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认知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第一印象非常深刻,常常与刻板印象一起塑造出对他人的整体认识。第一印象通过将注意力导向某类新信息,影响对后来获得的新事实的解释。
在一段关系中,人们可能会出现积极错觉,即突出对方的美好之处而缩小对方的缺陷,尽可能用积极的眼光描述伴侣。在积极错觉中,人们能够意识到伴侣的缺点,只是觉得这些缺点没有别人认为的那么重要。如果积极错觉中所看到的美好是确实存在的,那么关系会被更强地维持;如果看到的美好是虚构出的令自己期待的品质,则幻想终会破灭,但若是能够随着对伴侣的了解加深而不断调整自己对伴侣的期望,关系也会得以维持。

归因方式与亲密关系关
归因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提出的解释,可以分为外归因(强调外部的影响因素)和内归因(强调个体内部的影响因素),稳定(长久)和易变(短暂)的。自利偏差会让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推脱到外部因素上,在关系中,人们都能够估计到别人会产生自利偏差,而看不到自己也会有偏差。例如,关系中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状态非常了解,他知道自己有多爱对方,但他可能因为害羞没有表现出来(不善于表达爱意),对方只能够根据他的言行举止来感知到他的爱意,于是,他觉得他很爱对方,但对方却没感受到他的爱,信息的失衡使得关系变糟,他觉得这不是他的原因,因为他确实深爱着对方,而对方也不觉得自己有错,因为对方觉得他根本不爱他。
幸福的关系中,双方的归因是这样的:将彼此的积极行为解释为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将彼此的消极行为(如过失)解释为外部的、易变的、特殊的。不幸的关系中,彼此的归因都会让关系变得糟糕,会认为伴侣的负面行为是故意的(来源于内部的)、会经常出现的(稳定的、普遍的),认为证明的行为都是无心的(外部的)、偶然的(易变的、特殊的)。所以,当善意被当做是偶然,伤害被视为蓄意的,良好的亲密关系就难以维系。

过去发生的事件(记忆)与亲密关系
我们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往往会混杂着已经发生了的和最近熟悉的信息,在每一次提取时都会出现篡改和更新,所以被称为“重构性记忆”。有研究发现,如果当前幸福,则人会倾向于忘记过去的不愉快;如果亲密关系变糟,人们会低估过去曾有的幸福体验。同样,“过去”是通过人们描述过去、追溯过去的方式来对亲密关系产生影响的:关系中的个体对亲密关系历史的叙述方式会影响后来现实生活中双方交往中的一系列解释,如经常重温“缺乏关爱”的记忆会让自己将来的关系遭遇更大的挫折。

对亲密关系所持有的信念与亲密关系
浪漫主义信念的人认为爱情是选择伴侣最重要的依据,认为伴侣的爱情是完美的,每个人只有一个完美的“真”爱,真爱能够克服一切障碍,一见钟情也是存在的。虽然浪漫主义信念的伴侣刚开始会体验到更多的爱意,但随着时间的转移这种满意感也会渐渐下降。
还有一些对亲密关系有害的信念:
1 争吵是不应该的,彼此相爱的人不应该发生任何的争执;
2 真正爱彼此的人对彼此的需求心照不宣,所以不必告诉对方对方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3 伴侣是不会改变的,如果爱人伤害过你,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你,关系变糟也无法再改善。
4 每一次sex都是完美的,伴侣应该经常渴望并为之做好准备。
5 男人和女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很难真正理解彼此。
6 关系的好坏一开始就已经定型了,不需要维持、修复,一开始就决定了要么快乐到老,要么争吵一生。
拥有这些信念的人,在亲密关系遇到问题时,相信伴侣是不会改变的,真爱天注定,就不会设法去解决问题修复关系,而是去逃避,认为婚姻注定悲惨(带有宿命信念的人只要想到伴侣的缺陷就会充满敌意)。但相反的是,拥有成长信念的人,认为幸福的关系是需要努力和付出的,双方一起努力战胜困难,良性的关系就能够建立起来。

对伴侣的预期与亲密关系
自我实现预言指出,一个人如果对伴侣形成了错误的预期,就会对对方的行为产生诱导,从而使得自己一开始的错误预期得到实现(其实预期中的这些行为没有自己的推动就不会发生)。对他人的预期能够影响我们对他人表现的行为,持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预期自己将会被陌生人喜欢,他们在打招呼时会表现得更有魅力,进而更容易被陌生人喜欢;相反,经常担忧被他人拒绝的人(预期自己会被拒绝),他的行为方式(如过度紧张、戒备)往往更可能招来别人的拒绝。
而这些预期往往来源于我们的过去,过去与重要他人的互动经验会指引当前自己与亲密他人交往行为,如碰到的朋友类似于过去的伴侣,我们对待他的方式常常会反映过去习得的经验。

对自己的觉知与亲密关系
在社会交往中,自我概念会产生两种动机,一种是从他人处获得自我价值提升让自己觉得自己是有吸引力的、值得被爱的、有能力的人,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动机;另一种是从他人处获得与自我认识相一致的评价以证实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准确的(世界是可预测的),是一种自我证实的动机。
在拥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个体中,两种动机是冲突的: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评价以提升自我价值感(情感上感到很愉快);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别人否定自己以让自己觉得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对的,所以别人的肯定评价其实是否定了他们的自我认识的(认知上是负面体验)。自我提升动机是自动化的、相对无意识的,是一种情绪反应,所以一开始拥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人会寻求别人的肯定;而自我验证却是一种有意识的、较深层的认知,因而在情感上感到开心后,消极自我概念的个体却觉得别人给自己的肯定评价是不诚恳的、值得怀疑的。消极自我概念的人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讨人喜欢,怀疑自己的同时也会怀疑自己的亲密伴侣。
在约会中的恋人,自我提升动机很重要,即便是消极自我概念的人也会寻找喜欢和接纳自己的伴侣。而在相互依赖更多、彼此投入更多的人际关系中(如婚姻),自我证实动机居于主导(也叫婚姻转变),有负面自我认知的人如果发现爱人不断表扬自己他们反而会避开配偶(不过具有负面自我认识的个体在伴侣贬低自己时,也能够亲密相处)。
注意,过于正面自我认知的自恋者更容易遭遇“致命吸引”。

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有四种策略:一是求得他人的接纳和喜欢,采用逢迎讨好策略,帮别人、夸别人、谈及共识等,尽量让自己充满魅力讨人喜欢(这一策略只要不是虚伪不实的,通常能够得到好的回应);二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使用自我推销策略,向他人描述自己的成就,或公开展示自己的技能,通常是职场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三是为了让别人顺从而将自己无情、危险和凶恶的一面表现出来,是一种恐吓的策略;四是恳求策略,让自己看上去无能或弱小,以逃避责任或求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不同自我监控能力的人有不同的交际圈子,由于高自我监控能力的人能够迅速切换形象以面对不同的人,他们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朋友,同时,他们在每个朋友的身上花的时间比较少,人际关系维持的时间也更短、投入时间也更低;而低自我监控的人找朋友会更为困难一些,但找到基本都是相似度很高的朋友,朋友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
在亲密关系中,人们会努力将亲密关系以某种形象呈现给别人,如情侣吵架过后,很可能在朋友面前假装彼此非常快乐营造出无比恩爱的形象。
来源:《亲密关系》(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