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六号 武器可能原型和历史-零 通用装备篇

作者:@超级描边已部署(辣条吞噬者)
(资料来源网络和个人整理,图片除游戏内截图均来源于网络)

M67破片手雷

M67式延时杀伤手榴弹是在M33式防御型手榴弹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与M33式不同之处是多了一个保险夹。
M67式手榴弹由弹体和引信组成。球形弹体用钢材制成,内装B炸药。引信为M213式延期引信。引信保险机构上增加一保险夹,可防止保险销被意外拉出,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险夹呈S形,用弹簧钢丝制成,一端套在引信体上,另一端夹住保险杆。使用时,卸掉保险夹后才能拔出保险销。
球形弹体是爆炸型弹最理想的弹体形状,弹体爆炸后破片分布均匀。
M67式延时杀伤手榴弹主要通过飞散的弹片来进行攻击。


这玩意爆炸半径大概是15M左右,破片飞到几十米开外都很正常,而不是游戏里一个半径五米的二踢脚。

M84闪光弹(弗拉士棒-美军现役制式闪光弹)


闪光弹最早由SAS 在二战结束后为特殊任务发明,在GSG9摩加迪沙反劫机行动中,特别邀请SAS协助,利用闪光弹的优势结束了战斗。闪光弹也是现代CQB战斗和反恐战争战争的利器。
闪光弹引发后,会产生500W~600W坎德拉的强光和至少150分贝以上的巨响,能短时间把人炸晕、失明、失去方向感,产生的巨响足以引发100码以外的汽车警报器。

闪光弹的结构和击发方式和普通手雷近似,炸药换成特质闪光装药,使用镁铝等金属粉末亚音速爆燃,同时混合硝酸铵等材料,产生强光和巨响,通过弹体身上的小孔释放强光和声波,同时防止弹体内压力过大引发破片造成附加伤害。
M84重13.3盎司,弹体有12个口释放声波光波,引线时间大约在1.5到2.3秒间,能产生100W坎德拉强度的闪光,噪音可达到170分贝以上,用于清理建筑室内可能存在平民或人质的情况,也可以作为诱饵干扰使用。

虽然被称为非致命弹,但是实际上,闪光弹在近距离爆炸也能产生足够大的冲击波,可能致命,产生的闪光噪音也可能造成永久性视觉听觉损伤,并非如同游戏中除屏幕变白几秒之外无其他害处。

AN M18烟雾弹

M18烟雾弹是一种多用途烟雾弹,常用于地对地、地对空的信号弹以及目标指示,已经在越战、海湾战争中大量使用。

拉开拉环后,弹体尾部喷射烟雾。经过训练的士兵可以投掷到至少30M外,持续放烟大约50秒以上,最大可以达到90秒左右,颜色不同用处也不一样。

爆破炸药


最有可能的原型是C2定向爆破炸药,这是一种惰性炸药,产生的破片和附带杀伤较少。惰性炸药的冲击波速度慢、推力大,多用于开矿和工业生产。
看造型,实际上,爆炸不是整个贴,只是最边上一圈线形炸药。美军还有更先进的代号“不速之客”系列的水压破门弹,大家自己回忆下 COD8 普莱斯救俄国总统那关,经典的 here here and here 就是部署了三截这种线装的惰性炸药。下图为电影《王鱼行动》。



M18 阔剑地雷


模型上来看,这个激光拌线是自行改装上去,现实里很少会用激光地雷,太容易被误触了,拌线和遥控引爆居多。
克莱莫人员杀伤地雷(M18A1 Claymore,又称指向性地雷或阔刀地雷)是一种由美军于1960年代越战时期所研发制作的定向人员杀伤地雷(亦称反步兵地雷),其前身为朝鲜战争时期的M18 Claymore。在外观上,弧形、凸面的方形外壳角架等为M18A1的特色之一,另一个特点是具有精准而简易的瞄准具。主要引爆方式为绊发或电缆控制。M18A1内有预制的破片沟痕,因此爆炸时可使破片向一定方向飞出,再加上其内藏的钢珠,可以以极少的数量造成极大的伤害。根据美军《地雷野战手册》(FM23-23),M18A1的爆炸杀伤范围包括前方50米,以60度广角的扇形范围扩散;而高度则为2到2.4米。其钢珠的最远射程甚至可达250米,包含了100米左右的中度杀伤范围。

被击发瞬间,等于同时有至少50把霰弹枪朝前方开火,几十条命都不够玩的。

被炸到的面包车,注意上面密密麻麻的弹坑,绝对不是游戏里穿件护甲就能原地打滚,嚶嘤等人救你的。

遥控药炸

其实就是自制的IED,至于上面的手机造型,非常像诺基亚早期型号。现实里极端主义者还真的用诺基亚作为起爆装置,大量制造诸如此类的东西,不知道诺基亚内心是不是一万只羊驼呼啸而过。


机动护盾


未找到原型,不过这结构非常简单。背后的滑槽可以三段伸缩,上面应该有个位点卡住,还有个折叠式的支架,收起来的情况下是可以塞进背包里的。

刀片铁丝网

广泛用于军事重地、监狱、看守所、政府机关、银行,以及生活小区围墙、私人住宅、别墅的围墙门窗、高速公路、铁路护栏,边境线等防护。
大约在十九世纪中页,随着美国农业的迁移,向西移动到了平原和西南的边境,这标志着从东部地区的林地逐渐转变到西部较干旱的草地气候,温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两地的植物和习性也大不相同,农场主们强烈意识到改变环境的重要性,大多数的农户开始开垦荒地。在土地没有开荒之前,由于遍地是石头再加上缺少水源,当农业迁移过来后由于自己缺少适合当地的农业工具跟相应的农业技术,很多地方没有人占领也便是无主之地。对于新的种植环境,农场主们为了适应很多人开始在自己的种植区设置上刺绳围栏。

现实里应该是配合钢架横梁等结构,形成一张非常坚韧的铁丝网,徒手想拽开都很困难,更别说上面布满的刀锋刺丝。二战期间铁丝网和机枪阵地成为了步兵的恶梦,盟军甚至特意改装各种工程车用于撕裂铁丝网,铁丝网的强大可见一斑。
然而游戏里的嘛,一大捆撒地上,强行路过只是减速,枪托两下砸烂,只能说为了游戏性服务吧。


冲击手雷(猜测是美制T13手雷)

美军早在二战期间的1943年就开始研制这样的微型手榴弹。这种代号为T13的手榴弹的外形大小和一个棒球相仿,研发者们相信,从小就玩棒球长大的美国大兵们能够轻松掌握这种微型手榴弹的投掷方法,能将这种新式手榴弹精准地投向敌军目标。
T13微型手榴弹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延时引信,而是使用了冲击触发引信。当使用者拔下保险栓将这种手榴弹投出后,分离的顶盖会通过尼龙绳拉开弹体内部的保险装置,手榴弹从而进入激活状态,从距离地面0.5米的高度落地即可引爆,同时释放出大量锋利的金属碎片有效杀伤敌军。最初的设计重量也和棒球几乎一样大约150克,后来加大到340克左右以增强其杀伤力。
1944年3月这种微型手榴开始在试验场实弹测试,这些测试包括碎片杀伤力,灵敏度,化学稳定性,温度敏感度等诸多因素。各项试验看似一切顺利,但在交给士兵实战测试时,还是由于引信设计缺陷造成手榴弹过早爆炸,引起了一些士兵伤亡,甚至造成了居住在试验场附近的一名平民死亡,当时他不知道为什么将一枚T13手榴弹径直投向了头顶上方,结果掉下来刚好砸在自己的头顶上。
尽管美军在1944年2月诺曼底登陆作战前订购了少量的T13微型手榴弹,但其引信的安全问题始终无法根除。随着二战结束,这种棒球大小的新型手榴弹的研制工作也就完全停止。后来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军又曾装备过欧洲制造的V40微型手榴弹,这种手榴弹体型更小,和高尔夫球差不多,不过采用的是传统的延时引信。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因此使用者可以同时携带很多枚执行作战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