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暴论2 | 诅咒之下的上海不会成为中国的百老汇

不知大家是否和笔者一样,对于上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是国内音乐剧市场最好的地方,也是自己入行时毅然选择的城市;它有着“魔都”之称,还经常被戏称为“中国唯一的城市”,时常发生“剧不出沪”的现象——暨某某演出/活动只在上海举行,仿佛其他城市没有一点存在感...
近20年来,上海经历了原版引进的黄金岁月,孕育了俨然业界半壁的知名场馆,孵化了众多中文版及其幕后制作方...而在这两年,上海也是不停的搞事情——从打造中国音乐家产业基地,到成立制作人专业委员会,再到立起国际音乐剧节的flag,看起来十分热闹~


然而笔者认为:无论是立志成为“中央厨房”的崇明,还是现在夜夜笙歌的环人民广场戏剧圈,都成为不了中国的百老汇!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海的资源太好了...
有种诅咒叫做:家里有矿
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家里有矿”,往往是抱着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态——这种老天给饭吃的生活多棒啊,不用像我们“打工人”那么辛苦!然而,往远了看,依靠矿产往往不能带来长期的繁荣~这就是著名的“资源诅咒”:

简单粗暴的解释一下:一方面矿产的价格时常上下波动,一方面再富的矿也有会被挖完的一天,因此如果仅仅靠天吃饭不但不稳定,还不能持久...所以中东土豪会有那句: “我的祖父骑骆驼,我的父亲骑骆驼,我开奔驰,我的儿子开路虎,他的儿子开路虎,但他的儿子会骑骆驼”的自警名言;而那些家里没矿的穷小子们,没有坐吃山空的资本,不得不努力奋斗,有些人反而能开辟一条新路~

翟东升老师老师也曾讲过“资源诅咒”的问题,小伙伴们可以看一下
对于音乐剧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在现阶段,我们必须承认本土的剧目跟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不少差距,而上海又是中国的一个窗口,有全世界的宝藏剧目可以挖掘~跟踏踏实实从头创作一部剧相比,把人家现成的演出搬运进来,或者魔改成一个中文版,岂不是容易的多?

所以在过去几年中,占市场主体地位的,都是这种“矿从天上(海外)降”式的产物——在商业社会,这本来无可厚非;可在客观影响上,这使得资源和人才往买办路线上倾斜,使得国内演出依附于国外IP,还挤占了原创剧目的空间...

举个栗子:笔者是在烟台看一部原创音乐剧《啊!鼓岭》时第一次见到了郑云龙~当时就感觉这部剧“针不戳”,此次千里跨城看剧不亏!而之所以笔者要跑那么老远,就是因为该剧的巡演路线完美闪避了上海市区(只在嘉定的保利剧院短暂停留过...当时这部剧不仅演员优秀,舞美制作上还有高9米的柳杉王等硬景,其实是比较适合驻演的——却不得不在各个小城市巡回,每地只演个一两场,门票还都是白菜价orz


想必大家之前也听过好电影被排期所埋没的故事,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演出市场中,这种现象只会更严重!在电影院线,好歹还有个调整机制,可以根据口碑和前一阵的票房表现给黑马一些机会;而在演出界,排期定下后,想增减一两场都很麻烦~而从头到尾参与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受到的影响也更大,并不像电影那样,拍完就结束了...
后来笔者才发现,这些年并不是没有原创的优秀作品——三宝老师等人还是在坚持创作的,只是有的被挤出了魔都核心圈、有的只在这里演了几场,并没激起什么波澜...要知道,“海外有矿”的上海可是一直不缺剧的,挂着百老汇的洋头更多的与国际接轨,那不香吗?
时代变了?诅咒依旧
当然,目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疫情使得海外的原版引进很难进入国门,二是《声入人心》为本土演员与原创剧目圈了一波粉...于是圈中的“买办”纷纷摇身一变成为了“民族实业家”,仿佛要大力发展本土剧目的样子~
可是转型哪里有那么容易?就像你今天发现矿没了,赶紧种地,明天也不可能长出庄稼一样——一方面得尊重客观规律,一方面还要治理土地!正如我们上次所说的:中国音乐剧即将跌入绝望之谷,如果说还有希望的话,也要花一阵时间慢慢爬坡orz

而且现在的问题不是矿没了,而是相当于矿井暂时塌方,迟早能修好——当然,从长期来看,适合引进或本土化的佳作毕竟数量有限,其创作的速度必定赶不上我们全速搬运的...如果我们没有长远的眼光,还是能挣好一阵子采矿钱的~
而现在的需求端,更是很尴尬...上海现在的音乐剧市场,大到可以让一些劣剧赚快钱,却小到难以支撑良心剧目的长期驻演!于是市场上的主流是在上海演出个一两周——很多没有然后,自己也知道出沪就是一条死路;有的其他城市只敢安排1-2场><于是上海只是“相对丰富”的市场资源反而导致了一片鱼龙混杂,甚至会出现好剧赔钱,烂剧赚钱的现象!
如何守卫“上海堡垒"?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打破诅咒呢?笔者认为,首先大家要产生忧患意识,必须意识到当搬运工的种种风险,渐渐把产业链有意识的转移到国内...
其次,纯靠自由市场恐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做音乐剧不能用爱发电,但也不能唯利是图!笔者希望能有办法使得业界更加规范化,但归根结底恐怕还是要靠大家的自觉...比方说,剧院不能给钱就随便演,必须要注重品控,甚至帮一些不体面的剧体面;同时,多给一些沙漠中的花朵绽放的机会~

最后,我们也必须反思一下百老汇模式——那种十几个剧院聚集在一起,每个都能驻演剧目的形式真的适合我们的国情吗?我们要做的,与其说是提取中国元素加入音乐剧中,不妨说提取音乐剧的元素,使之融入中国文化...或许,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颠覆式的创新,不一定非得让上海成为音乐剧的原创中心,甚至不一定非得要做百老汇意义上的音乐剧!
港真,音乐剧并非只有英美模式的一条路,近些年法剧、德剧、日剧、韩剧也各领风骚,一开始笔者其实是有点排斥那些所谓的非主流的,尤其受不了一些利益相关方的吹捧和踩一捧一...但深入了解才发现,百老汇虽好,却也并不是唯一~
所以,与其说中国音乐剧要与百老汇接轨,倒不如说要探索自己的道路——或许总有一天我们能博采众家所长,使得音乐剧像乒乓球一样,成为舶来却在本土开花的奇葩!
PS:更多的暴论,让我们下周继续...

TheatreBomb-剧燃:
特立独行的另类剧场,逗逼中的轰炸机
长按扫码↓载歌载舞步入歪门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