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REARD城市会客厅:寻路蟠龙,旧场域传承焕活新江南︱对话瑞安公司 边晓婧

2023-03-14 16:34 作者:REARD锐地星设计  | 我要投稿

REARD城市会客厅


【REARD城市会客厅】持续聚焦城市更新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实践新作,以采访对话形式带来对作品的策略性解析。即将于2023年5月开幕的瑞安蟠龙天地,可谓是近年来上海地区令人瞩目的城中村重点改造项目之一。由于时间跨度长,涉及方面繁复,这个分为多期推进的区域型项目,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对开发主体的实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如何激活区域活力,重现与时代契合的江南文化,将自然、城市、未来和历史相联结,同时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以开发者的社会责任感为区域和城市作出贡献?作为瑞安天地系列的迭代产品,如何延续不俗的口碑,并蜕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呈现?我们将从边晓婧满怀信心的层层叙述中,一起探索蟠龙的历史、现在与未来,领略新江南与新时代的有机融合;了解瑞安如何基于过往的区域型产品的精炼理念和成熟经验,将可持续理念与多方需求深度融合,区域与城市界面交融渗透,打造这一具备社会、经济与生态多层面效益的作品。


上海蟠龙天地是瑞安房地产开发的大型城市改造项目,作为天地系列的迭代产品,立足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古镇历史积淀,蟠龙天地以“文化唤醒、自然融合、城市焕新”为核心理念,项目总占地面积752亩,规划三大功能空间,包含约23万方公共公园绿地——蟠龙公园、约5万方水乡古镇商业——蟠龙天地,以及约25万方摩登江南人居范本——蟠龙国际住区。


R

作为上海近年城中村改造的重点项目之一,瑞安蟠龙天地的总体功能和定位是怎样的?

B

蟠龙天地整个项目涵盖了商业、整体环境改善、绿地及住宅,是一个城市区域型的更新发展综合项目。在定位方面,我们将其本身的一些绿地、水系、环境等因素,与新天地独有的商业业态和国际化的舒适社区相融合,提出了复合型的功能概念:“nature、culture、future”。“nature”意指自然唤醒,我们认为这里除了拥有江南的烟火气,还有氧气,对于周边居民而言是环境改善及提升的项目;其次在自然以外的“culture”部分,这里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因为蟠龙的建镇历史非常悠久,在隋朝的时候就有记录,所以对文化的承载和再挖掘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一个关键和重点。


另外提到“future”部分,这里是未来和现在的一个结合点,因为现下的人生活在当代,如果光去演绎过去,是无法适应现代人的活动,那我们的呈现也只能是“展览”,我们想要的是过去和未来交融与一体,让现代人、当下的人可以生活在其中。这就是我们理念中的“future”,这几项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对蟠龙天地综合的功能定位。

蟠龙天地整体鸟瞰


R

在过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瑞安如何发挥招商、运营等多方面的优势,打造蟠龙天地这一迭代作品?

B

在瑞安整体规划开发的项目中,天地系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品牌。其实在“天地”(商业)之前,真正承载着我们理念的是规划,而在合适的规划之中才会有新天地这样一个产品应运而生。所以从最终的理念讲起,一方面贯彻了瑞安已有的经验,来自于我们考虑空间规划和人群活动的社区关系,这是我们区域发展的基础和根基;接下来我们也会考虑到在地文化的演绎和挖掘,这是在我们整个瑞安体系里做天地项目一定要做到的,我们总结为对在地文化和传统的尊重;还有一部分,因为我们一直在运营天地项目,所以对人的这种商业意识和运营的触觉也是很前线的,我们会把这些内容反馈到最前端的规划和未来运营的计划当中,这几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是经验的沉淀。

蟠龙天地商业鸟瞰


B

在蟠龙天地中,我们做到了几点,首先是因地制宜——天地项目里蟠龙的环境非常之好,所以我们也是把这种优越性融合其中。刚才提到“nature”这样一个定位,同时蟠龙天地有城市轻度假urban retreat的概念在里面,所以这是对产品的一种迭代,这种迭代是基于之前的经验,加上因地制宜的取材而来。


其次是对文化的演绎——这个迭代可以参考之前的岭南天地,也是一个关于老城更新和文化更新的项目。蟠龙天地更多则在于将以前书面记载的东西再活化回来,可以理解为“转译”工作。原本保留下来的内容比较少,我们参与的时候很多老东西、老记忆已经没有了,怎样将其恢复到天地之中?一个部分就是天地里面的空间,从物理形态去恢复;第二就是从我们运营的内容里面去做一些恢复,包括店铺、活动等一系列内容的结合。从经验到现在的取材,才生发出未来蟠龙天地的整体呈现。

商业滨水南岸-鸟


R

在上海的城中村改造浪潮下,瑞安如何超越常规范式,确立出具有战略性的改造思路?

B

我们能做好城中村和城市更新这些旧改项目,跟瑞安的基因是有关系的。基于瑞安多年来一直做区域开发项目所积累的成果,可以说是城市的管理者看到我们,发现需求和优势能完全重合,两方刚好有缘分在一起。从瑞安的发展历程来看,类似体量的项目,从整体规划到整体运营是我们的长项。例如我们在太平桥区域做的新天地项目,原有的体量大概有160万平方米;我们在虹口有25年的瑞虹新城更新项目,开发量达到了200万平方米;其他城市的项目开发体量基本上也都在150万方以上。从体量大家就能看出,这些完全是区域型的改造与开发。现在我们做的城市更新还有城中村,正是一个区域型的项目,对开发的主导者或社会主体具备的能力要求较高,从规划、建设开发、资金能力以及最后的运营长效结果方面都需要匹配。所以如果从战略角度看,城市管理者和我们站在同一条跑道上。

蟠龙天地商业鸟瞰


B

刚刚提到的战略,再分享一些我们集团的基因和理念,来自于集团主席罗先生一直提倡的“我们要和城市共同发展,城市发展,我们的公司才能进步”。这种理念始终伴随着每一个瑞安人,所以我们每做一个项目,都会时刻被提问:你为城市留下了什么,为周边的居民带来了什么,对区域的贡献是什么?这些他一直拷问管理层的问题,也贯穿在瑞安人的基因当中。所以这也解释了我们呈现出来的项目对社会予以了回馈。


这方面我也举一些小的例子,我们在蟠龙开发中,会遇到超出项目边界的、并不属于我们投资或改造的内容,但我们仍会用公司的资金、储备及资源去完成原本在范围外的工作。团队成员都能理解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最终成为蟠龙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会用更大的视野去看待整个项目、区域,以及我们为这座城市带来的贡献。

蟠龙天地商业街景


R

对于这样一个时间跨度较长的复杂项目,项目团队面临了哪些特殊挑战?

B

比较大的挑战源于我们对整个项目的完美追求,即使起初的规划和全域设计已经进行了足够的考虑,但后续仍有不断的打磨调整。例如我们在进行项目第二阶段的工作时,会对前一阶段的设计输出提出优化、调整,这时工作上的反复会导致资金和时间上的更多投入。我认为这种挑战对于长时间跨度的项目总会存在。无论前期的构想多么周全,涵盖范围多广,过程中总会遇到类似的反复,只是不同公司对精益求精付出的代价多少有所不同。


如果从行业角度谈及旧改和城中村的挑战这样一个大的话题,对很多公司来说资金和现金流会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我碰到过很多同行跟我聊起,待到前期的资金投入得到回报及至整个项目的结束,时间线会拉得非常长,如何确保健康的现金流是很多参与旧改的开发者会面临的难题。

蟠龙天地商业街景


R

在项目运作中,如何协调多方因素来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层面的综合效益?

B

首先,我们对整个项目的定义和未来开发形成的状态,与刚才提到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均是相协调而不冲突的。从一开始我们就考虑得比较全面,既要回馈社会,又要满足未来消费者的需求。若项目自理念到开发基调上是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实施也会更为容易。


在真正的实操和运行部分,我们会注重与社会关系方和政府方的高频交流。以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举例,我们走访了30多位相关人士,包括十几位当地老人和一些专家,倾听他们提出的一些想法,并将其融入到对文化挖掘和未来运营的概念中。同时对于方案定位,我们会与当地政府开展多轮交流,以非常开放的态度吸纳意见,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参与感。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做到了互信开放、坦诚布公,这是很重要的。


刚才也提到了环境的问题,我们打造了一个具有长效社会效益的项目,瑞安将以往沉淀的理念融入其中,而我们的理念无论内容、产品还是运营,一直都是可持续的。正是这些可持续的理念的嵌入,加上我们回馈社会的心态,使得整个项目达到综合效益的实现。

0506地块建筑平视图


R

在重塑具有国际气质的新江南,进行空间环境整体提升的同时,怎样保留当地居民的生活记忆,并努力延续历史文脉、营造地域风貌场景?

B

这个与前面的问题有所呼应,关键在于公司秉持尊重当地文化、人文特征及传统的开发理念。我们来到当地,就走访了众多专家和老居民,去挖掘他们的记忆。我们也去了很多图书馆翻阅史料,把当年对蟠龙的记载全部整理出来。因为整理出的内容非常多,也很有价值,我们邀请三联出版社出版了《蟠龙新志》这本图书,来讲述蟠龙的过去。这是我们的一个副产品,也是过程中产生的很让我们满意的一个小的惊喜。


历史终究是历史,书上呈现的只是文字。核心步骤是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转化,转译到我们能够呈现的部分。我们做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空间的打造来影响人的感知,比如江南的水、古时候留下来的桥、我们的修复建筑,这些空间会唤醒人们对古时江南的记忆。在水上,像是以前在河边洗衣服用的水埠头,现在依然能够在我们的古镇中看得到,河上面有拴船的牛鼻子,还有九龙一凤的古桥的恢复,镇里面的十字街,当年的东西街、南北街,这些被恢复出来,从空间上让人们体会到江南的气质和历史的记忆。

业南市喷泉广场-人视入口


B

另外一部分是我们在运营过程中所融入的,更多是软性的东西。以前人们记忆中的老店会回归这里,比如过去的阿婆茶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我们会再放进来。一些当地的老人谈到他们家几代前曾在这里开茶馆,我们也会去邀请他们在河边再开一个茶馆,这些都会充实到我们的商业中。


我们还有一些体验的业态,包括我们在陈家祠堂打造的蟠龙博物馆,里面就有《蟠龙新志》书中记载的蟠龙百帧图。百帧就是100样物件,其中有些物件很有记忆价值,可能是当时蟠龙兴盛起的布市里面的一块布,那么我们也会把它放回去,通过这些记忆来呈现独特的体验。另外我们还有很多节气和活动穿插在商业运营中,例如浴佛节的集市、回应水上龙舟,未来游船的概念也会得到恢复。


不管是从物理形态上,还是人的感知上,通过多种手法的打造,整个系列从多个方面重塑原来的记忆,又与当代生活密切联系。

绿地-湿地栈道


R

空间的混合性对于满足多类型人群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重启区域活力。蟠龙天地在这方面融入了哪些考虑?

B

对人群的考虑,我们自开始便做了全面的人群画像,再有针对性地去回应需求,甚至创造需求,或者输出区域理念。比如我们位于西虹桥商务区,面向很多国展、进博会的人群,蟠龙如何将江南文化输出出去,无论是来自哪国何地的进博会人群,来到这里,都能切换到古镇场景状态中来。这些是我们需要输出给外来人群的部分。

绿地-龙形天桥


B

还有对城市居民的回应,这是对城市的贡献——面对周边区域的人群,我们打造了23万方的功能型绿地(而非传统绿化带),希望人们前来享受公园的氧气,做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我们打造了3公里的漫步道、专业跑道、球场这些服务居民的设施。


另外蟠龙天地拥有自己的定位和客群,会吸引更多城市轻度假的人过来,所以他们对于亲子活动、微度假或是高品质酒店的需求,对比较自然的生活状态的渴望等方面,都会融入古镇的业态之中。

绿地-龙形天桥


R

项目如何实现与周边区域的有机融合,达到对更大的城市肌理的互补与共生?

B

互补和共生提得非常好,考虑到周边CBD及国展的部分,我们确实会在定位上进行差异化互补,更偏重文化感。商业古镇与购物商场的形态差异很大,自身蕴含着巨大的人文和历史能量。这种从定位方面对体验和消费的关注区分,让我们更注重体验的呈现。与区域的融合方面,我们整个区域是完全开放的,23万方的绿地全天24小时对外开放。这种开放的状态还体现在道路等物理方面的衔接、区域对外的形象和展面上。在城市的界面来看,蟠龙天地的融合度很高,人们很容易走进这个地块,也很容易从这边逛出去,是一种城市无边界的舒适状态。

绿地-洛阳佳种


R

请分享一下对项目的未来期待。

B

蟠龙天地即将在五月份对外营业,我对这个项目是非常有信心的。区别于其他的产品,它将以一种完全新颖的状态呈现在我们的消费者和公众的视野中,不仅形态有魅力,涵盖的业态也能带给人相当多元丰富的体验。举个例子,在步入蟠龙在草地上漫步,发现余德耀美术馆藏身在相当漂亮的建筑中;你带孩子来休闲,晚上可以在崇尚自然生活方式的coco-mat酒店过夜,又在蟠龙古镇的美景中打卡。所以我欢迎大家都到我们蟠龙天地来玩,看一看我们做的nature、culture、future有没有实现,我相信会给大家带来非常不一样的体验。




·  END  ·


REARD城市会客厅:寻路蟠龙,旧场域传承焕活新江南︱对话瑞安公司 边晓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