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怪武侠片:武侠神怪片:个人“崇拜”与想象力的双重消费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一次商业浪潮,古装片,武侠片和神怪武侠片三大电影类型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电影市场。追溯这场“刀光剑影”则与社会现实的发展脱不开关系。一九二七年,“四一八”反革命政变导致国共两党分裂,一九二八年,北洋政府垮台,国民党建立了南京政府。政治上的大变动,加剧了经济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安。从《孤儿救祖记》开始建立的中国电影发展的良好局面被破坏,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一个变革期。一开始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影产业,在这种难以稳定的局势下促使电影人去追求短期的利益,开始去制作一些周期短,娱乐性强,回报率高的影片。随着商业竞争的加剧,绝大部分电影人也曾经放弃过自己的艺术追求转而加入愈演愈烈的商业浪潮。
一,神怪武侠片与古装片,武侠片的传统承继
武侠神怪片继承了古装片的故事来源,这些来自中国民间的神话传说,神怪小说,志怪传奇,给神怪武侠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大量的接受主体,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后羿射日》等。天一公司出品的《梁祝痛史》和《义妖白蛇传》一开“古装片”之先河,上海影戏公司出品的《杨贵妃》取材自《天宝遗事》和《长恨歌》,影片大体遵循史实,布景,服装道具力图讲究,画面华丽优美,中国第一部神怪武侠片就改编自平江不肖声的《江湖奇侠传》。
由于这些故事取材大多来源于民间且广为流传,本身就是一种大众艺术,甚至很多传奇故事都是通过茶楼间歇的说书人流传下来,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况且当时观众也厌倦了电影中“欧化”现代片,急需一种别样的电影类型来一改影坛中的“情情爱爱”。1928年由明星公司出品的《火烧红莲寺》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神怪武侠片的开山之作,号称“红莲寺一把火,放出了无数的刀光剑影”,同时采用“欲听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中国章回小说结构,商业的爆火使得《火烧红莲寺》一拍就是18集,带动了武侠片走向了武侠神怪片的创作高峰。
另一点神怪武侠片也继承了武侠片的动作与特效,就电影特效来说,早期电影《庄子试妻》中就已有初步尝试。不同于武侠片中对于传统武术的刀枪棍棒轮番上场,随着技术的发展,神怪武侠片在情节,画面特效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神怪武侠片特别重视特技的运用,使用了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叠印等多种制作方法。《火烧红莲寺》中为了突出影片的神秘色彩,摄影师运用“接顶”法将演员与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在银幕上生灵活现的表现出了“斗法”场面,通过这些陌生化的人物、场景打破了想象力的界限,给观众带来了审美的距离感和刺激感,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
二、武侠神怪片:个人“崇拜”与想象力的双重消费
武侠片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电影类型,它的出现与中国的武侠小说离不开关系,此时的中国正值历经磨难之期,需要一种“武”气来激励中国人的血性,那种在武侠世界中见义勇为的大侠,“除奸惩恶,劫富济贫,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这种行走江湖,万夫莫敌的侠客形象完成了国难时期人们对于“英雄”现实想象。有句古话说的好,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电影中看到的理想英雄,观众当然希望能够在水深火热的现实中重现这种英雄人生,将电影中意象化的感受具象化,在神怪武侠片人们可以完成自身在社会中压力的排解,将神怪之力赋予自身,可以拳打“妖人”脚踢“恶人”,完成了自我人格尊严的在理想世界的重新树立。
神怪武侠片所具有浪漫色彩在某一点来说也让人们完成了一次特殊年代的想象力消费。人类的想象力对未知的事件有着天然的猎奇心理,神怪武侠片将神怪武侠世界那个精致的“八音盒”打开了,将以往只能以文字来呈现的神怪故事以视觉的形式出现在眼前,这种刺激感和娱乐感对于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普罗大众更像是一个天然的世外桃源。《火烧红莲寺》于1928年5月13日在上海首映之后,接着在南京,天津,北平,广州等城市接连上映,场场爆满,人们在影院拍掌,叫好.....释放来自社会现实的压力和不满,大众艺术完成了它的审美娱乐和享受功能,提供给人们单纯的放松、愉悦之感,人们在影院就好像似做了一场梦。
虽然在笔者看来神怪武侠片的出现绝非偶然,符合一定的历史规律,对于丰富民族电影的创作类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不得不承认正如电影史学家所说的二十年代中后期的商业电影现象,是以“愈演愈烈”的市场游戏规则为代价而引发的乱潮,各个电影公司在后期完全奉行“本轻片劣”的制片风格,给中国电影带来了粗制滥造之气,使得大众已有的电影文化水平大大降低,不仅如此,这种制片厂式生产出来的大量同质化影片,也让南洋片商看到了可趁之机,将收购价格一压再压,造成国产电影收益来源锐减,而这又使得电影公司继续压缩电影成本,完全沦为利益的奴隶,这场乱潮引起的后果就是导致大量制片机构的倒闭,哪怕是长城,民新,大众华百合,上海影戏这样中型规模的制片公司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停业甚至合并入其他公司,不得不说这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商业浪潮就将民族电影置于危墙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