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诗教,进阶说明之一
礼乐诗教,进阶说明之一
在实际经验当中,苏轼、王维、李白等等,要把他们的作品歌曲化,比较容易。因为论语中有指导,遇到一些哀伤的事情,不太使用歌曲来表达。例如,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可能有参加丧礼的话,当天就不唱歌。或是邻里有人在办白事,那也不唱歌。所以相对而言,杜甫的作品,因为诗史,描写很多民间苦难。在苦难当头,用歌曲来表达,正向的教育用意较少。杜甫先生,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把那个味道,包含进去了,所以在实际推演上,会有不好做的状况。
因为这种东西,其实就是情绪的感应,跟文字的情境,这要把它锁定清楚,在这个层次里,不会有百种人看有百种解读,那是错误的。因为原创者,一定有一个原始用意。要能够准确接近。这整个过程,就好比是一个人,去体会一种无形的内容,就是一种仁人之心的能量输出。能够体会他人的立场,自然就容易知道对方的想法。有德无德,有理无理,那就明显起来了。
有了德性的确立,才有技艺的学习。礼乐诗教的大众版有五十二首,那之后的第二阶段,是书写文章,第三阶段是行歌创作。完整的涵养和俱体的推行社会事功,前后一致,都必须包含德性。
现代状况中,对于歌舞,人们通常都把它视为一种表演,而不是高等教育。这是错误的!这也需要正确的宗旨与执行。虽然,女性在舞蹈的表现上,比较能引起观众兴趣。事实上,古代的国子监里,基本,都是男性的。慎重的祭典也都是男性,这都有她特定的用意。
国子,或者是说贵族、圣贤等等,是能量充沛才会在位,因为生命的真实,所以会有一种磅礴的气场。那这气场,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行住坐卧的,纯熟优雅与切中人心,才会产生光辉跟威力。
人能够亲切、日新,包容万物,精神健康又充足,所以会产生一种现象,叫做上下和亲,远近悦服。大家觉得这样的人值得信任,管理领导,心服口服,就没有问题!各司其职,正常健康。那样就是德性的流行。而不是用暴力欺压,用包装欺骗!就象是这半年的新闻,李云迪、王力宏等等。不是刻意包装就有用的!也像是十年前的打贪,不是掩盖就逃得了的,因为整体社会就是这种标准,德行领先技能,正直领先邪贪,才是社会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