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名家:韩天雍 | 拙美古文字 解惑释道书《韩天雍大篆》丛书十册
转自:名家网

韩天雍,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古文字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甲骨文学会会长,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硕博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日本岐阜女子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拙美古文字 解惑释道书
当下写大篆人很多,如何临贴,怎样临帖,怎么创作,韩天雍教授的新作《韩天雍大篆》将为书法爱好者解惑释道,带来书艺学习的超强福音。
韩天雍教授创作、教学篆书数十载,以学者型书家审谨的态度研究古文字,综合远古先贤们原始创作和近代学者严谨研究的足迹,求解中国文字源头的美学意义,抽象出拙美敦厚书写方式,并将成果付诸于大量创作,形成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
《韩天雍大篆》共分十册:《大盂鼎》《毛公鼎》《大克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曶鼎》以及《石鼓文》、金文小品二十品等,详释了书写方法。该丛书在编排上也与时俱进,除图示外,将书写视频引入二维图书,为爱好者提供了详尽的字法分析和创作示范!
《韩天雍大篆》的出版集中了迄今发现的古文字中选取经典字迹并书写集大成,从研究教学与创作的角度为书学爱好者们提供了翔实的范本。
司文阁
















韩天雍作品欣赏



古韵新颜
——韩天雍教授的篆书创作暨《韩天雍大篆》蠡评
综观当代篆书创作,虽然习篆者众多,涌现出了一批擅篆书家和优秀成果,但也面临着困境。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习篆者未能解决笔法与字学的兼通问题,对篆书字法、字理的生疏,影响了书写者在篆书创作中对书法艺术性的追求与表现。
笔法与字学之别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书法批评的重要议题。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模糊认识、对篆法的生疏和对书法创作理解的失误,造成了篆书学习的误区,带来诸多弊端。习篆者或不谙字理,以野为雅,胡乱变形,所书讹误满纸,凋疏恶俗;或拘于字形,描摹形态,呆板僵化,失却自然之旨、艺术之趣。当代书家对篆书的艺术表现性的探索一直是不尽如人意。虽然有部分书家有新颖的思路,以行草笔意入篆,并借鉴现代构成方法,但成果与所论尚有距离,作品点画空泛,结字散漫,未能达到古雅之境。另一方面,对篆法的生疏,极大地挤压了习篆者的艺术创变空间,只能依靠查字、集字、排字的方式来书写,在字形的变化、性情的表现等方面均受到极大限制,无法将诗文之意、书写之趣与艺术之境有机的融合,虽美其名曰“创作”,但所书作品刻板、僵化,千人一面,如同是篆体美术字,实与真正的创作要求相去甚远。而这种远不能称为创作的集字排列式的书写却已成为当代篆书书写的主流。
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习篆者不愿下苦功夫研习字学,对文字之中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意味几无体会;对字学的生疏,使得习篆者无法做到将篆书作为抒情达意的对象和工具,只能是通过查字典式的集字成篇来完成书写。二是在当代书法创作体系中,篆书更多的是扮演显示书法基本功的角色,成为古体的象征,成为书写者对传统的依托、对基本书法技巧的遵循的外在显示,对个性抒发的重视和表现不够,没有使篆书也与行、草等体一样成为书家自由抒发性情的载体。
虽然当代篆书创作群体从整体声势上略有不及行、草等体,但仍有数位书家,在篆书创作特别是大篆创作方面独标一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天雍即是其中一位。
韩天雍教授以大篆闻名书坛,在数十年的篆书教学、研究和创作中,他走的是笔法与字学合一的道路,这是篆书创作与研究的康庄大道。韩天雍教授在注重篆书的表现性的基础上,始终注意结合、引进当代古文字学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好地解决了当代篆书创作中笔法与字学分离的难题,以古意抒性灵,开大篆创作之新气象。其所书大篆作品,用笔迅疾强劲、波折顿挫而又使转圆融、回旋盘曲,点画厚重而圆润,筋强骨壮而又飘逸多姿,于古朴苍劲之中蕴含柔媚婉转之态,一扫篆书创作的程式化风气,生机盎然。
没有熟练的技巧、没有对历代篆法的深入了解,则不能达到如此圆融之境,正如古人所云“不熟则不成字”。“熟”,可以说是进行书法创作的前提条件之一。但何谓“熟”?临摹某一书家,取法某一风格,以至惟妙惟肖,此可谓熟矣,但却又不是真正的“熟”。明代的书家赵宧光曾有名言“熟在内不在外,熟在法不在貌”。“熟”是内在的,是对用笔的基本原则、方法技巧、肌理效果、毛笔性能、心手笔纸墨的相生相发等等的了解、把握,而不是对某一书家、某一作品、某种风格外在形态的描摹。“熟”非圆熟、媚熟,而是熟中又有生意、峭拗之气,是熟后生,因而能生生不息。
韩天雍教授可谓深谙“熟”之道。篆书已和韩天雍教授的生活融为一体,有所感、有所思,皆乘兴而为,以篆书发之。韩天雍教授对字法谙熟于心,随意一篇诗文入手,提笔即成,可谓熟矣。但他对篆书的“熟”,是学理之熟。韩天雍教授的篆书创作,正是有了对篆法、篆理的熟练把握,又通透熟后生的奥妙,才能不为法所囿,乘兴挥洒,以手写心,以古老的样式,创造出新的趣味、新的格调。
由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韩天雍大篆》是韩天雍教授数十年篆书教学与创作经验的结晶,也是窥见其篆书创作理路的窗口。《韩天雍大篆》共分十册,选取商周大篆中最具代表性、又风格各异的《大盂鼎》《毛公鼎》《大克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曶鼎》以及《石鼓文》、金文小品二十品等,详释书写方法。《韩天雍大篆》十册在编排方面也颇具匠心,将图示与书写视频结合起来,除图示单字字法分析和创作示范外,还附有二维码,可扫码观看视频,对字形结构、笔顺、用笔方法等一览无余,直观地感受韩天雍教授书写的细节。从《韩天雍大篆》既可窥见韩天雍教授大篆创作之风貌,体味其笔法,领悟其优游于篆书之境的奥秘所在,也可构筑大篆入门之初阶,打下扎实的基础,可谓金针度人,为习篆者指引了一条登堂入室之明径。
2020年9月,韩天雍教授被浙江省政府聘任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在名流贤俊众多的浙江,韩天雍教授以书法家的身份受聘为浙江文史馆馆员,极为引人注目,这正可见韩天雍教授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各界对其书法创作水平与社会影响的认可。而《韩天雍大篆》十册的适时出版,泽被后学,又为篆学之脉的发扬光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方波
读《韩天雍大篆》系列教材有感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青铜器中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又称钟鼎文。韩天雍先生是研究金文的专家学者,也是中国古文字书法创作的领衔人物。
初看先生之篆,似鸿蒙初辟时日月之将升,电光石火间,浑穆苍古之气直扑人眉宇;再看之,但见笔态淋漓,笔势刚健,笔法精严,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细品之,则凝而不滞,有如卧龙眠于深渊,锋芒悄然隐去,含蓄圆融似不寐长夜忽闻渺渺轻歌,唯余深远无穷之韵味。可见先生对金文创作之见解尤为独到,先生亦是一位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的艺术家,在古文字以及中日书法文化比较研究方面尤为突出。三十余年来,先生沉心于学术研究,笔耕不缀,《中日禅宗墨迹研究》论著获得了国家“十一五”社会科学艺术基金奖。相继出版《日本篆刻艺术》《禅宗墨迹》《佛教写经》《三笔三迹》《中日禅宗墨迹研究》《日本书道史》《韩天雍大篆》系列教材等,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这累累硕果是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艺术坚守的最好印证。
其中《韩天雍大篆》系列教材,由先生历时数年切磋琢磨,呕心沥血编撰而成,熔古通今,集优秀金文作品之大成,极富个性与前瞻性,可谓是书法教材界的垂范之作。这既是一套导读性的大篆研习教材,更是一套专业性古文字研究的重要范本。此系列教材于浩如烟海的青铜铭文之中甄选了经典金文十种,即《西周墙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大克鼎》《智鼎》《中山王臀鼎》《金文二十品》《石鼓文》。每种金文分为四部分展开详细讲授:
第一部分,简介概述。以引导式切入,旨在帮助初学者更好地了解每篇铭文的基本内容及其独有的艺术特征。如《散氏盘》之锦绣横陈,《毛公鼎》之雄强拙厚,《石鼓文》之嶙峋风骨……不同的铭文作品,字形或典丽峻奇规则整饬如排山倒海之劲旅列阵;或潇洒畅达摇曳多姿,纷纷然大小珠玑陡落玉盘。楚楚风致,各得其妙,万千仪态,娓娓而来。
第二部分,铭文的笔法原理和动态示范。先生为此专门录制了亲笔书写的单字示范视频,并附加笔法技巧的分解讲授,这是本教材的特色创新之处,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先生从诸多铭文中选出了部分较为难认、难写的篆体字和一些常用字进行点画分解示范,一笔一画,细致入微地躬身指教。通过学习视频教程,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上了一堂韩天雍教授的大篆书法课,不知不觉间早已浸淫在了古文字的无穷魅力里,自然是受益良多。
第三部分,铭文的临摹和创作。读者通过观看整体作品的临摹和创作,不但可以更直观地学习铭文的临摹技法,有助于准确把握其整体风格,经久练习,定能达到骨内相称,神貌洽然,含蓄浑融,随字形大小,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而且还能学习到从临摹转化到创作的方法技巧,结合配有的教学视频,让篆书变得更通俗易懂。
第四部分,铭文拓片字帖。这相当于同时又拥有了一本专业且完整的铭文高清临本。在经历了前面三个步骤的认真练习之后再看这原汁原味的篆书金文,体悟其整体排布之玄妙。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若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
摹写青铜铭文,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逢。当毫端的柔软克化了金属的凛冽,绿色的铜锈被慢慢剥离,尘封千年的情感喷薄于一夕。夏商周更迭之过往,祖龙扫六合之秘辛,在刹那间重现。牧誓陈词激昂,那是凤鸣岐山兴周室的魄力;率土之滨承治,那是戴天履地统山河的威仪;猎猎玄旌飘扬,那是赳赳老秦赴国难的豪迈。这,就是金文的气概。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禹铸九鼎,镇华夏四方;承天启运,开万世荣光。刀刻斧凿的痕迹,犹在历数霸业宏景;残缺斑驳的容貌,尽显历史苍茫。戎马倥偬,一梦春秋;无关风月,只谈家国。这,就是金文的情怀。
此系列教材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古文字爱好者的喜爱和赞誉。先生将继续进行教材的编写,《韩天雍小篆》十种,值得期待!先生筚路蓝缕启书林,倾其毕生精力于古文字研究、教学、创作。恋于苍古,抒浩然正气;立于新时,发恢弘正声;传诸后世,承大雅正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溢于字间。先生“篆”写艺术人生的同时,更是在传承文化瑰宝,巩固国学根基,恢弘艺教之灵,书海踏浪,高歌前行,在我国的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书法系博士张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