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杨华升:访恩格斯的故乡(1979)

2021-02-19 19:51 作者:文明路215号  | 我要投稿

这篇文章发表于1979年10月27日的报纸上。

恩格斯的故乡,一般书上都说是莱茵省巴门市。不过如今,巴门已和周围的五个城镇联在一起,成为乌培塔耳市了。


“乌培”是莱茵河的支流,“塔耳”在德文中是“河谷”的意思。乌培塔耳市座落在蜿蜒曲折的乌培河两岸,依山傍水,东西延伸十九公里。这里山峦起伏,树木葱茏。乌培河宽不过一丈,细水涓涓,清澈见底。

进入乌培塔耳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个城市独特的交通工具——“悬浮电车”。它象是挂在半天空的有轨电车,在河面、公路、屋顶之上飘浮而过。

乘坐“悬浮电车”在“鹰站”下车,穿过横跨乌培河的一座小木桥,越过纵贯巴门的“恩格斯大街”,转入幽静的“恩格斯路”,就来到了革命人民向往的恩格斯故居所在地。


恩格斯故居,已经在第二次大战中被炸毁。在原来的废墟瓦砾上现在建成了一座街心公园,名叫“恩格斯花园”。公园里高大的橡树绿荫蔽日,四处种满应时的鲜花。在公园的东南一隅,常青的灌木丛中竖立着一座素朴的石碑,碑上刻着:

这里过去是我们城市的伟大儿子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诞生之所。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这座纪念碑是恩格斯故乡的居民一九七○年为纪念恩格斯诞生一百五十周年修建的。从恩格斯的纪念碑往西走百余步,便是恩格斯故居展览馆。这是一座老式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四层楼房的房基是用大方石砌成的,楼顶和四面外墙用清一色的鱼鳞形的青灰石瓦镶嵌起来,白色的窗棂配着绿色的窗板,高高的台阶上有一扇雕花的棕褐色木头大门,整个建筑给人以庄严、朴素、典雅的感觉。门旁悬挂着一块铜牌,上写着:“恩格斯故居——一七七五年建”。据说,这是几年前按当年的图纸重新修建的,基本上恢复了原来恩格斯故居的风貌。


恩格斯故居的馆长米歇尔·克里尼姆先生亲自陪同我们参观,亲自为我们讲解。他指点我们观看了恩格斯故居珍藏的一些宝贵文献和图片,其中有我国读者很少见过的恩格斯十九岁时的一幅铅笔画像、恩格斯在青少年时代亲笔画的讽刺漫画和一部最新发现的恩格斯未发表过的戏剧手稿(剧名叫《柯拉·迪·里恩兹》,描写来自民间的古罗马护民官的悲剧)。展览厅里还陈列着被列宁誉为“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一部优秀著作”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最早版本的复制品,这部书是年仅二十四岁的恩格斯在长期深入英国工人居民区考察之后,于一八四四年九月至一八四五年三月在故乡巴门写作的。恩格斯在这段期间还在故乡连续举行过三次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集会,据说,这是在德国土地上最早举行的这类聚会。我们在展览厅里看到了反映恩格斯一八四九年五月亲自参加爱北斐特武装起义、指挥街垒战斗的文献。

在展览厅陈列的恩格斯著作的书架上,我们高兴地看到有我国出版的全套中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这是这个展览馆中陈列出来的唯一的一套全集,恩格斯故居的馆长为此对我国赠送单位一再表示感谢。

当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恩格斯的故乡时,已是夕阳西下,乌培河谷中万家灯火齐明,仿佛是夜间熠熠发光的明珠一般。


杨华升:访恩格斯的故乡(1979)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