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音乐笔记】『乐器法』古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直到西方的乐器之王钢琴进入中国之后,为了加以区分才改称古琴。但追本溯源,“琴”这个汉字最初指带的对象正是这件乐器。作为一种流传三千多年的古老乐器,琴在历史中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乐器的范畴,而更像是一种文明的载体。
琴为弦乐器,最初为五弦。传说周文王为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为古琴增加一弦,武王伐纣时为了鼓舞军队士气又增加一根弦,由此琴演变为七弦。琴体由弧形的面板和平直的底板胶合而成,通常长约3尺6寸5分,宽约6寸,厚约2寸。琴体的不同造型称为琴式,其中仲尼式和伏羲式最为常见。琴的底板有两个出音孔,通常为长方形或椭圆形;靠近中部的一个较大,称为“龙池”;靠近琴尾的较小,称为“凤沼”。琴面板一侧沿琴弦方向嵌有用于标示泛音音位的十三个圆点,称为徽;传统的琴弦为丝弦,即柘蚕所吐之丝制成的弦,而到近现代古琴通常使用尼龙纤维作为琴弦。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其含蓄、浑厚、不张扬而且余音绕梁。通过不同指法的种种变化,其能够产生不同的音韵,使琴乐听起来具有一种既内敛含蓄又充满张力的效果,特别适合表现琴人细微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情感。
古琴的音域按西方理论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C至d2),除去七个散音之外,还有91个泛音和一百多个按音,但实际演奏中有很多音一般不使用,如一到四弦及一到四徽的区域内不使用按音。古琴七根空弦的音高不固定,其空弦音所组成的音阶,称为弦式。弦式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其体系十分复杂,有35种之多。大多数琴曲使用正调(仲吕均)定弦,即一弦至七弦为C-D-F-G-A-c-d
古琴的出声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散音、泛音和按音。散音即空弦音,奏法是右手拨弦,左手无动作,可听到较长时间的余音。泛音的奏法是用左手一指或多指正对徽位轻点琴弦,一触即起,同时右手拨弦,发出清越的琴音。按音又称实音,奏法是左手将弦按在琴面上,右手拨弦出音。除了单纯按弦,左手也可以揉弦以产生吟或猱,或移向其他音位产生滑音,后者又称“走手音”。此外,弹奏按音时,若手指左右移动,手指与弦摩擦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擦弦音,这在丝弦上的表现很明显,被一部分人视为琴乐的特色之一,但在较为光滑的尼龙弦上就不太明显。古琴演奏指法丰富,共有大约1070种有名或无名的指法,而现代有50多种指法在演奏中常用。右手按照使用的手指与拨弦的方向分拨弦有八种基本指法,分别为:擘、抹、勾、打、托、挑、剔、摘。此外还有多种组合及特殊指法如历(快速连挑二弦)、轮(快速连续摘、剔、挑)、背锁(剔、抹、挑顺次弹奏)等。左手按音常用拇指和无名指,低音弦用中指和食指。
古琴琴曲多以山水寄情为题材,多数琴曲有明确的标题,提示了作品的内容和意境。较为有名的琴曲有广陵散、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除了独奏外,琴箫合奏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合奏形式,现代音乐家们也创作了一些古琴与埙、琵琶、笛子等其他民族乐器的合奏试验性作品,甚至是与大民族乐队或者管弦乐队的协奏曲。作为一种具有及其浓厚历史文化沉淀的乐器,近十年来在古风流行音乐中也常常出现古琴的影子。其声音对于歌曲的情绪与意境的塑造上的作用可谓是没有其他乐器可相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