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话丨文天祥忧思过邵伯
【转载】发布时间:2020-09-17
强国号:扬州学习平台
作者:朱毓麒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后任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有《文山集》。
德祐元年(1275)元军南下,南宋小朝廷如惊弓之鸟,不知所措。当时任地方官的文天祥,自捐家产,组织义军万余入卫临安(今杭州)勤王。翌年,他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赴元营谈判,正义凛然,慷慨陈词,毫无卑颜屈膝之色。元军将他扣留,强行押送北上,于德祐二年(1276)2月19日到达京口(今江苏镇江)。

2月末的一天,文天祥及其幕客杜浒等11人趁元军看守麻痹,连夜从京口脱身北渡真洲(今仪征)。真洲安抚使苗再成感佩文相,建议他联络江淮之师,从侧后反攻,则元军必败。而扬州制置使李庭芝听信所谓文天祥降元的谣言,竟下令斩杀他。真州守将左右为难,无奈只好告知实情,并礼送文相出城,北上赴淮。此时此刻,文天祥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可谓百感交集,有口难辩。他只得忍辱辞行,日夜兼程,一路东行,途经扬州,到达邵伯镇高蓬村。
眼看不能再冒险前行了,为了隐蔽和休息,文天祥带着众人来到附近一个积满了马粪的土围子。他们早已体力不支,身心交瘁,什么也顾不得了,扒开马粪,用衣服摊地,和衣而卧。此时,一队元军骑兵从土围子后面走过,马足踏地声,箭筒撞击声,声声入耳,分外清晰。众人屏住呼吸,紧贴壁根,唯恐被发现。正在这危急之中,突然间风雨大作,元军迅即离去,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中午过后,众人发现不远处有座古庙,挨到黄昏时分,待外出寻找粮食的人都回来了,方进入庙中,住了下来。此时,文天祥心头思绪万千。回想这几天一路走来,昔日繁华的古镇历经战火,已是人烟稀少,田园荒芜,满目疮痍,就连那运河仿佛也失去了往昔的活力。如今面对敌人的追逼,同僚的误解,山河的残破,身世的沉浮,文天祥不由追昔抚今,思深忧远,吟诵着《过邵伯埭》。诗中既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又有壮志难酬的怅恨;既有中兴南宋的信念,更有誓死抗争的决心,读来令人感慨。

是夜,文天祥体力严重透支,实在走不动了,众人只能用箩筐抬着他前行。在过路樵夫的帮助下,文天祥等行至高邮,乘船东达泰州,再辗转从通州取海道入闽。文天祥与张士杰、陆秀夫等汇合,坚持抗元,后失利被俘,拒绝投降,于至元二十年(1283年)1月9日英勇就义。
文天祥矢志不移,“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表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文天祥的《过邵伯埭》一诗,也与其一同为世人所传诵。

作者单位:扬州广播电视总台江都频道
责任编辑:陈菲菲 朱贺 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