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年,法国昂热,一个18岁漂亮女孩即将被送上了绞刑架。刽子手不忍让这么一个花季少
1638年,法国昂热,一个18岁漂亮女孩即将被送上了绞刑架。刽子手不忍让这么一个花季少女死在自己手中,恰好自己未婚,就当场向她求婚。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书《巴黎圣母院》曾经提到过,在欧洲社会有一种延续已久的古老习俗——被处以死刑的人只要有人向他求婚就可以被免于死刑。
在法国也有诸如此类的规定,比如在国王驾车经过时,刽子手也不能处死死刑犯;还有如果刽子手一刀下去没能了结死刑犯的性命,也不可以再继续补刀了。
在中世纪的欧洲,死刑其实是带有一点宗教性质的刑罚,最开始发明死刑就是教会为了惩治一些犯下重罪的人。
但是死刑对教会里面的教士属于一种“特免”的权利,因为他们认为能处置自己的人只有上帝。
所以后来这一特权导致教士的权利变得很大,因为可以免于最严厉的刑罚,当然包括一些贵族也被排除在死刑之外。
被处以死刑的往往都是社会底层的一些人物,其实在欧洲,处以死刑的方式方法极其多样,但绞刑绝对是使用次数最高频的一类。
绞刑顾名思义,就是用绳子勒住罪犯的脖子,使之窒息而亡。其实和我国的“赐白绫”有点相似,不过一个需要旁人协助,一个是自助式的。
在中世纪绞刑是最普遍也是最容易执行的刑罚,不需要准备多少刑具最简单就只需要一根绳子即可所以在中世纪欧洲的许多村子里都设有绞刑架。
但也包括其他的一些器具,比如钩子,用于刺入肋骨,将人吊在笼子内,悬挂在最村内最起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