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何必须死?

2023-01-03 12:09 作者:tbhong  | 我要投稿

杜丽娘为何必须死?

 

读《牡丹亭》,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何杜丽娘必须死,真爱必置人于死地吗?不然。但汤显祖要架构奇妙的戏剧故事,杜丽娘就必须死,因为她要更合理地回归,实现自由恋爱的理想。杜丽娘的理想是经历一番诗经里描述的“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她”(杜丽娘老师陈最良语)。换句话说,她要自由地谈一次恋爱,而不是被父母安排嫁给门当户对的人。她在梦里恋爱了,有一个俊朗的君子好好的求她了。可怎么变成现实呢?如果她不死,能够达成现实世界的任何目标吗?不能。她已经十六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二十岁的柳梦梅还在苦寒交迫中寻找自己的出路,离与杜丽娘交集还有三年的艰辛距离。所谓缘分已有,时机未知。杜丽娘梦到柳梦梅之后,相思虽苦,却梦魂无据,她的父母是不会相信有个连杜丽娘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姓柳姓梅的某俊男子存在的。没有此人,就不会给她时间等待,很快会把她嫁出去。古代女子婚姻本来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找不出任何理由不嫁,那她的爱情梦想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了,剧情会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这不是汤显祖想要的故事,汤显祖要一个纯粹美丽圆满的爱情故事,所以他启用了神话的时空框架(原来的传说故事已经如此),让杜丽娘一梦而亡,逃脱了婚嫁时限的逼迫,避免了与爱她的父母冲突。求爱路上只有祝福和成全,没有敌人,这是《牡丹亭》最大的亮点。即便杜宝也不是敌人,他很爱闺女。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他却要女儿多读书,以便将来能够与夫婿有共同语言,并驾齐驱。这是多么开明的一个父亲。杜丽娘复活后他无法相信,是因为儒家不事鬼神的思想根深蒂固。如果死了的人可以随便回到现实世界中而不受到质疑,反倒是很不合理的。这不是因为社会偏见阻碍真爱,是理性思维所致,只不过文学戏剧就是专为突破理性思维而生的。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杜丽娘陷入爱情是对父母为代表的封建桎梏的反叛,我颇不以为然。汤显祖说得很清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跟反叛无关。此其一。通过死亡,杜丽娘得以到达阴曹地府,感动判官,查到了自己与柳梦梅的既定缘分,获得了回归人间实现梦想的路引,奠定了天作之合的神性基础。此其二。通过死,杜丽娘冻住了自己的年龄,用三年时间等待柳梦梅成长为优秀的学者,进京赶考路过南安,并拾起她留下的春容,接励成就爱情梦想。此其三。在死而复活的过程中,前梦得以在人间逐渐证实。柳梦梅的出现和相认,石道姑的无私成全,母亲的相认,皇帝的验明正身,父亲的接纳,死去活来的真爱说服了所有人,杜丽娘的爱情梦想终于实现了。此其四。因此,杜丽娘之死是必须的,也是浪漫的。这场死去活来的至情至爱不但洗礼了杜柳当事人,而且洗礼了每一个怀揣爱情梦想的性情中人。这些性情中人既有戏中成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各种人,也有观看了杜丽娘还魂过程的所有读者和观众。情之美,于此至矣!


《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何必须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