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长廊,回溯中医文明
本文为本实践团参观湖南省博物馆后产生的关于中医药来源与传承方向的思考,分别于2023年7月24日和2023年7月25日在今日头条的校园新视界和多彩大学生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公众号推文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OwYKyhkyTMusp5UWKywYZg
今日头条推文网址: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59375406065812026/
具体内容如下:
湖南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院藏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包含了大批帛书、医简以及各种动植物中药标本,是了解湖湘中医文明进程、领略湖湘中医文化奥秘的重要窗口。我们湖湘中医药文化溯源与传承实践团一行人前往湖南博物馆,参观湖湘的医书古籍,追溯中医的发展历程,以期对传统中医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排队等候,我们终于走进了博物馆的大门,来到了三楼马王堆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四周古朴肃穆的墙壁和各式各样的展品,温暖柔和的光源照射在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上,仿佛打开了历史隧道,引领我们一步步走近中医的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我们穿越千年时光,回溯前辈们的智慧和过往。
医简古籍
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了医书16篇,涵括预防医学、医药理论、医疗方法、药物方剂和养生之道,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是不可多得的珍稀古籍。研究者为其分别命名《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其中内容最丰富、价值最大的当属《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学方书,成书年代甚至早于《黄帝内经》,书中详细记载了52种疾病,因此得名。它总共涉及了103种疾病,方剂283种,药名254种,所记载的病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此外还包含产科病、眼科病等等。书中对某些病症的认识,都与现今的医疗方法吻合,证实当时的医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书中记载水银和其他药物混合,外敷伤口可以治疗痈病,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书中关于“伤痉,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伤而颈(痉)者……其病甚弗能饮者,强启其口,为灌之”的记载,则清楚地描述了伤痉(破伤风)的两个主要症状——角弓反张和牙关紧闭。这些记述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最早的,而且都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足臂十一脉灸经》撰成于公元前168年以前,是现存最早的经络专著,记述了六条足经,五条臂经的循行路径、生理病理特点及灸法治疗术,反映了早期中医经络学说。其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在内容上一脉相承,但更为古朴,故可以认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足臂十一脉灸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卷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帛画,共有44幅小型全身导引图,它使古代文献中散失不全的多种导引与健身运动找到了最早的图形资料,对导引的发展、变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导引,指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体育疗法,也就是如今常说的保健体操。《导引图》不仅年代早,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对心肺功能、消化系统、膝痛、耳目病甚至传染病防治等多种方面,如冲拳运动“蚂(占)”,体侧运动“螳螂”。华佗的《五禽戏》也可能为《导引图》的进一步发展。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多种动植物中药标本,其中有香料药物9种(包括桂皮、花椒、杜衡、辛夷、高良姜、藁木等),是现存最早的中草药标本之一,具有芳香祛湿、通气健脾、防腐杀菌、祛除秽气、防病治病等多种功效,当时也被用作熏香材料。
《五十二病方》中除了记载254种药物,283种方剂,还说明了药物的采集、收藏、配伍方法,并根据疾病的情况及病人的体质,分别使用了丸、饼、酒、汤、散等多种剂型,并对方剂的煎煮法、服药时间、次数、禁忌等作了一定的记载,很多药物、方剂的功效和适应症都与后世医药文献和临床实践相吻合。书中记载对于药物的配伍亦体现出早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如治“疽”病方:“治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凡七物。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即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调整君药的计量和配比关系。



最令人震撼的是,书中对一种疾病有不同的疗法,同一种药物也有不同的名称,甚至同一个字的写法前后也各不相同,充分证明此书是人民群众经实践积累而成的。我们无法想象,在医疗技术落后的当时,先辈们要经历多少次失败,历经多少艰辛,才总结出这样一本医学著作,又会有多少人为了医学的发展付出生命。哪怕在如今,医学技术的进步也还是需要无数医者不断摸索、不断试错,我们需要在前辈身上承袭为医学献身的奉献精神和不畏困苦的探索精神,致力于中医药的传承,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