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8)
八

1
除了要搬家的时候,我们几乎不会感觉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东西。采集者每个月、每个星期都要搬家,甚至有时候是每天都得搬,所有家当就背在身上。当时还没有搬家公司或货车,甚至连驮兽都还没有,所以他们必须把生活必需品减到最少。因此可以合理推测,他们的心理、宗教和感情生活多半不需要人造物品的协助。
朱批1:
王阳明的心学,心外无物,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朱批2:
年轻时候就是出走,一次又一次的出走,身无长物,身外更无,无,即不会为其所累,不累,就该可以走得长远,走得长久。

2
一般来说,一个人很可能好几个月之间都只会看到自己部落里的人,一辈子会遇见的人数也不过就是几百个。智人就像星星一样,稀疏地散布在广阔的土地上。在农业革命之前,整个地球上的人类数量还比不上现在的杭州。
朱批:
所以,一辈子和一辈子,该不一样。星星和星星,也该不一样。

3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某地的食物来源特别丰富,原本因为季节而前来的部落也可能就此落脚,形成永久的聚落。另外,如果有了烘干、烟熏、冷冻(在北极地区)食品的技术,人们也可能在某地停留更久。最重要的是,在某些水产水禽丰富的海边和河边,人类开始建立起长期定居的渔村。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定居聚落,时间要远早于农业革命。最早的渔村有可能是在45000年前,出现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沿海地带。也很可能就是从这里,智人开始了第一次的跨海事业:前往澳大利亚。
朱批: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攻陷了南京,扼制长江中上游,大量豪富转移至下游的上海,上海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4
在大多数地方、大多数时候,靠着采集就已经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这其实很合理,毕竟这正是人类在先前数十万年间的正常饮食,人体早就完全适应。骨骼化石的证据显示,远古时期的采集者比较少有饥饿或营养不良的问题,而且比起后来的农业时代,他们身高较高,也比较健康。虽然平均寿命显然只有30~40岁,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儿童早夭的情形十分普遍。只要能活过危机四伏而意外频现的生命早期,当时的人就大多能活到60岁,有的甚至还能活到超过80岁。在现代的采集社会里,只要女性能活到45岁,大概再活个20年就不是问题,而总人口的5%~8%也都活到超过60岁。
朱批:
夏萌《你是你吃出来的》当中有一个说法:
人类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人类是所有哺乳动物中吃得最复杂的。我们的老祖宗可以从自然界摄取7000多种食物,能够充饥的无毒食物都成了人类的腹中餐。但是,随着农牧业的开展以及工业加工食品的出现,人们常吃的食物只有500多种。也就是说,有6000多种我们老祖宗吃的食物都从我们的餐桌上消失了。
就这500多种食物,我们吃的还是自己种的植物或是圈养的动物,上了化肥农药的、催熟的、打了针的,几乎所有食物的营养成分都在贬值。就这么糟糕的食物来源,人们在超市里或者农贸市场转来转去,几乎每一次购买食物的种类都差不多,只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去购买。每一天坐在餐桌前,端着营养价值极低的精米、精面,吃着大棚里速成的蔬菜,去“欺骗”大脑和胃肠道。
就这样,还有的人这不吃那不吃,不吃水果、坚果,甚至有人还不吃肉类、蛋类、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