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2023-05-31 18:08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二十九) ​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邢昺疏:“子路问政”至“无倦”。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政治必须要有仁德的滋润。说“子曰:先之,劳之。”夫子说一个贤德的政治人物,必须有仁德来做引导,这样才能使人民信任他,人民信任了才能服从从政事役使,此时人民才会听从政令。说“请益”,子路以为孔子讲得简单,所以再次请求教导。说“曰:无倦。”夫子说要成为一位有贤德的政治人物,应该不倦怠行持仁德。 何晏注:“《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注释说:这是《周易·兑卦·彖辞》里说的。说先安抚人民,使人民欢喜,然后安排他们去做事,那么人民会忘记劳苦,竭尽全力去完成。孔融引用它来解释“先之、劳之”。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邢昺疏:“仲弓”至“舍诸”。注释说:这一段讲政治在于任用贤才。说“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冉雍成为季氏的家宰,他来向夫子请教如何执政。说“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有司,指下属的官吏。夫子说从政应当先委任下属的官吏,各自有各自的职责。一些事可以派遣他们去完成。免小罪并释放他们,政治氛围宽松能笼络大众的心。举荐任用贤才,官职有合适的人选主持,不让贤才无所事事,这是最好的政治。说“曰:焉知贤才而举之?”仲弓听到夫子说任用贤才,他心里的意思是很难把贤才都找齐,所以他又问“怎么才能找到贤才并举荐任用他们呢?”说“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舍,置的意思。诸,之的意思。夫子教仲弓说“你举荐任用你所知道的贤才,你不知道的贤才,他们会自动上门举荐自己,他们会不举荐自己而闲置自己的才华吗?”夫子的意思说各自举荐任用自己所了解的贤才,那么就不可能遗下任何一位贤才。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邢昺疏:“子路”至“而已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讨论从政在于正名。说“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奚,何的意思。按照《世家》说: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当时卫出辄的父亲没有继位为君王,便流亡在外,诸侯对这件事屡次指责,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在卫国当官,卫国君王希望孔子能在卫国从政,所以子路问夫子说“假设您要从政,您首先要做是什么?”孔子说“首先是正名。”夫子说首先是正百事之名。说“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迂,类似远的意思。子路说“哪有这样的事,夫子的说法太不现实了,离事实太远,这样可能正名吗?”说“子曰:野哉,由也!”野类似于不通达的意思。夫子听到子路说自己离事实太远,所以说“你仲由,是个不明白事理的人!”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这句是孔子指责子路不懂得什么是正名,而随便就说出这件事不现实,离事实太远。说“君子对于自己所不了解的事,应当多观察不能随随便便下结论。”如今仲由自己不了解正名是什么,反而说别人是不现实离事实太远,只有粗野之人才会这么干。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这段是孔子为仲由陈述为何需要正名的道理。凡是能顺利办成的事,所要办的事和自己所说的事是相符合的。要是自己对所要办的事都不了解的话,那么所说的事便没有主次,夫子说所说的事没有主次,那怎么顺利治理国家政事。国家政事无法顺利治理,那么君王无法安居于上,君王的指示底下不执行,这样的话礼乐无法盛行。礼乐不盛行的话,就会出现滥用刑罚,不能中正。滥用刑罚,人民就会戒慎小心,稍微一点点触犯便要被抓判刑,此时的人民都不知道怎么举手抬足才不触犯刑法。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里孔子强调说正名这件事,绝对不能苟且。君子事出有名,必定能让君子明确的说出缘由,凡是能说出缘由的事必定是可以遵行的事。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一丝一毫的苟且。要是名不正言不顺,说出的的事又无法让人遵行,这便是苟且而言。 何晏注:篇幅太长省略何晏注解。何晏引用《孝经·广要道章》,《礼运》,《乐记》注解孔曰:“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 ​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邢昺疏:“樊迟”至“用稼”。注释说:这一段讲礼义忠信是统治人民的关键。说“樊迟请学稼。”种五谷称为稼。孔子的弟子樊须向夫子请教播种的方法,然后去教导百姓。说“子曰:吾不如老农。”孔子很生气,因为樊须不去认真学习礼义,却要学习稼种,所以很排斥,说“稼种这类事,我不如老农夫。”说“请学为圃。”种蔬菜瓜果称为圃。樊迟又问夫子有关种蔬菜瓜果的方法。说“曰:吾不如老圃。”孔子还是拒绝回答樊迟的问题,说“种蔬菜瓜果的方法,我不如老菜农。”说“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樊迟出去后,夫子对众弟子说“樊须是位不长进的人啊!”孔子以为樊迟不去认真学习礼义,却要学习种五谷种蔬菜瓜果,所以夫子说他不长进。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接着孔子向众位学生讲礼义与信义可以教化人民。礼指尊敬,所以居于上位的人极力行持礼,那么人民自然会被他教化,没有人敢不尊敬他。人们听到某人行事遵守原则,便会服从他,所以居于上位的人行事遵守原则,那么人民没有一位敢不服从的。以信义待人接物,人们也会报以真诚,所以居于高位的人讲信义,那么人民也会对他报以真诚,你对我真诚我也对你真诚。说人民对于居上的人,报以真诚。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四方的人都会携家带口前来投靠。说“焉用稼”,这句又再次说士夫按礼义和信义来行事,足以成就仁德来感化人民,于是四方之民受他感化自然会携家带口来到身边,需要装腔作势学种五谷,来所谓的教化人民吗? 何晏注:“树五谷曰稼。树菜蔬曰圃”(《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马曰:“树五谷曰稼。树菜蔬曰圃。”)注释说:树,种植的名字。五谷,就是黍稷麻麦豆。在《周礼注》说“种五谷称为稼,如嫁女儿有所生的意思。”在《周礼·大宰职》说“园圃,毓草木。”注解说“种蔬菜瓜果称为圃。园,指将蔬菜瓜果围起来的篱笆。”是这一意思的话,那园是指外围的篱笆,在篱笆里面种植蔬菜瓜果的地方,称为圃。郑玄在《周礼注》中说“百草的根以及果实,都可以食用。”《释天》说“蔬菜不成熟称为馑。”郭璞说“凡是可以食用的草、菜统统名为蔬。” 何晏注:“负者以器曰襁”(《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在《博物志》说“将宽八尺,长二丈的织缕绑成之字状,把幼儿固定在背上。” ​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邢昺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人的才学贵于用到适合的地方。如果有人很勤奋的学习很多知识但不能运用到适合的地方,那还不如不学。诵,指讽诵。在《周礼注》说“背下文辞是讽,以有旋律的声音念出来是诵。”《诗》有《国风》、《雅》、《颂》,一共三百五篇,都是在讲天子诸侯的政治。古时候大使出使到各个国家,凡是有朝见或互相见面时讨论事,都会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现代要是有人能讽诵《诗》里面的三百多篇诗文,让他主持政事,却无法运用;让他出使到各个国家,在朝见或互相见面时无法赋《诗》来表达意愿,这人即便会讽诵三百多篇诗文,能有什么用处。夫子说这些知识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任何益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邢昺疏:“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注释说:这一段是讲从政的人应当以身作则。夫子说居于上位的人,要是自己能行得正,不必使用强制的手段教化人民,人民自然会观察他的言行举止被教化而遵行。居于上位的人要是自己行不正,虽然颁布了很多森严酷烈的法规,人民也不会顺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邢昺疏:“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在评论鲁国、卫国二国的执政风格相似,如周公、康叔是兄弟一般。鲁国,周公统治的地方。卫国,康叔统治的地方。周公、康叔二人是兄弟,康叔与周公的关系很好,他们二国的执政风格也像兄弟一样和睦。 ​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邢昺疏:“子谓”至“美矣”。注释说:这一段称赞卫国公子荆拥有君子的德行。说“善居室”,夫子说管理自己的家。说“始有,曰苟合矣。”公子荆刚开始有些钱的时候,他对外说家里近来收入不错不是因为我的才能,而是说“苟且聚合”说“少有,曰苟完矣。”家中的财产从少到多,他对人说“苟且完全”说“富有,曰苟美矣。”公子荆成为富豪时,他对人说“苟且有此富美。”始终没有骄纵奢侈的心。 何晏注:“王曰:荆与蘧瑗、史楢并为君子。”(《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照《左传·襄公·襄公二十九年》说法“吴国公子札访问。直接来到卫国,随后去拜访蘧瑗、史狗、史楢、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而后说‘卫国有很多君子,将来不会有什么祸患。’”蘧瑗、史狗、史楢、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与蘧瑗、史楢是当时卫国的君子。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邢昺疏:“子适”至“教之”。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治理国家的方法。说“子适卫,冉有仆。”适,之的意思。孔子前去卫国,冉有当时为孔子驾车。说“子曰:庶矣哉!”庶,众的意思。他们达到卫国的国土,看到了卫国百姓众多,所以孔子极为赞叹羡慕。说“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冉有说,有这么众多的百姓,执政者如何走下一步呢?说“曰:富之。”孔子说执政者应该尽量减轻赋税,使老百姓丰衣足食。说“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冉有接着说“百姓要是丰饶富足了,执政者如何走下一步呢?”说“曰:教之。”孔子说应当教导他们礼义,使国家的民众知道遵守礼节。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邢昺疏:“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自己在说为政之道。苟,诚的意思。期月,周月的意思,也就是满一年十二个月。孔子自己说“要是让我主持政事,先用一年的时间推广我的政治与教化,满三年后必定会有所成就。” ​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邢昺疏:“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善良的君子治理国家百年以来,他们可以战胜那些残酷暴戾的人,使他们不再为恶,不必用到刑杀制止他们为恶。说“诚哉是言”,因为古时候有人讲过这样的话,孔子很相信,所以说“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邢昺疏:“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注释说:三十年称为世。这一段是讲如果天子受天命而统治天下,必须先执行三十年仁政才算是有仁德的天子。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邢昺疏: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注释说:这一段是讲执政者必须是个正直的人,希望他人是个正直的人,在于自己先是个正直的人。苟,诚的意思。做人真诚并能端正自己的行为举止,那么从政能有什么困难?孔子意思是不难。如果自己不能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人们便不会遵从他的号令。说“如正人何?”夫子说必定无法使他人成为正直的人。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邢昺疏:“冉子”至“闻之”。注释说:这一段是明确政治、事务之间的区别。说“冉子退朝”,当时冉有是季氏的臣子。朝廷称退,指罢朝于鲁君。说“子曰:何晏也?”晏,晚的意思。孔子见冉有退朝这么晚很惊讶,所以问他缘由。说“对曰:有政。”冉子说,有些政治上的旧事需要纠正,所以退朝得比较晚。说“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孔子说,你这样的从政者,无非就是执行些很平常的事。假设有重大的政改或不平常的事件,我以前是大夫,虽然现在已经不是了,但还是能知道的。 何晏注:“周曰:谓罢朝於鲁君”(《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周氏以为,夫子说“虽不吾以,吾其与闻。”都是在讨论国家的事,所以说罢朝于鲁君(离开鲁国君王回家)。郑玄以为冉有是季氏的臣子,所以认为这个朝其实是跟季氏讨论。《少仪》说“朝廷称为退。”指原本在朝廷中,如果散朝回家,称为退。离君王比较近称为进朝,回家远离君王称为退朝。这里讲的退朝也就是罢朝。 何晏注:“马曰:事者,凡行常事。”(《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按照《左传·昭公·昭公二十二年》说“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杜预说“君王是主持政治,臣子是办事的。”杜预的意思是根据此文,当时冉子在季氏手下任职,称季氏有政,孔子认为那不是政,你们都是替君王办事,君王才叫政,季氏是臣子,那叫办事。何晏以为,仲尼称孝友也是政,明白孝友是政,事指的就是言语,这是随事情的大小不同的名称而已,所以跟杜预、郑玄的说法不同,这里取用周、马的说法,是以为这个朝是鲁国君王的朝,以为办的事是君王的一般事务。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