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硫酸厂唐墓鎏金铜带具及其相关问题

2021-11-18 07:59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硫酸厂唐墓鎏金铜带具及其相关问题

《文博》 2001年05期 张海云

2000年8月30日,在西安西郊硫酸厂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副完整的褒金铜带,有方果(长方形)4、圆銙6、带环4(即扣眼,其中一枚出土时与带扣穿在一起),带扣1、粧尾1、墜饰1件,共由17件组成。方銙内圖有残断的麻质带鞋,其麻线纵横交错,清晰可见。出,土时带具锈枯严重,后经保护处理,;现出其本来面目,金光灿灿,甚为美观。

方銙4块,有3块尺寸相同,长6.5、宽3.2厘米。纹饰相同,表面均饰一对相向蹲踞的狮子,双狮中间有一花冠宝珠,狮予一前爪着地,另~爪护着宝珠,颈上有卷識.狮尾上竖,周边饰八朵卷云纹。背面衬以婆金铜板,方銙边框四周有六枚小铜钉将上、下两部分合钉在麻质帯程上,另1块为带活页的方銙,长9.2厘米,是用来连接带饰的,其方銙前有一活页,连接着前面一块素面小铜板,其中亦有麻质带觀,带饰(即顶端有忍冬花的饰物)就吊在铜板下面,墜挂于腰带之下。

圆銙,6枚相同,直径2.7厘米,纹饰均为宝相花,背后衬有變金铜板。背面有三枚小铜钉,呈正三角形将上,下两片合钉于带鞋之-to

带环(即扣眼),4枚,椭圆形,孔眼偏向大径一侧,孔径0.85厘米,素面无纹;。背面衬有癡金椭圆片,三枚小铜有呈等腰三角形将上、下两片与带軽钉合一起。

带扣,1件,后连接一块方转,此銙大小、纹饰与上述四块方銙相同,扣眼扁圆状,宽度略大于方銙,扣孔宽3、长1.2厘米,扣针、扣环通过转轴与扣身相接。与带興连接方法和其它方错相同。

铊尾,1件,略呈长方形,前面稍带弧度,长3厘米,宽2.5厘米,四角有四枚小铜钉将其上、下片与带鞋合钉在一起。

带饰,1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中间以活页轴相连,共长12.8厘米,两端均有折枝忍冬,土端表框内饰一昂首行走的雄狮,左右'各有一a状云纹;下端表框内饰一金翅鸟,头上有一周光圈,足踩莲台,四周有云纹。

宝相花是唐代常见的装饰纹样。

忍冬纹,《本草纲目》云:忍冬“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忍冬图案多用作佛教装饰,可能取其“益寿”的涵意。

金翅鸟,梵名迦楼逻,旧译曰金翅鸟.,新'.译日妙翅鸟,《探玄记》卷二说,此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以龙(蛇)为食,可除毒蛇害,有益众生。这个金翅鸟,在中国被说成是如来佛头顶上的护法神——大鹏金翅鸟。

狮子,相传为百兽之王,是权力与威严的象征。佛教经典,对狮子非常推崇,故古代常用石狮,石刻狮纹,以镇门、镇墓和护佛,用作辟邪.

总之,忍冬花、狮子、金翅鸟以及花冠宝珠,都与佛教密切相关。

一副完整的腰带,必须具有带鞋、帯扣、带环、鸵尾及带銙等。

以前出土的唐代带具不少,但完整者不多。如长安南里王村唐窦故墓出土的一副金筐宝钿玉带具,①有1扣、4方銙、8圆銙、1个扣环,1件忍冬花墜饰,共由15件组成,但未见鸵尾。尽管它质料上乘,纹饰华贵,颇具异域风格,但却不能算是一副完整的带具;在同一地区的唐韦洵墓出土的一副宝相花靈金铜带具繹有方銙7件,铠尾1件,但却没有带扣、带环等,也够不上一副完整的带具;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关庙小学发现的五副玉带具働,都残缺不全,无法得知腰带的全貌;还有固原南郊唐墓中气史道德墓出土金带扣1件,金带错2件;史诃耽墓出土靈金铜带扣1件,金铊尾1件,史铁棒墓出土靈金铜带銙1件,金锭尾1件,都是残缺不全,没有完整者。

目前陕西出土最完整的带具要算北周武帝孝陵出土的十三环带北周上柱国大将军若干云墓©出土的九环白玉躁踐带;唐代则要算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白玉躁踱带产以及西安西郊硫酸厂唐墓出土的鎏金铜带具。

南北朝后期至隋代,最高级的腰带装有十三环。1993年8月,在北周武帝孝陵出土了一副完整的十三环铜质腰带带具,共由31件组成,有1个鸵尾,1个带扣,1个条状带銙,1个活页带銙,1个忍冬花墜饰,13个环,13个兽纹圆带愕,带銙中夹有麻质带鞋。此带虽为铜质,但其环、銙数均属最高规格,可能是因为做明器,并不实用,所以用铜质,但却保留了皇家十三环的规格。

1988年在咸阳国际机场北周上柱国大将军若干云墓出土了一副完整的九环白玉躁踐带,有玉带扣1件,玉梧环9枚,玉方转附环8件,柿蒂纹方銙1枚,範尾1件,躁踐刀2把,象牙做的刀柄、刀鞘,刀鞘呈细筒形,两端饰有金帽,帽上各有一小圆孔,穿带于躁踐带上。这是迄今为止出土最完整的一副实用蹀躞带。这副带具的出土,使我们对北周躁踐带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躁踐带原是北方草原民族使用的,便于骑射的腰带,自魏晋时传入中原。躁踐是带鞋上垂下来的系物之带。制做时须先在带鞋上装銙、銙上附环,蹀躞系在环上。宋沈括《梦溪笔谈》:“窄柚……短衣,长物靴有躁踐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勒靴皆便于涉草。带衣所垂膘踱,盖欲佩带弓剑、幟蜕、算囊、刀砺之类。”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九环白玉蹀躞带上就附有两把象牙柄的小铁刀,与记载相吻合。

到唐代,躁踐带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啰厥、针简、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1970年10月,在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了十副玉带错具,最完整的一副现陈列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它有8个圆环(即带扣),9个方错附环(我们姑且称为躁踐环),3个尖拱形銙,2块不附环的方銙,1个带扣,1个鸵尾,有人称其为九环蹀躞带。只有8个圆环,不知为何称为九环带呢?所谓的九环、十三环带,从上述周武帝陵和若干云墓所出的带具来看,似应按带环薮计算而不应以方銙上所附之环的数目为计,方銙上所附之环应为躁踐环,是跳跳带特有的,但若是普通的带具,其銙上没有附环,那又当如何计算呢?

从两副完整的唐代带.具来看,何家村的膘礙带有八个环,硫酸厂唐墓带具只有四个环,均未超过九环,何家村出土带具的位置据推测在唐代邠王府,邠王为唐皇室亲王,用八环带。硫酸厂唐墓墓主身份较低,用四环带,这大概与当时各自的身份地位相符。可见当时在带环的使用上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别。

以前人们大都认为南北朝到唐代的腰带带鞋用皮革制做,西安西郊硫酸厂唐墓出土的鎏金铜带具中,却明显用的是麻料带鞋(图八);北周武帝墓出土的十三环腰带,带銙内也残存有麻质带鞋,还有长安南里王村唐窦眦墓出土的金筐宝钿玉带,据原报告说:“金片下为麻类的程”,⑥据说最近出土的北周安伽墓中也有一副以麻质作带鞋的腰带。

麻纤维,埃及人利用亚麻纤维已有8000年历史,中国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采用芝麻做纺织原料“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芒麻织物残片是公元前2700多年前的遗物。商周时期,葛麻织物已被人们普遍使用,古人称之为葛布,为下层人做衣服的原料。那么到了南北朝以后,人们使用拉力很强、结实耐用的麻纤维来制作腰带,也应是很自然的事。

北周武帝为鲜卑族人,安伽为粟特人,硫酸厂唐墓因残,墓主人的族属不清,但从其带饰上均为佛教图案,墓内无外族葬俗遗迹来看,墓主似应为一信奉佛教的汉族人,那么这一时期,各族人均用麻质做带鞋,看来麻质带鞋的使用当较为普遍。

铊尾是腰带末端的包头,用以保护带头。系结时从带扣中穿过。带扣、带环用以系结腰带,西安西郊硫酸厂唐墓出土的靈金带具中,有一枚带环与带扣正好穿在一起,清楚地揭示了腰带的扣结方法,表明此为一副实用带具。

带銙是作为腰带上的装饰物和表示身份等级的标志,《新唐书•车服志》载;“腰带者,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这就是说,唐代人以腰带带傍的质地及数量来分等级,一品、二品用金带銙,六品以上用犀带銙,九品以上用银带转,庶人用铁带错。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又重新规定,'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转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铃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输石带椅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

唐史上只有对各级官员所使用的带情,从质量到数量都有明文规定,但未见对带环数按级别作出规定。《新唐书•李靖传》记载:“靖破萧铊时所赐于園玉带,十三胯,七方六圆,胯各附环,,以金固之,所以佩物者。”由此看来,李靖受赐的于園玉带,有十三銙,銙下附环,可以佩物,应是一副玉质躁踐带,但并未说明有多少环,不能以情数作为环数计算。而北周武帝墓出土的十三环带,不仅有十三个圆傍,确确实实还有十三个带环(扣眼),是真正的十三环带。《隋书•礼仪志》载:“侯王贵官多服九环带,惟天子加十三环,以为差异。"如此看来,隋代与北周相同,天子用十三环带,但目前尚无隋天子的腰带出土,详情难知。

一般来说,腰带的环数越多,带子应越长,过长则不便于使用,所以到了唐代,有所改变,唐革隋政,天子用九环带,百官土庶皆同。”©但目前尚未发现唐代官僚士庶有用九环带者。

至于腰带上的带銙如何排列,由于墓中出土的带具多有不全,或严重扰乱,很难得知原来的排列状况,只能参照出土陶俑身上的带饰及壁厕等上面所反映的带饰作以分析。对此,孙机先生论之甚详,颇有教益。

从岀土陶俑身上带具和墓室壁画所绘人物服饰上看,有的使用躁踐带的,把蹀躞佩挂在身体两侧,这样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开元以后,朝廷有规定,一般官吏不再佩挂躁踐带,官员的方情则置于身后。至于方銙、圆错等如何间隔排刑,史无明载,出土带具多有不全或扰乱,不好臆断。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考古新发现。但无论銙具如何排列,带扣、鸵尾及扣环无疑应置于带鞋两端,这是由带具的作用所决定的。

西安硫酸厂唐墓鎏金铜带具及其相关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