强装甲方面,将装甲加厚至20mm,能够抵御30米距离内反坦克枪的射击。同时安装了功率加大至78马力的发动机,并稍微延长车体,改善通过性(和BⅡ的改进思路如出一辙)。很快,生产400辆的订单随之而来,在1943年12月生产了一辆后,而后生产一直持续直到1944年秋季施佩尔下令停止生产BⅣ,在1944年11月彻底停止生产后,BⅣc的数量定格在322辆。





一些相关的战史
1944年早期在意大利作战和1944年6月在诺曼底地区作战的大多数部队仍旧在使用BⅣb型。第三重装甲连下属的第504,508重装甲营(3.Kompanie/schwere Panzer-Abteilung 504/508)调防意大利,调拨了一部分的BⅣ供他们使用。根据44年4月1日发布的K.St.N.1176.f指令,将虎Ⅰ作为了他们的遥控车辆。在东线,BⅣc被分配到302(遥控爆破)装甲营,在1944年夏天,在三号突击炮的操控下参加了对华沙起义的镇压。1944年,301(遥控爆破)装甲营在虎Ⅰ的操控下在西线作战,还参加了突出部战役。







1944 年 8 月末, 302 营和 218 营的 StuGIII G, B IVc 和灰熊正在华沙市中心的“希特勒广场”(现在的毕苏斯基广场) 集结, 旁边的废墟是萨克森宫或者拉奇维乌宫。 下图中编号为 300的突击炮是 302 营 3 连连长法斯贝克中尉(Oblt Fassbeck)的座车




BⅣ坦克歼击车
然而,随着德三的日暮西山,其手头上的装甲力量愈加捉襟见肘。于是便着手将手头上能动的一系列载具均变为反装甲力量。(有人可能会把德三当年的改装和现今俄乌的一系列改装类比,但是在我看来,当今俄乌更多是把载具“步兵战车”化,而不是“反装甲化”)作为一台能开的履带车辆,并且作为已经丧失了用武之地(攻坚和扫雷)的进攻性兵器,BⅣ自然躲不开这个定律。
在1945年1月,德军第300装甲试验于训练营(就是前文提到的第300无线电爆破营,其于1943年3月9日更名为Panzer-Versuchs-und Ersatz-Abteilung (Fkl) 300,即装甲试验与训练营)抽调出部分志愿者和会驾驶BⅣ的老兵,在格拉芬沃尔(Grafenwöhr )训练场接受了为期三天的战车噩梦火箭筒操作训练后,划拨到了第五装甲训练营(Panzer Ersatz Abteilung 5 ),该营同时改名为朗斯道夫分队。
2月初,朗斯道夫分队在武器局6处的指令下接受停放在马格德堡-戈门军械库的56辆BⅣ爆破车,这个时候德军一共还剩有297辆的BⅣ,73辆在军械库里面,114辆在后备部队手上,131辆正在修理,前线只有79辆。在朗斯道夫分队接收到这56辆BⅣ后,就将其无线电遥控装置拆除,并加装一个六联装的战车噩梦火箭筒发射器。当然,改装后也不再在车首安装炸药快了,毕竟这炸药快也不能当爆炸反应装甲用。维修人员加班加点完成了改装任务后交付给了朗斯道夫分队,分队随即被授予第1坦克歼击车营( Panzer-Vernichter-Abteilung 1)的番号,指挥官为格罗斯上尉,下属三个连,具体编制已经不可考。
当然这个改装也拥有缺陷。根据曾经在这个部队服役的约翰尼斯.亨斯切尔(Johnnes Hentschel)回忆,他们就在驾驶员隔壁加装了一张比驾驶员位置略高的木板座椅,操作火箭发射器。在这个座位周围储存有18发火箭弹,外加装在发射器里的六发待发弹,共计24发弹药在这个座位的前就是火箭发射器,装有护盾和建议瞄准器以及发射按钮。“战车噩梦”的推进药是装在玻璃容器里面的,发射后经常会往射手身上崩玻璃渣子。

2月末,该营从新鲁平转移到柏林附近的卡尔斯霍斯特的工兵学校,准备参与柏林战役。同时其中6辆被凋往费尔贝林广场用于包围OKH(陆军最高统帅部)。之后该营沿着高速公路移防施维洛湖以南的费尔奇以应对向柏林地区逼近的盟军。
很快,苏军向柏林发动总攻,该营在4月19-20日夜间向施特劳斯贝格快速撤退。由于苏军的大量步兵协同,加以战车杀手的射程较近,BⅣ坦克歼击车在这种情况下简直是白送。故部队边打边退,最终退到了柏林东北部的布赫霍尔兹,并被迫自行摧毁了一部分BⅣ。没了载具后,成员只能拎着战车杀手和集束手榴弹参加了接下来的战斗。剩余的BⅣ在柏林市中心的菩提树下大街,勃兰登堡门,法兰克福大道,兰茨伯格大道和警察总局等地继续抵抗苏军。到了1945年5月2日,该营投降。


未 完 待 续

Reference
1.Andrew Hills ,Borgward light tank ,Tanks-encyclopedia
2.Thomas L.Jentz, Hilary Louis Doyle ,Panzer Tracts No.14
3.www.feldgrau.net4.topwar.ru5.王行健,潜望镜中远去的渺小背影——二战德军的爆破车辆
6.郑鑫,丛丕 虎之战绩1942-1945第一卷第二册
7.锅炉房老王 柏林战役中的B IV坦克歼击车与第1坦克歼击车营 尼伯龙根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