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工厂】毛瑟98式步枪 (一)98式在中国

大家好欢迎收看五七工厂,今天这把长枪大家可能既熟悉又不熟悉。都知道的Karabiner 98k。

这款不是98k,而是98k的前辈,Gewehr 98。

98k其实是这种98式长步枪的衍生版本,两款枪的关系其实就相当于M16和M4。主要区别在枪管长度,大部分零件是通用的。全尺寸的98式步枪出来的早,这款是1898年4月定型的,98式是毛瑟公司第三代无烟火药步枪跟第二代的设计其实差别不太大。
一些细节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一般认为是栓动步枪的巅峰之作,多个国家生产了大量的98式衍生型号,包括98k,Vz24,FN24,中正式, M48等等。

1930年代,国民党购买过差不多30万支VZ (其中包括10万VZ22, 20万VZ24)


毫不夸张的说在半自动步枪普及之前,毛瑟98式步枪武装了全世界。我们前几期聊了毛瑟第一代,第二代无烟火药步枪。虽然海外销售非常旺盛,也是战功彪炳,德国军方都没有采用。因为他们列装委员会88步枪没有太久,没钱再重新换装一遍。

而且1890年代栓动步枪发展太快了,他们也想观望一下,等科技树爬到头再升级换代。他们的耐心得到了回报,栓动步枪确实就止步于此了
保罗毛瑟在98式完成以后,就专注半自动步枪的研发了


后来的毛瑟1903,1904,1907这些外贸型,都是98式变种,改改护木枪管箍加个弹匣隔断什么的
换换口径。只要给钱甲方爸爸怎么玩都可以。土耳其老铁要了20几万1903型(不是美国那个啊)

一票拉美国家: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秘鲁,萨尔瓦多等等等等。。。
虽然已经装备了一代,二代毛瑟枪,1910年之前也跟进了98式的新毛瑟,口径还是保持原来的7.53mm 或者 7mm

中国也跟风买了,但是买之前中德之间出了件大事,很多朋友也知道,98式首战就是1900年随德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这个始于1898年的运动在1900年达到高潮,以八国联军进北京结束。2个多月的战争,德国参与了4次军事行动,其实只有第4次才用上了98式。前3次行动还是拿着委员会88,老套筒打的,由于从委员会88步枪到毛瑟98式,并不是一个非常大的飞跃,德军换装过程比较缓慢。所有部队全部换装98式是在一战中期。
1900年的海外部队没想到会有啥作战任务,还都用老套筒。常驻中国的德军主要在青岛的Seebataillon海兵营,就是德国的海军陆战队。其规模并不大,就三个营。

一营常驻波罗的海港口

二营常驻北海港口

这个三营就是常驻青岛


五月底北京形势开始紧张
海兵三营抽调了40多个官兵和其他国家的400多军人,进入北京东交民巷的使馆区,保护使团人员和在京外国人。经历了在6月20号和8月14号之间55天的围困。

这张照片上清楚显示使馆区的德国海军人员使用的是委员会88步枪,他们主要是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守在内城墙上,


防止义和团和清军占领城墙。居高临下射击使馆区德军没守住,给赶下来了,最后靠美军反攻夺了回来


好莱坞1963年有个电影叫《北京55天》,就是讲这事的,电影是在西班牙拍的。用了几千的中国人群演,据说当时整个西班牙的中餐馆都停业了(跑龙套去了)。

其实这电影没怎么黑中国主要是损俄国。还贴心的设计了中国人给俄国人带绿帽的情节很有冷战的时代特色,有条件的建议批判性的看看
言归正传
第二批援军
6月10号由英国海军中将Edward Seymour带领2000多人这就是西摩远征军。

这次德国派的人是第二多有540人。海兵营基本倾巢出动了。


由于义和团把铁路扒了,他们边走边修路本来半天的路走了8天。

才到了廊坊,就遇到董福祥的甘军的阻击。甘军也叫武卫后军,是来自甘肃的回汉混合兵团。

虽然技术一般,没打死联军多少人,但气势上给洋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让他们把带的子弹基本打光了再往前走就是自己送人头了。西摩远征军开始撤退营救任务宣布失败史称廊坊大捷。
这场战斗德军表现比较突出,催生了德意志帝国的一副名画叫German to the front(德国人向前)

画的是画家脑补的场面。英国的西摩中将下命令,德国人向前!英军自己有900多人,拿你500多德国人当炮灰呢,没发现自己穿的很显眼么?
西摩远征军营救失败,联军组织第三次营救,虽然不知道使馆区有没有被攻破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次行动吸取了教训。
首先,让英国陆军的Alfred Gaselee盖斯利少将指挥,不用海军将领外行指挥内行了

第二,就是兵力大大增加,这次前前后后出动了5万人的大兵团。


大清堪用的也就是武卫军。前后左中右加起来5-6万人,最强的右军还窝在山东不参战,这回真是打不过了。
联军7月中旬攻陷天津和租界的几千驻军会师以后,8月2号向北京派出第一批20000人的攻击部队。

我们说的8国联军进北京,就是指这支盖斯利远征军,这支多国军团人数上主要是俄国和日本。为离得近,派兵快。他们都派了上万人。


英国虽然离得远但他有几千的印度的殖民地部队和英占威海卫招募的华勇营1000多人,人数居第三。德国山高皇帝远,海兵三营再搜刮点军舰上的水手也凑不够1000人。在第三次行动发挥作用不大。

八国联军两周后攻破北京。解围使馆区,发现人怎么都在呢。说好的大屠杀呢?实际上清军没怎么卖力进攻,知道洋大人迟早会打过来。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大智慧的表现,但是义和团运动就这么失败了。

7月份,也就是天津战役进行中的时候,由于德国公使被杀,使团侨民生死不明。德皇很捉急啊,从德国本土组织第四次军事行动,事关大国荣耀,这些部队优先供给了第一批量产的98式步枪。

海兵队一营二营当先遣队先头出发陆军新组建的15000人的东亚远征军(Ostasiatische Expeditionskorps)前参谋部总长瓦德西(Waldersee)带队几周后开拔


远征军配置很豪华:
6个步兵团
1个猎兵团
1个骑兵团
1个重炮团
1个野炮团
还有工兵铁道兵医疗兵等辅助兵种 医疗兵等辅助兵种浩浩荡荡从欧洲杀过来牛逼哄哄的东亚远征军到天津的时候已经是9月份仗打完一个月了。

这批德军主要任务就是以北京为中心对周边进行扫荡,残害了华北人民,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

东亚远征军步兵三团有个少尉叫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他就是后来30年代中德军事合作的最后一任也是最受好评的德国顾问长


法肯豪森将军这次来东亚呆的比较久,义和团运动后还做过驻日武官对整个地区文化比较熟悉,比以前的顾问团长更好沟通。淞沪抗战打起来还亲自上前线督军,老蒋非常受用,二战后专门派人去慰问过。

巧的是盒子枪最早到中国也是这次带来的,所以说后来的国军抗战四宝,98毛瑟,盒子炮,德国顾问,捷克造这次随团来了仨。真是不打不相识啊。由于义和团运动西方对中国武器禁运了几年,到了1904年大清又可以买毛瑟枪了。毛瑟步枪在中国的历史其实相当悠久,早在黑火药时代的1876年也就是毛瑟兵工厂建成1年多,清政府就订了26000支1871型

这是毛瑟兵工厂历史上第一个大单比后来的塞尔维亚,土耳其订单都要早,后来也买过1893-1895型的第二代毛瑟打7mm子弹跟西班牙毛瑟一样比如这幅照片里的大清水师海圻号的水兵,看枪托和枪栓的样式都是毛瑟第二代无烟火药的步枪的特征



照片是1911年9月在美国纽约拍的,这艘巡洋舰去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顺便来美国兜一圈。1个月后辛亥革命爆发。等船回到中国大清已经不在了当然1904年大清还有一口气,派了人去毛瑟兵工厂Oberndorf看看。

这时候在国内还有一个步枪口径的大讨论,地方中央大员都参与。张之洞这时候办军工很有心得了,主张小一点的口径像日本的6.5mm弹道直,后座小,还省料。也有人坚持口径不得小于7mm不然威力不够。由于口径问题没有定论,这次去订了些1904型先用着,基本上就是7mm的98式,跟拉美国家一样的。
到了1905年6月底步枪口径才尘埃落定,陆军部选定6.8mm做全国的统一标准。当时世界上没有这种口径的步枪弹,中国独家。除了民族自豪感,一个实际的考虑就是不能为敌所用。大清打仗败多胜少,装备弹药经常被洋人缴获用来打击自己。1900年西摩远征军回撤天津的时候弹尽粮绝眼看要玩完,正好路过没有被防守的西沽武库,直接在那里补充了弹药补给顶住了清军的围攻一直坚持到天津援军的到来。

清政府也是不想让类似的悲剧重演,可以理解的。6.8mm弹药是清政府委托毛瑟设计,他们挺省事的就把标准的79口径弹壳缩了个口安个6.8口径的弹头。弹底的尺寸和标准的德国79口径一样所以枪栓和供弹系统是可以通用的也为以后改膛埋下了伏笔。6.8口径的1907型毛瑟交付中国后同年广东兵工厂扩建,安装DWM购买的设备开始国产化这款枪,叫光绪33年式,就是1907型


---------------------------------------------------这里插个话--------------------------------------------------------

这是一支M1907 中国合同毛瑟步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发给德国军队。1914 年战争爆发时,毛瑟公司有 12,000 支这样的步枪未发货并在手。它们立即从中国的 6.8 毫米弹药筒中重新装填成标准的 8×57 德国军用子弹,并配发给普鲁士 4 1 /2 1914 年的预备役部队(一些消息来源说符腾堡)这些部队在 1915 年被征召到前线时被大量用于战斗。很少有人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事实上,人们对该步枪知之甚少,战后有几支被运回斯普林菲尔德军械库进行测试。



----------------------------------------------------我插完话了--------------------------------------------------------
6.8口径的弹药晚些年也能在广东自产了。4年后辛亥革命,这款国产98式改名叫元年式接着生产北洋时代管理比晚清还要混乱,6.8口径弹药的生产跟不上需求而且产地远在广东。北洋政府管辖有限决定还是改回79口径。起码可以外购。79口径的枪改称四年式步枪其他各地的兵工厂。包括上海,四川,广西,河南全都上马98毛瑟。零件通不通用另说,都以这款为基本式样。当然生产主力只有两个广东和河南巩县。汉阳兵工厂也想升级设备改产98式,但是没钱只好作罢。所以在中正式出现之前,毛瑟98式早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了。
我们扯了这么久,眼尖的朋友可能早注意到这支98毛瑟看上去不太正宗

德军的98式长步枪有个标志性的标尺造型很拉风叫Lange Visier。


据说是步枪委员会一个叫狼哥(Lange)的军官设计的,但没有人考证出来狼哥具体是谁所以这个说法挺可疑的。美国这边叫(roller coaster sight)过山车标尺,因为这个曲率挺大的像过山车的轨道。狼哥标尺是德式98步枪最大的软肋。我这支的在一战后被换成了普通卧式标尺,本来是想收一个带狼哥标尺的,动心的时候很不幸赶上一战百年祭。

这种一战标志性的老枪价格已经高不可及了。曲线救国,搞到一把便宜的带狼哥标尺的秘鲁毛瑟一样讲解。

那这个秘鲁毛瑟你看这弹仓其实跟我们前面讲的阿根廷毛瑟是同款枪,连刻字写的都是阿根廷91型。区别只在这个标尺

毛瑟98式原型枪用的是普通的卧式标尺,为什么军方坚持用狼哥标尺呢?据说因为狼哥表尺不用弹簧觉得更结实可靠。

狼哥标尺一战使用中问题很大,它起始距离是400米,堑壕战都是50到250米对射。这么短的距离得故意往下瞄。德军手册近距离射击指示士兵瞄准敌人的腰带扣,但是堑壕战敌人只露头搞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靠士兵心算了,而且这个标尺两翼太过粗大非常妨碍视线。百米射击,人头是跟准星一样大的小点,它的护翼可以盖住好多人头挺不好使的。

一战后魏玛共和国在役的98式长步枪的狼哥标尺都给换掉了像我这把,100米起。

魏玛共和国时期因为凡尔赛合约的限制不能生产新枪留用了大量这种改造过的老款的98式。新点的毛瑟标准型大规模投产是元首上台的1933年Karabiner 98k投产都到1935年了所以二战早期的战役
1939年的波兰战役
1940年入侵低地国家这种全尺寸的长98式还在德国一线部队服役更不用说了仪仗队。



因为魏玛德国的军队大规模缩编从几百万的兵员骤减到10万,多出来的98式就通过各种渠道流向海外原汁原味没改过的也到了中国比如这张照片里陕北苏区的民兵最左边这位。

还有日本人拍的天津火车站的中国士兵,还背着大刀片呢不知是不是29军啊。

我们这集从义和团扯到二战初,就先到这里,下集我们看看这支老枪的其他技术细节。探讨一下极品大栓是怎么炼成的。
感谢阅读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