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早该离开浪浪山了,哪怕浪浪山无处不在,我也要天天离开

2023-03-21 14:47 作者:为好优姐姐-说  | 我要投稿

一位辅导的女孩,给我推荐了一段视频,非常洗脑的《我要离开浪浪山》,画面是一头小猪在深山里的生活和工作。我在回家的路上看了好几篇,然后又将《中国奇谭》对应的这一集看了一遍。好作品。


事件梗概——

一只打工仔小猪妖,算是一个相对稳定集团的底层员工,每天辛苦工作,面对老板的权威和蛮横、加班和高强度工作,苦涩又沮丧。虽然家人在身边,虽然有些薪水,但是他坐在山洞里,看着外面的阳光说了一句台词“我想要离开浪浪山”。

家人:你说啥?

小猪:我在想,跟着大王是挺好,可是这一辈子待在浪浪山也是无趣,是不是该出去闯闯。

家人:哎呀,别瞎想。能有的干就不错了,你跟着大王好好干,争取早日修炼成精,这才是正事。

剧情里,小猪妖作为最底层的职场人,有高层的朝令夕改、不允许反驳、对下层的冷漠、疲惫的底层事务(捡柴火、保洁、巡逻等各种基础工作),再搭配“我想离开”这句话,确实让我等打工人泪目。


一次感动,是很难得的事情,所以不要轻易变成对某些人群(比如高位者)的仇恨,不要轻易变成一次看似吐槽幽默,实则自怜自艾的悲伤。

好好看看,怎么离开浪浪山,才是真的正经事。

第一,浪兰山是无处不在的,职场、学校、生活里,到处都有。

浪浪山,是一种规范,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学会服从规范。但是紧接着,就要在规范中,审视自我追求,防止自己被异化。

叔本华说:「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中徘徊」。这句话诚不欺我。

职场中的浪浪山,可能是公务员、可能是国企事业编银行,也可能是律所、私企,总之就是对自由剥夺较多的地方。不要以为哪里会比哪里强。我见过:在北京国企系统中,领导在部门里明确说,我不走你们谁都别走,万一我有个事情找你们,不想发微信或打电话,这么一句话,所有人待命,而领导可能是家庭不和睦或者想要做给他的领导看,每天都晚上10点才走。我也见过,在私企,每天都要做操、嗷嗷喊着口号,实则大家都各种不满。至于银行,记得一位朋友和我说,现在银行每个月请第三方组织来检查,每次必须得写两页以上的建议或者叫挑毛病,最后到了墙皮有一块黑的划痕也要写上,让我们连夜整改的地步。

生活中的浪浪山,是你总得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完成一系列任务。我记得有一个电视综艺节目,是男嘉宾带着父母一家子上场。女嘉宾中一位留学的高学历女士,形象气质佳。男嘉宾和其家庭对这位女士展开了攻势猛烈,各种承诺和好话一箩筐一箩筐的往外说。女嘉宾倒是全程很冷静,说我只有一个问题问男嘉宾,请问你为什么要结婚?这个问题下,男嘉宾肉眼可见的蒙圈了,愣了几秒钟说不出回答。而他的父母也在愣神后回答“那都要结婚呀”。对日常安排的合理性,没有任何反思和重建,就是心安理得的一辈子呆在浪浪山。

学校中,同样有。我记得这是我孩子给我讲述的一个故事,他讲述给我的时候,我看到他眼中的悲伤。后来我去豆瓣上找了,叫《训兔记》,一个学校,班上最懂事、最服从和拥护老师权威的孩子开始变成兔子。而学校给变成兔子的同学至高的荣誉。于是慢慢的更多同学变成兔子,那么变成兔子的同学一起玩,而还没变成兔子的孩子被排挤孤立,被家长和老师指责。最后班里只有一位皮皮鲁同学没有变成兔子,影响了班主任拿到“全兔班”的先进奖励,老师急了,家长也急了,给孩子喝变兔子的饮料、每天循环洗脑“你要在乎别人说什么你要变成兔子”。最后皮皮鲁还是不能变成兔子,他实在没办法,沉默的找了一个兔子头套,给自己套上,家长欢呼老师抱着他亲。而他从此带着面具生活。我倒觉得这个故事,至少还有一点勇气,知道自己在假装,这份清醒固然沉重,却也可贵。


第二、离开浪浪山,并不是少年的专利,是每个人的需求。

在《中国奇谭》故事中,似乎小猪妖的母亲,是浪浪山的维护者。确实我们容易将叛逆说成两代人的对抗,其实只是这样容易而已。

编剧稍微给这个母亲的正面性,就是一直很关心小猪妖,念叨着他保重身体。但是我想起《疯狂原始人2》中,头发都掉光的奶奶,在危机中成为雷霆狂花,飒的不行。小猪妖的母亲是真实的,雷霆狂花的格林奶奶也是真实的。


离开浪浪山,不是少年的专利。我听复旦大学梁永安的讲座,学到一个知识点,人性中天生的三种基因:
农耕文化——春种秋收,追求的是稳定和确切的结果,那么会想要进入婚姻,想要没有变化的规则下,确保自己一眼到头。
游牧文化——逐水草而居,追求新鲜和更好的。那么会想要不停的建立关系,也想要不停的拥有物质、经历,而不想稳定下来。
海洋文化——为冒险而生,且不怕死在路上。那么会不怕孤独,想要的是探索世界和自己。

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有几种基因文化,当然存量和发展不同。

所以请年轻人,不要觉得老人就面目可憎,是你自由和梦想的绊脚石。将一个年代的人设定为敌对面,看似勇敢,其实只是更容易的让自己得到结论。你要是不懂所有人都可怜,你就什么都不懂。

第三、逃离很难,但是有路可走。

首先,不要因为浪浪山到处都是,就直接放弃——我在个案中辅导,不少同学,最后回归了原先的状态,佛了、认了。最常见的是在国企工作的朋友,在咨询我最开始的阶段,阐述问题是具体而确切的,就是不喜欢这里了。但是在看到外面世界的不确定性后,表示等等看,不了了之了。有点越狱失败的感觉。

在日常中,离开浪浪山,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功夫在日常,比如学会具体、提高审美。

我在创业初期很焦虑,身体不好、家庭关系不好,事业没有自信到不敢见人。我身边一位实习生是博士同时也是中医专业的。我们每周见面一次。有一次见面后,他给我写了一封信,我至今留着。他观察到我的焦虑影响到日常判断和身体了,但是却不自察。

焦虑会让我们的精气神都指向未来,但是从今天到未来,恰恰在一呼一吸之间。

这句话,我一直记着。拆解一下:

1、日常提高审美,这是我们最能自己掌控的幸福空间。比如楼下的二月兰开了,或者这首诗太符合我当下的心情了因此我可以默念两遍,或者这顿饭实在太好吃了。做个对身边事物兴致勃勃的人。

2、学会具体。如果你立志要过断舍离的生活,那么不如先想想今天可以扔掉几本书或一些塑料的一次性餐具。

也许有朋友觉得这些建议很怂,我同意。但是一来离开浪浪山要规划和安排,二来浪浪山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就得有无处不在的应对能力。

第二、承担起责任,而不是什么都不做的安逸状态。

离开浪浪山,不是谁都别管我,我什么都不做的脱产状态。我始终推荐正向的三观:人需要社会价值和链接,而绝对的孤独是危险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所以离开浪浪山的方式是追求价值,而价值需要任务来承载,即要给自己设定任务。比如开始写作,开始学一门技术、开始求职等,且不怕失败。

愿我们不论身在何处,都有火花。


早该离开浪浪山了,哪怕浪浪山无处不在,我也要天天离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