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振宇平衡应用版1】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022-01-07 20:01 作者:振宇平衡Uniballance  |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问题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现代社会的特点

      在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戏曲会遭受到人们的冷落。因为中国传统戏曲需要细腻的表现情节、情绪的特点,自然在演绎上会表现得一板一眼,对于现代人来说会感觉到公式化、拖沓、枯燥、乏味。

      但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具备这一特点,都具备这样会使人感觉到公式化、拖沓、枯燥、乏味的特点。

      而中国传统戏曲唱戏开始时会降速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传统戏曲所遭受到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冷落会更加显著。

文化水平

      如果在正常的教育情况下,人们的能力是全面发展的,但由于家长都想要孩子成人成风,学校教师也为了业绩而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横行。

      正课教师占用体育、美术、音乐课程时间,导致了人们体力、鉴赏能力的降低。

      这更导致了没有体力的人们没有体力更偏向于在家中娱乐和亲朋好友聚集娱乐,必须要有条件才去,而不是专门去剧场看戏。

      没有鉴赏能力导致了人们没有心情去专门为了戏曲而关注和提高鉴赏能力,而是即刻行乐,选择快速达到娱乐目的的短视频、搞笑段子去了。

注定

      所以,中国传统戏曲与大环境相违背的特点注定了中国传统戏曲要走向衰败的境地。

态度

      那么,就不需要急功近利、争强好胜,硬要推广中国传统戏曲,因为无论怎么改变也难以改变中国传统戏曲衰落的趋势,因为中国传统戏曲本身就不适合现在这个时代。

      静下心来,守株待兔,为了现有观众而精进,等待适合的关注者自己感兴趣的时候不要筑起壁垒把人推走,而是以最好的形态接纳关注者才是中国传统戏曲所需要做到的。

      沉下心来,进行反思和总结,做到戏曲能够做到的观赏极致,才是应该去做的。

女旦问题

      旦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近代戏曲旦角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正旦旦行的一支。原为北杂剧行当名,泛指旦行中主角。在近代戏曲中的正旦已成概括一定类型的独立行当。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重唱功,多用韵白。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旦行的一支。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剧色彩,重做功和念白。

      武旦旦行的一支。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刀马旦多扎靠,骑马,持长兵器,表演重身段、工架、念白。

      老旦旦行的一支。扮演老年妇女。唱念用本嗓,唱腔虽与老生相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多重唱功,兼重做功。有些剧种称老旦为夫旦或婆旦。

      彩旦旦行的一支,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有的剧种称“摇旦”。

      女旦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专门为女性角色设置的角色类型,与生相对,但包含了与丑角,相当于把女性角色归类为单独的一类,区别于其他男性角色(生、净、丑),也使旦角的角色比男性角色(生、净、丑)更具有同质化倾向。

过去男、现在女

      人们都说过去的女旦都是男性饰演的,因为大多数东方传统戏剧都是全男性出演的,如能狂言、歌舞伎等。

      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是男扮女。

      而常见为女扮男的越剧是明国政府时期出现的,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因此,女性在戏曲传承中是不如男性的。

      而,现在,改为女性饰演的女旦会出现问题。

      但在古代书籍《红楼梦》里,贾府梨香院女伶都是女性。

      那么,古代戏班男女是混合戏班还是纯男戏班、纯女戏班问题又显现了出来。

反串历史

      中国戏曲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祭祀仪式,其中己经孕育了戏曲表演的雏形。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原本以娱神为目的的祭祀歌舞蜕变成娱人而作的歌舞,原本身份尊贵的现巫也无可奈何地沦为卑贱的倡优之徒。与此同时,由于女性地位大不如以前,封建礼教对女性禁锢地特别厉害,因此除元代等个别时代,女性抛头露面出现在公共表演场所常常是不合伦常礼法的存在,于是女性渐渐绝迹于表演舞台,原本由女性扮演的角色往往用男性来替代,因此男性艺人方兴未艾。 

      南北朝时期随着异族逐鹿中原,儒家文化部分地丧失了它的统摄力,对女性的禁锢,没有那么严格,也出现了女性扮演者,因而出现男性角色的时候,女伎也不得不扮演男性角色。由唐至宋元,女性演员甚至一度取得了合法地位,她们的演出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她们作传的《青楼集》。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礼教越发禁锢,男女不再合演,“反串”演出于是蔚然成风,尤其是男旦更是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明代中期正德、嘉靖以后,昆腔独霸剧坛,魏良辅创立的水磨调轻柔婉转,闲雅整肃,合中气十足的男性演唱。万历时期的曲论家潘之恒在其曲论著作《莺啸小品》中有诸多关于装饰华丽、音容具佳的男旦、男班的记录。也有专蓄女乐者,如伺御张岱家班有女优十三名,包揽生、旦、净、杂各种角色。《红楼梦》中梨香院里蓄养的十二名戏子也都是女子,其中藕官最擅长扮生角。

      清朝顺治年间,统治者通过对教坊反复裁革,最终确定了不用女乐的定制,于是年轻貌美的女伶被清婉媚的男子替代,男旦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男班、女班

      所以, “反串”,即男女错位的角色分工: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常见现象,并在宋元以降形成高峰。

      唐代、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段将戏班分为男班、女班不会混合在一起的时期,又在清朝顺治年间对教坊反复裁革,不用女乐,形成了完全只有男性的戏班。

      因此,女性戏班在戏曲传承中是断过档的。

      封建礼教越发禁锢的明清时期开始,古代戏班教授技巧的时候是分为男班、女班的,也就会因此形成男、女各自不同的一套的教授方式。

      到现在,才出现了男女混合的情况。

      不管怎样,女性演者因为儒教文化对于女性的禁锢,时不时的就会出现断档,除了南北朝时期、元朝时期。

      而现在男女混合,就相当于在男班中,只将女旦挑出来改为女性饰演,而教授技巧仍仅保持男班教授方式,而不对女性饰演的女旦单独改为女班教授方式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女旦用与男性女旦问题同样的技巧就会出现音高过度的问题。

      因为男性成年后会因为变声而降低,在运用高声部区域的时候是具有限制的,会自然地形成适合的女声;而女性不具有这样的限制,在训练的时候会放纵声线优势,造成高声部区域使用过度而变得刺耳,打破女旦声线的定式美感。

内卷

      人多就会有竞争,戏曲圈内部的竞争很大,如果要突破就需要发掘自己的长处。

      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唱戏的前辈就会像八股文一样,划重点,缩小训练范围,将训练内容集中于可以简单重复的、看起来一目了然的部分,也就是戏曲外在的表演技巧。

      专攻戏曲外在的表演技巧会使人们忽略整体提高。

      会使人们忽略戏曲表演的内在部分,也就是演技。

演技

      在专攻戏曲外在的表演技巧而忽略戏曲表演的内在感情的情况下所表演出来的戏曲会使观众感到,虽然表演很精彩,但是表演者没有感情。

      这就是过度磨练技术,而忽略演技的结果。

      就像电视剧、电影一样,戏曲也是需要演技的。

      而且,不仅需要演技,中国传统戏曲演技的特点使戏曲所需要的演技比电视剧、电影所需要的演技更加细腻。

      因为,戏曲程式性的特点要求戏曲表演需要将一个感情变化的过程分为多段停顿,每一部分都需要做到位。

      所以,戏曲所需要的演技是更需要注重细节的,更需要对于感情的把握。甚至,中国电视剧、电影的演技精髓也来源于戏曲对于感情的精准把握。

      如果想要让戏曲适应时代,可以调整戏曲演技的平衡,达到快、准、到位的程度就可以提高戏曲的流畅度,引起人们的兴趣。

      比如2倍速戏曲挑战,可以成为很好的戏曲文化营销。

演绎形式

      中国传统戏曲的唱戏演绎是需要音乐衬托的,表演者的动作也是契合的,所以唱戏、音乐、动作互相衬托,给予唱戏完整的形成形式而不过度突出的空间,形成了和谐的表现形式,所以中国传统戏曲唱戏、音乐、动作的形式需要整体的呈现才能形成和谐的表现。

分派

      中国传统戏曲的演绎形式已经发展到一端极致的地步了,如果进行改变就有可能触碰具有保守思想之人的神经。

      那么,为了应对这样的矛盾,就需要分为两派。

      使戏曲在不撼动主轴的前提下,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传统派

      传统派是回归传统的流派。

      传统派需要回到古代的传统形式,全男班获全女班进行培育和表演,形成中国传统戏曲的传统派,并成为主轴。

革新派

      革新派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下进行改变的戏曲流派。

      在进行改变之前需要正确的认识中国文化,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没有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形成了文化的断代,过度符号化而缺少实际意义了。

      对于现在的中国传统戏曲进行反推,认识到中国传统戏曲问题所在,进行改变,需要实事求是的适应环境,才能使中国戏曲改变成更适合现代的样式。

唱演分工

      唱演分工是在现在的戏曲环境下,能够降低难度。使唱者专注戏曲演唱技巧的训练;使演者专注戏曲外在表演技巧与内在感情的兼顾。

女净(女花脸)

      女旦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专门为女性角色设置的角色类型,与生相对,但包含了与丑。但唯独缺净(花脸),可以增加女净(女花脸),让女角色也可以画脸谱,表演更形象化的角色。

      补足女净(女花脸)可以体现新时代的男女平等,也能拓宽戏曲的框架,表演更样的题材。

服化道与题材拓展

      现代不具备与欧美西服相当的、具有标志性服饰。

      现代人的服饰过于多样,难以形成标志化的服化道,也不能做到与脸谱相配。

      但中国有红军军装可以表演抗战题材戏曲,中国标志性服饰还是有的。

      所以,可以像红军军装一样,服化道与题材拓展。

      中山装、旗袍可以表演民国时期题材戏曲;

      军装、警服等可以表演现代职业题材戏曲;

      那么,对于现代题材戏曲可以以现代服装的样式,通过图案戏曲化,将现代服装溶于戏曲,就可以表演现代题材戏曲,使戏曲可以表现的题材得到拓展。

背景提升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

      皮影戏与中国传统戏曲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的背景是与戏曲相和谐的,可以用来丰富舞台效果。

      在中国传统戏曲背景的设计中,模仿皮影戏背景的元素进行设计,可以形成和谐的舞台效果。

艺术综合

      和皮影戏一样,可以将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的技巧、特点融入戏曲中去,丰富戏曲的魅力。

      中国传统戏曲综合性的特点具有容纳其他中国传统艺术的能力,所以进行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是可行的。

取舍

      中国传统戏曲一直在向程式化的方向发展到了极致,是时候摆回去了。

      进行适当的取舍,才能维持中国传统戏曲持续发展的动力。

【振宇平衡应用版1】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