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谜案真相(一)
发生在大唐武德七年的杨文干事件,是李世民最接近合法获得皇帝位置的唯一机会,但是这起案件的背后谜团太多了,首先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案情,在武德七年的时候李渊已经58岁,距离玄武门之变还有两年时间,这个时候的李建成正在以太子身份持续监国,获得李渊更大的信任,而李世民不断的被冷落,几次出征都没有他的份儿,怎么办?李渊就说这样我去这个山上避避暑。李世民、李元吉你们哥俩跟我去到这儿休息休息,到山上也共同的享受一下清凉的世界。国家大事就交给太子建成了,相对来说大唐国家初定,咱们也放松一下搞了一个小团建,父子之间也弥合一下彼此的感情,就这样李渊领着人上山纳凉去了,就在李渊父子在山上避暑纳凉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报说太子勾结庆州都督杨文干要密谋造反。
史书上讲太子使文干举兵欲表里相应。李渊一听是大惊失色马上问怎么回事儿,说原来太子东宫手下有两个官员,一个叫尔朱焕,一个叫乔公山,这俩人四字给庆州都督杨文干送了一批盔甲,当然盔甲数量,实际上也并不太多,这在唐朝的时候没有皇帝本人的认可。内臣特别是太子你要给外边的势力送盔甲,这都属于重大的罪过。这件事儿显然属实李渊是大吃一惊。另外一点什么他也非常清楚杨文干这个人以前是太子东宫的属官,他就在太子身边的人。
史书上讲说杨文干素未动工建成与之亲厚,两个人的关系肯定非常好。而且这个庆州的位置太重要了,庆州在哪儿呢?就是今天的甘肃杨庆洲这地方属于西北和关中平原之间的咽喉要道,从这儿冲下来一马平川,直接能直取长安,李渊心里能不紧张?马上就说让太子来件,结果太子听说这个事儿他也非常清楚,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你都是犯错的太子,东宫这些大臣就乱成一团。
李建成毕竟也是经过事面的人,他做了一个决定说我马上向父皇请罪一下,赶紧就跑到山上像他父皇请罪的时候,在史书当中记载他来请罪不是一般的磕头是咚咚咚咚往地下磕,几乎是要死在父亲面前。这样他非常恳切地跟李渊讲我虽有运送甲胄之罪,但实物谋反之心我确确实实没想干这事儿,我真是冤枉不信您可以去查这么一说李渊多少有点儿心里疑惑了,说这事儿到底什么情况?还是给太子一个机会。把太子让人给软禁起来,你现在让老师带着我去查查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就派大臣宇文影专门去查这个事情,没想到过不多久突然传来一个消息,说杨文干在庆州真的谋反了,这一下就把太子和大臣联络里应外合进行谋反这事儿给坐实了,如此一来,怎么办?
这时候李渊就把李世民叫来了说,你现在马上去平定杨文干这件事儿,他这事需要我去吗?你派个大臣不就解决了。但是李世民这么一问也多少是试探李渊的口风,果然李渊就明确的讲了,他说如果这件事儿你办妥了我立你为太子,你想想这是多大的诱惑李世民可以通过合法的机会获得皇位了。
所以李世民是心花怒放马上领兵专门去讨伐杨文干,李世民是大唐王朝最能打最有能力的统军将领,别说是一个杨文干的十个杨文干也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很快就把叛乱平定了。李世民等叛乱平定之后,得胜还朝,他回来之后他父亲答应他了,你立我为太子我就看你怎么办。结果他回来之后惊奇的发现,外甥打灯旧一切照旧,太子还是那个太子,不但没有软禁居然继续监国了。然后他还是没受到重用,这事儿就非常蹊跷了,在学者当中基本分成两个阶段,老一辈的学者普遍认为说这件事儿属于李渊比较糊涂,年纪大了顾念父子之情,开始和稀泥了。
但是新一派的学者,经过研究发现这里边有重要的蛛丝马迹,这个一点在哪儿?李渊虽然是表面上各大50大板,我也不奖励你,李世民我也不处罚。李建成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他这个处理当中的方式很有疑点,史书是这么记载的说李渊、兄弟不能相容,归罪于太子中允王圭,左卫率违停,这两个人都是太子府中的人,处理他们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