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魔法少女小圆》的故事谈谈关于东北城市的记忆


前言
写下这个标题,总感觉自己的脑回路不正常,将两个毫无关系的事物偏偏叠在了一起。
实际上,这个算不上蓄意已久的想法。小圆的故事,之前就翻看过一遍,当时只是看了一个大概的剧情,人物倒是记得熟悉,除了感到一些少女不易之外,没有那么多其他的情感。离开家上了大学,倒是前几天,因为一些兴趣的原因,又一次翻看了一下这部作品,感受还是与上次差不多的。为求新意,因此观看的时候,顺便留意了周围环境的变化。但,当我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却感到了惊异。本因陌生的环境却显得那么的熟悉。


渐渐地,在脑海里,偏偏浮现出那个既遥远而又熟悉的地方,这篇文章也就开始了。

从小时候说起
家在东北,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所在。
记忆中的东北是一个小城市,背山卧河,道路沿河流而向,山河相连,道路四四方方。红砖砌的房子,连着远处高低起伏的烟囱,烟囱有时冒着青烟,若是到了冬天,绀蓝的天空上,烟与蒸汽被那耀眼的日光无声的散落反射,犹如钻石般的绸带镶嵌在绀蓝的穹顶上。远处时不时有着火车的轰鸣声,白天机械的声音倒盖不住晚上人们的嘈杂,而鸟儿的啼鸣却预示着早晨的来临,一轮红日驱逐薄雾,冉冉升起之际,也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

父亲,外祖母跟祖母是工人,母亲是医护工作者,外祖父是警察,祖父是工程师,当时记得他们的工作单位,往往都带着“铁路”的标识,有时他们胸前别着一枚铁路标识的胸针,我被抱起的时候,常常指着它,观察它,最后喜爱它,哭着喊着想玩,当然那时的我还小,家人们怕后面的针尖扎到我,最后没有给我,因此我也并不知道它真正的分量。但是“铁路”两个字,因为热爱与认同,却成了我早期最为炫耀的资本了。上的幼儿园里有着“铁路”两个字,文化宫里有着“铁路”的两个字,少年宫里有着“铁路”两个字,可是算作遗憾,小学即便是一哭二闹,也没有上的了有着“铁路”两个字的小学。

“你既然这么喜欢铁路,那么我带你到单位看看怎样?”
于是,我被带到了铁路的机务段。火车与铁轨,远处可见的规模,近处轰隆的钢铁巨兽,配合着交叉密集的钢铁草丛,蒸汽里夹杂着汽油窒息的味道,大地颤抖着,巨兽的双目好似直盯着你,犹如愤怒的公牛般,随时准备咆哮地冲过来一样。我被抱了起来,看到我惊异的表情,大人们乐了,我却哭了。
想象与现实,确实是不同的。但我也确实不可得知“铁路”的分量了。而愿望实现,或许是一种奇迹,但这却不好获取。或许,这也是我会喜爱上带来奇迹的角色的原因吧。

魔法少女般的人们
魔法少女们,是给人们带来奇迹的角色。

这算是我记得在圆神没有诞生之前,我对于这种作品最初的看法吧。跟普通的少年一样,中二时期的人总会有着一个拯救世界的梦。躺在床上,又或者是远眺窗外,看着一个个熟悉事物,却厌烦着自己,希望自己不会变成熟悉的那样,想要变得不凡与伟大,天天在想象的空间里“运筹帷幄,指点江山”。但又害怕承担责任和付出代价,在现实里却只会逃避。现在想想,真的是既后悔又向往的时候,虽说脸皮要厚点,但最少有这逃避的地方。
那时,看着电视中的一个个超级英雄,心中满是羡慕与热爱,真的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他们的一员。魔法少女们,像超级英雄们一样,用自己的爱去回报着这个世界。

我感谢我的家人,让我有了这么美好而又中二的童年时代。他们这一代人辛辛苦苦地在那看似“钢铁森林”的城市里辛勤的工作,为了理想,为了生计,为了世界在努力的奉献着,换来了一个个美好有趣的童年印记。我记得第一次在文化宫里看的儿童话剧,古怪大叔装腔作势,声情并茂的与我们互动;也记得在少年宫里,因为个头大被安排学习了大提琴,偌大的教室里摆满了琴,但却只有一个老师。西服,瘦瘦的,眼镜,但炯炯有神。旁边是画室,油漆,水粉与石墨的味道,如细浪般翻滚,一不留意便涌到练琴室中,但随着悠扬的乐器声,翩翩起舞,倒变得那么的生动和浪漫了。现在我看了《魔法少女小圆》,跟随着新房的步伐,我竟能感受到这样的奇幻与美妙,在以前,我只有在梦境中才能见到。


老人们总说,只要不懒,一切都会好的。
家人们工作的地方,黑板与粉笔是不可少的事物,在上面,除了安全事项与工作安排,还有一些表彰的信息。前面往往在变,但表彰信息却鲜有变化,用抹布擦拭的时候,却还能看见隐约的**倔强般遗留的印记。因此,在模糊的记忆中,“劳动模范”这四个字却是印象深刻。父母也教育着我,要多为集体着想,多干一点亏不了多少,要时时刻刻让着女生,要有男子汉的担当。我当时一边看着电视里的动画,一边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后来老一辈告诉我,父母也是吃了不少苦头,走过来的。这“铁路”二字是有分量的。
后来我才了解,这一片土地上,有着几千万的工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为祖国奉献了几亿吨的原油,钢材,煤炭,粮食与木材,输送了大批的技术工人,创造了几千个“中国第一”,被誉为“共和国长子”。


他们如魔法少女一样,隐姓埋名,不被外人所知晓。但他们的功绩,却如同一簇簇鲜花一般,开放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之上,我想他们是骄傲并幸福着的。
他们,就是带来奇迹的角色。

魔女,宿命与绝望
曾经有一群人,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付出了一切,他们最终失败了。——《铁西区》

东北城市工业的衰落,工人大规模外流。工业城市在人口结构上出现真空。周边农村的打工者开始逐步大规模涌入工业城市,填补原来出现的真空。导致工业城市主体文化发生了变化,农村文化变成了城市文化的主角。
魔法少女们最终变成了魔女,祈求奇迹的同时,却不得不背负着同等的诅咒。最终,奇迹被绝望所替代。

恍惚中,那个让我熟悉而又骄傲的家乡,却失去了一切,它真的变了。
现在,有时,在晚上,烧烤摊上,吃着自行车辐条串成的烧烤,坐在即将被拆除的红瓦废弃的工厂场院里。看着他们,烤肉师傅穿着破旧的,职工的衣服,胸前绣着的铁路标识却变得油腻不堪,厂房里私自牵着一根电线,仅仅几枚灯泡便驱散了黑暗,对比冷漠,暂时创造了一个温暖的结界。没有门面,来者大多都是熟客,形形色色的人,但却能聊的开,一箱又一箱的啤酒,眼间的皱纹,挤兑着笑声,却在倾诉着内心被割裂的痛苦。
乐观,但却辛酸。
但这,却是活着的,一个个东北人,如实的写照。


家人开始鼓励我到关内闯荡,最后来到了一个不错的城市,上了大学。有时,思念家乡,就会打开手机,上网,翻一翻曾经熟悉的信息,想找回以前的感觉,可是,但。
当我看见了一些不堪入目的事物后,当我发现这片土地被“土味”定义之后,我感觉我也许忘记了这里,我可能不属于这里,这里不是以前的那个我印象里的地方。

我怀疑,我焦虑,我惋惜,我愤怒。我不明白为什么如此的奉献,最终却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反之却是无尽的诅咒。
可是,《魔法少女小圆》,她改变了我。
我看到美树沙耶加的故事,能感同身受一般,以前的羡慕之情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感慨与无奈。我同时敬佩美树沙耶加的心胸,即使是放弃了生命去救一个不爱她的人也不后悔。我喜爱佐仓杏子的性格与做为,即便是如此的黑暗,如此的绝望,也能潇洒的不失本心,做着不违于内心的事情。
魔法少女虽然泯于黑暗之际,但她们的坚强,奉献与潇洒确实打动着我,就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一般,照亮着,让我滋润着温暖与爱。即使是诅咒与绝望,告诉我,也不能丧失对于爱与希望的渴望。


于是,我开始认可了我的家乡,并为之努力与奋斗。即使这里是感到不可救药地方,即使是一个犹如魔女之夜般的地方。而我们,值得像晓美焰一样,一遍又一遍的去拯救她。

圆环之理与救赎
但,东北,从没有放弃自救,即使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我发现,很多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拯救着她。
我发现,导演文牧野,用语言赞美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我发现,工人郭明义,用双手抚摸着这片坚强的土地。
我发现,工程师罗阳,用身躯支撑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我发现,在这片土地上,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她,用自己的青春,像以前一样,去守护,去捍卫,去创造。

我敬佩圆神的“圆环之理”,敬爱圆神牺牲自己而造福全体的精神。而在这边,无数的人,形形色色的,有着美好梦境的人,也在用自己的青春,无悔的编织着拯救一切的“圆环之理”,他们同样是伟大与敬佩的。

也许,当噩梦结束的时候,这些人会跟故事里的小圆一样,不被人所记忆。但将来某时,可能,在下午,望着那潺潺而流的小河,摇曳在草丛中。微风习习,远处的手风琴发出的声音,夹着泥土与热,扑到面前;或有儿童打闹嘻戏的声音,鸟儿的啼叫声由远及近飞了过来。工厂变成了记忆,随之而来的是鸟语花香。没有了冰凉的钢铁,换来了温暖的绿色与希望,这也许算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吧。
但我们不会忘记付出与奉献的你们。在路上,未来的我们也不再孤独。

Don‘t forget Always somewhere.
Someone is fighting for you.
—As long as you remember her.
You are not along.


END

后记:灵感来源
最主要的就是感觉世界观很相似,于是就二话不说就写了下去。
下面是一些我找到的几组图片,可以算是自己在动画与现实中寻找情感的纽带依据的一些代表。正因为有这样的联系,所以我才有这样的想法将“动画”与“现实”联系在一起。


这里利用了工厂的设定,扩大了机械的存在,即理性的存在。藐视了人的存在,即感性的存在,因此在这样的场景中,可以凸显出环境的冷漠,与人的情感形成对比。




教堂的出现,一是凸显出神圣性,庄严感。二是凸显出浪漫性,有对优雅的美的享受。不仅仅可以凸显出人的渺小与宿命的必然,而且还可以使画面赋予美的感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


巨大的悬吊物的出现,会给予人巨大的压迫感,可以体现出压抑的情感,同时冰冷的悬挂物机械式的运动,同时也在催促着人,会给予人焦虑的心态。铁西区的雕塑告诉了我们当时人们的困难,但更体现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