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孙悟空与文化霸权主义

2018-12-31 20:24 作者:塘厦站站长  | 我要投稿

       我们现在总是说,美国人——从前是“美帝国主义”——对我们有文化输出,有文化霸权云云;然而我看不尽然。所谓文化霸权,重点在一个“霸”字;所谓“霸”,就是一切解释以某某人、某某组织或者某某国家为准,保留最终权利。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果美国对中国实现了文化霸权,那它就不应该允许中国文化的存在,但现在的事实是中国文化活得好好的。

       有人又会说:中国文化走不出国外。这的确是事实,但并不说明中国文化被霸权了。但凡一个文化要走出国外,首先就得让国外的人懂你这个文化,要不然只能是对牛弹琴。换言之,就是让这个文化通俗化、全球化。美国的文化为什么可以广泛传播,就是因为它的作品里糅合了很多不同的元素,全球每一个地方的人们都可以找到一种感觉——当然是认同感还是抗拒感,这个没有定论。但是面对中国文化时,很多外国友人的直观反应是比较悲剧的:完全无感。中国文化总是喜欢拘在东方的这个圈子里,虽然能演绎出很多故事,但常给人一种隔阂的感觉——从马可波罗到现代西方人,对于这种感觉都差不多。

       又有人会摇头了:你看孙悟空,他不是走出去了嘛。孙悟空的确走出去了:《西游记》里面有很多西域风情描写,但请注意,基本都是幻想;如果是真实的话,唐僧同志怎么会到哪里吃的饭菜都是一样的?孙悟空真正的走出去,是因为对《西游记》的现代改编使它的背景更加全球化了。对西方人来说,古代的天竺同样也是充满隔阂的神秘国度——甚至可能要比“东土大唐”更加隔一些。

       但是某老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这里绝对不是证明我赞同这位老先生的话,只是恰好借来一用罢了。文化的通俗化和全球化并不能脱离它原本的根基,像孙悟空筋斗云一样的改编,并不是我们的目标。除去这一点,怎么改,应当是自由的:能够传递出去,就是好的。但是这位老先生又说了:你这么做,是要对全国人民谢罪的!这话是对着某个片子说的,根据这话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假设:全国人民都看过这部片子,并且都认为它不好;作者谢罪了,全国人民都接受。我虽然只看了一半,也觉得有些无聊,但总体感觉还是好的,这样一来只能得出以下的结果:要么就是我也应当谢罪,要么就是我被这位老先生剥夺了中国人身份,或是被打成反动分子,不再是人民的一员了。

       在确认了一下我的国籍和政治面貌之后,我们再来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这位老先生还有一句名言: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人只能有一个孙悟空。这话就有点不对头了;孙悟空不是活人(就算是活人,也得有重名的),而是一个文学形象,文学形象自然可以有很多的理解。这位老先生曾经也是孙悟空的扮演者,大概在他心目中他就是孙悟空了吧;然而孙悟空还能七十二变呢。

嗯,孙悟空

       由此看来,所谓文化霸权主义,还不一定发生在文化和文化之间;对于文化现象的不同解释被抹杀,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霸权。在我看来,这后一种霸权比前一种危害还要大:文化被驱逐了,毕竟根基还在,还能想着复兴,欧洲的文艺复兴,不也是古希腊文化传承到中世纪之后,摆脱教会的文化霸权才兴起的;而若是对于一种文化只能有一种解释,这只能把文化搞得索然无味、刻板老土。

       中国文化想要走出去,首先就得完成一个通俗化全球化的过程。通俗化全球化之后的产物,我们国人可以不一定去看,因为咱们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深,不太需要类似的“启蒙读物”——虽然启蒙读物里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就很受国内欢迎——这些通俗性的东西能够让外国人了解到中国,让一小部分人愿意深入到通俗背后,探头进去,这就够了。能探头进去,就得有个洞,有内部空间;但内部的文化霸权恰恰是在封闭这些空间,堵上这些洞。没了洞,多样的生存空间就少了,国内的文化都难以生存,何况传播?

    从这种意义上说,我真心希望国内能少一些某老先生这样的堵洞的人;海绵能吸进水来,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有足够多的洞和空间,没了洞,就只能是一块塑料,看起来很硬,但要想浸透还得费上一番功夫——而大多数的人是绝不会想去费这功夫的。

 

2018.12.25


孙悟空与文化霸权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