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毛细血管瘤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发展方向
毛细血管瘤最常见于皮肤,而以枕、头面、四肢及背部为多见。长在口唇、舌上的亦不少见。由表浅的毛细血管扩张,迂回、曲折而成。肿瘤的大小差别很大,小的直径仅数毫米,大的可占颜面或肢体的大部。临床又可分为两类。
01
毛细血管瘤临床分类
(1)单纯性毛细血管瘤:多发生在颜面,其次为颈部、躯干,出生后即可见大小不一 ,形状不同,略高出皮肤,呈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样肿物,压迫后不退色也不缩小。
(2)草莓状血管瘤:因突出皮肤表面如同草莓样而得名。毛细血管瘤生后即可存在,一般在6个月之内生长迅速,1~2岁逐渐停止生长,部分毛细血管瘤可以吸收、消退,可能留下后遗损害,这是由于血管瘤的营养血管栓塞而发生退行性变之故。大多数因生长迅速有影响美观、破溃出血的危险,要求治疗。不少患儿血管瘤下方合并海绵状血管瘤,此型为混合型血管瘤不易消退。
02
毛细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方法
毛细血管瘤由发育异常的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①新生儿斑痣:多发于颜面部及口腔黏膜。②葡萄酒色斑:不高出皮肤者为鲜红或紫红色,周界清,外形不规则,呈葡萄酒斑状;高出皮肤者表面高低不平,似杨梅状。③蜘蛛形痣:压迫瘤体时由于血液流出瘤体,表面颜色褪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充满瘤体,恢复原有的大小及色泽。④草莓状毛细血管瘤:表现为鲜红或紫红色,周界清,外形不规则,呈草莓状。⑤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⑥肉芽性血管瘤。
▍参考汪文杰 秦中平《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