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老马)
《闯关东》(老马) 十几年前,有一部叫《闯关东》的电视剧颇受观众的喜爱,它的主演是著名影视剧演员李幼斌,也是他继电视剧《亮剑》之后的又一力作。我断断续续看过《闯关东》这部戏,其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人文风情让我对东北这片神秘的黑土、白云充满好奇,总想什么时候有机会去看看。 2023年8月6日上午11点半,我登上了停靠在烟台港的“渤海翠珠”号大型渡轮,从烟台港启航横越渤海北上大连,来了一个现代版的“闯关东”,这一“闯”不禁让人想起了电视剧里的一幕幕场景。当年闯关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闯关者们肩挑背扛,爬山涉水,忍辱负重,历尽艰辛,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很多人再也没有能回到故土。像电视剧《闯关东》的主人公朱开山这样的成功者在现实中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他可以算是“闯王”级别的了,一般人没有他那样的胆识和运气,当然这也是电视剧的艺术塑造。纵观整个闯关东的里程,我们不得不说,闯关东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和悲壮的一页,使人联想到了走西口,下南洋。而今天“闯关东”就容易太多了,今天去东北就如同搓搓手晒一段旅游,看看天,看看海,看看手机,甲板上吹吹风,聊聊天,喂喂海鸥就“闯”了过去,不由得让人感叹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仿佛时空穿越。 据记载,过去函谷关以东地区被通称为关东。1381年,明朝大将徐达修建山海关扼守住了东北与中原的咽喉。之后几经演化,到了清康熙年间,人们便逐渐称山海关以外为关东,山海关以里称关内或关里了。闯关东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这里就不展开了,一般来说,闯关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就是有史以来所有山海关以内地区民众出关谋生皆可称为“闯关东”,狭义则是特指清朝暮年至中华民国这个时期内,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一般是狭义的。 过去闯关东分旱路和水路,人员大都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他们千里迢迢,爬山涉水,忍饥挨饿,钻森林,斗野兽,避土匪,冲破重重险阻,最终“闯”入关东,谋取自己的生存。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山东人当时就是走的水路,他们从山东半岛渡海先抵达大连,然后再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因此,在闯关东的过程中,山东是一个主要的人员输出地,大连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中转站。据统计,从清初到明国年间,整个闯关东的人数大约有3000万人次,这大大增加了东北的人口基数,由于人口的增加,间接延缓了苏俄、日本等列强对我领土的觊觎与蚕食,从这一点上讲,这些闯关东的人对国家是有重要贡献的,不应该被忘记! 渤海是一个近乎封闭的中国内海,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根据地形可分为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由于渤海的经济、资源、生态及军事上的重要性,我国历朝历代对渤海圈都十分重视。 轮船缓缓驶进了渤海深处,我登上甲板拥抱大海,深深呼吸,凉爽的海风飕飕的吹拂着船舷。放眼环顾,浩瀚的渤海天水归一,巨大的海轮在大海的映衬下,仿佛一叶娇小扁舟,向北缓缓蠕动,不禁诗性涌动心中:涛涛渤海横渡,极目楚天舒!船下螺旋桨巨大的推力,搅动起朵朵浪花漂浮在海面,好似一串串美丽的白莲花,盛开在大海深处,绵延几百米。 从地图上看,烟台到大连就一厘米左右,但坐船过海却需要6个多小时!它比过海南的琼州海峡用时要多得多。船在进入深海之后,手机便没有了信号,基本就处于失联状态,船上虽有卫星WiFi,但需要额外支付费用,我看旅客们基本都没有购买卫星WiFi,这也好,可以让繁忙的手机及眼睛、大脑歇歇间休息一下了。船上共有九层,分1234等舱及散座,渡船的整个管理,服务都按部就班,井井有条。 据说,国家正在论证考虑修建跨渤海大桥,如果完成,它将对整个环渤海经济圈以及振新东北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东北的经济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如果东北的经济再次腾飞,不知会不会再来一次闯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