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演义山记02】004误椎击逃生遇异士 见图谶遣将造长城『《前汉演义》复述』

2022-01-28 20:55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00、山喦

        今天是2022年1月28日,紫金历腊月二十六日。按照往年的过年习惯,今天家里开始发面、煮豆子;为明天蒸花馍、蒸包子、蒸豆包做准备。

        今天继续更新蔡东藩先生的《前汉演义》,书接上回CV15021456,本篇是第4章回,主要讲的是祖龙求仙问道时发生的故事。本篇概要如下: 

        ①秦始皇第二次东巡,路过博浪沙时遇到了后世“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布置的杀局,可惜误中副车,秦始皇有惊无险。

        ②张良逃亡下邳,遇到高人黄石公,圯桥进履后得授太公兵书三卷,日夜勤读,初具人杰之姿。

        ③秦始皇为修仙,改嘉平,建兰池,本欲长生久视,却不想在一次修仙过程中,反遇到盗匪劫道,受惊之后只得作罢。

        ④修仙不成,秦始皇再次东游,以召方士寻找不死药的线索,妄图跳过修仙步骤,直接依靠服仙草长生不老,后令方士卢生出海寻仙。

        ⑤公费旅游结束后的卢生,随便写了点东西,谎称是仙书抄本就交差了,而正好书中有一句“亡秦者胡也”。

        ⑥秦始皇以为将来会有胡人作乱,夺大秦江山,于是命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万里长征,镇守北地。

01、乐极生悲

        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共和624年),秦始皇率队第二次东巡,一路上气象阳春,温暖和煦。秦始皇目旷神怡,爽适非常。却不承想等到东巡至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省境内)时,秦始皇忽听到一声异响,原来是一个大铁椎精准的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车,车轼被击断,但副车只是秦始皇的备用车辆,车上并无人,因此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秦始皇大怒,立刻命人搜捕刺客,但追出之时不见人影。秦始皇暴怒,传令地方官大索刺客十日,当地官吏立刻派重兵挨家挨户的搜查,但直至十日限期结束,依然没有收获,最后秦始皇只得在申饬了相关责任人后,继续东巡。

        此次刺杀使秦始皇游兴大减,之后重登之罘山,勒石纪事;又至琅琊台,传问方士,仍无徐福和不死药的消息,于是就只得怅然而归。由于对刺杀之事心有余悸,于是秦始皇改道由上党返回关中。之后秦始皇对远游兴致大减,连续三年未再远行。

02、人杰张良

        随着后世秦灭,一些当年的悬案真相,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其中就包括此次的博浪沙悬案。原来此案的幕后主使乃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无双人杰张良张子房。

        张良,字子房,号人杰,报韩兴汉,国士无双!乃是《无双谱》上第一人,赞曰:“谱冠无双,灭赢秦,报韩仇,佐汉兴王。”张良原是韩人,祖名开地,父名平,乃是韩相,迭事五君。共和612年,韩国被灭,此时张良尚未入仕,因此免于劫难,其后散尽家财,以游学为名,寻找反秦义士,为国复仇。博浪沙行刺前,张良曾游学至淮阳,拜见东方豪侠仓海君,仓海君感张良之志,于是将一力士引荐入张良麾下,此力士身躯雄伟,相貌魁梧;验其技艺,果然矫健绝伦,于是张良立刻倚为心腹臂助。而此力士也是性情中人,知张良所求后,立刻同意以身相报,行刺暴秦。

        张良大喜,斥重金打造了一柄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椎,交与力士。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共和624年),两人趁着秦始皇二次东巡,埋伏于博浪沙。但由于天子出巡,并不是只有一辆御驾,而是随行有多辆备用车驾,以便有事换乘。而张良在车队中并无眼线,因此并不知道今天秦始皇坐的是哪辆车,因此这名力士就只能随机挑选了一辆掷击,可惜秦始皇天命未竭,并不在那辆车上,因此只是受了点惊吓,其他并无什么损失和影响。两人一击就走,不看成败,立刻远遁,因此等到秦军反应过来,前去搜捕时,两人早已逃之夭夭,不知所踪。

03、圯桥进履

        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共和624年),行刺后张良与力士分别各自逃难。张良隐姓埋名,逃匿于距离博浪沙有数百里之遥的东海下邳,待秦始皇西归,风头已过,才敢壮着胆子出外游玩。一日张良在圯(yi2)上眺景(圯是桥的书面语,因此此典故中称为圯桥,并非桥名圯),忽有一白头老翁行至张良身侧,忽然坐下,一只鞋也掉到了桥下,此老人却让张良为他拾履,张良见其已有七八十岁,便依言拾履,但老人不仅不接鞋,反而伸出一足,让张良为他穿鞋;张良再次依言为其纳履。之后老人不仅不感谢,反而笑着离开。张良甚异之,于是目送老人离去,老人走了一段路,再次回来,见张良还在桥上,大喜道:“孺子可教也!”让张良第五日天明时,来桥上于之相会。

        【山喦】这一段故事见于《史记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至于传言中的三进履版本,即老人连续踢掉三次鞋,让张良连续三次进履的故事,可见于《西游记》第十四回。但这个三进履就有点儿过了,就算是再尊老再大度的人也容不了如此折腾,除非张良已经认出了此人不凡,但如果是这样,那整个故事就没有意义了。就如“小伙子热心帮助老人,老人原来是董事长,然后小伙子升职加薪,赢取董事长闺女,接任董事长,完成逆袭”和“小伙子一眼认出老人是董事长,然后热情帮助,从而升职加薪,赢取董事长闺女,接任董事长,完成逆袭”这完全就是意义不同的两个故事。因此『圯桥进履』这个故事还是太史公讲的这个版本更合乎逻辑。

        【山喦】另外查阅史记时,我没想到张良是列于世家,因此我当时是一个劲的翻列传,没找到还以为张良没有列传,一想不可能啊,这么生猛的人物,怎么可能不入史书呢?就又是一个劲的翻找,还是没找到,忽然想到以前看过一种说法是说史记有残缺,于是才想起上网查证,然后才知道,我去,原来张良是世家,并且标题是留侯世家,扫视目录时由于重心在列传,因此没有反应过来。

        【山喦】另外,原著中写的是,张良进履后,老人不言语直接离开,而张良选择尾行,老人发现后认为孺子可教,于是选择传道。这个说法有点儿令我诧异,因为老人怎么判断张良不是想跟踪敲闷棍报复呢?于是我翻阅史记,见原文是“良殊大惊,随目之。”我感觉理解成目送比较好,如果是尾行,就无法确定其目的了。毕竟两人还没有建立起类似于菩提老祖和孙悟空的师徒关系,孙悟空被体罚后,夜入老师卧室,肯定不是为了报复或者为了被潜规则,那就只可能是为了求道。因此我在复述这段时,改为了目送老人。

04、黄石传道

        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共和624年),张良一听老人言语,知道遇到高人了,立刻下跪应诺。五日后,张良黎明起床,前去赴约,可惜老者已在桥上,老者愤愤然,要其五日后再见;再五日,张良鸡鸣起床,快速赶往约定地点,可惜老人还在桥上,老者又斥责其迟到,再约五日后相会;这一次张良在第四日黄昏后,就戴月前往,在桥上伫立,果然不久,老人就到了,老人见到静候的张良,大喜道:“孺子可教也!”于是取出三卷书赠予张良,告诫其:“汝读此书,将来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当佐命兴国;十三年后,孺子可至济北谷城山下,如见有黄石,就是我了。”说毕,不待张良再问,就飘然而去!

        张良只得携书返回,等到天明,翻开书卷,竟是《太公兵法》三卷,张良如获至宝,依老者所言,勤读不辍,终融会贯通、心领神会。十年后,秦二世二年(共和634年),张良聚集百余青壮,欲投奔楚假王,以抗暴秦。正遇路过下邳西的刘邦,张良以所学太公兵法,献策于刘邦,均被刘邦采纳,遂君臣相得,风云际会。

        三年后,汉高帝二年(共和637年),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后张良随刘邦过济北,依约前往谷城山会见老者,却只见一黄石。于是称老者为黄石公,取黄石以供奉,张良殁时,携黄石入葬。

        【山喦】原著考证黄石公的文献来源,应该是三国西晋时期皇甫谧(mi4)所著的《高士传》:“黄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乱,自隐姓名,时人莫知者。”

05、腊曰嘉平

        秦始皇帝三十一年(共和626年)腊月,秦始皇虽未巡游,但常微服出宫,一日忽听路人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似有仙意,忙问路人此歌中之意。原来以前太原,有一人,名为茅盈,精研道术,号为真人。其曾祖名濛,表字初成,于华山中得道成仙,乘云驾龙,白日飞升。此歌谣乃是茅濛传下,流播邑中,据说歌中隐有成仙长生之法。

        秦始皇大喜,开始参悟诗中之意,根据最后一句中的“腊嘉平”,下令此后腊月改为嘉平月,以铸帝道仙基。

        【山喦】关于秦始皇改腊月为嘉平月之事可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更名腊曰嘉平。”而这个故事则可参见《云笈七签·纪传部·传八·茅濛》。

06、兰池遇劫

        秦始皇帝三十一年(共和626年)腊月,秦始皇微服夜游兰池修仙。兰池乃是秦始皇自行参悟仙道开辟的修仙圣地,位于咸阳东,秦始皇命人择地凿池,引入渭水,遂成一池。此池长二百里,宽二十里,号为兰池。并且秦始皇仿照想象中的海上神山之形态,在池中垒石为基,筑造殿阁,取名蓬瀛,寓意蓬莱瀛洲,又选池中大石,命工匠刻作鲸形,长二百丈,充做海内真鲸。

        是夜,秦始皇前去微服修仙,不承想竟遇盗徒在池边剪径。秦始皇虽是微服,但穿戴依然不菲,且贵气十足,极似有钱人。盗徒以为遇到肥羊,就上前打劫。但秦始皇虽是微服出行,但还是安排有侍卫暗中保护。幸亏匪徒不是来刺杀的,只是劫道,没有上来就砍,从而给了侍卫反应的时间,侍卫发现情况立刻杀出,很快就重创驱散了匪徒。

        秦始皇大怒,堂堂大秦国都,首善之地,而自己这个天下之主竟然差点在家门口被打劫,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严令关中大索匪徒,而官吏也知事态严重,派兵四处拿人,并且大多是秉着先处决后审问的原则进行处理,就这秦始皇还嫌不够,一再申饬。就这样如过筛子般连续稽查了二十天后才逐渐消停。经此一事,秦始皇之后轻易不再微服夜行。

        【山喦】关于兰池的来历,可参见东汉辛氏撰写的《三秦记·兰池》。关于秦始皇兰池遇劫之事,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07、东游求仙

        秦始皇经此被劫之事,更加梦想求仙,以期能长生久视,再不惧凶徒刺客及意外事故。于是秦始皇帝三十二年(共和627年),秦始皇再命东游,此次东至碣石,秦始皇求访到一名方士,为燕人,名卢生。卢生主动接过为秦始皇寻长生药的任务,开着船就航海东去,以访求古仙人羡门高誓。而秦始皇为了此次求仙顺利,还堕坏城郭,掘开堤防,刻碣石门,以去险阻、定地势。

08、亡秦者胡

        卢生等到在海上公费旅游的差不多后,才返航上岸。见到秦始皇,先是胡诌了一些在海上找仙草、遇仙人、游仙山之类的说辞。然后献上自己胡编的一卷仙书抄本,抄本上都是一些胡乱写的词句,但不知是不是巧合,竟然有一句:“亡秦者胡也。”此时胡是北狄名称,往古有獯鬻、玁狁等部落,占据北方,屡侵中国,辗转改名,叫作匈奴,有史家考证匈奴应为夏后氏远孙淳维后裔,而此时匈奴尚存,部落如故。秦始皇认为仙书中此句的意思就是大秦天下会为胡人所取。

09、北逐匈奴

        秦始皇帝三十二年(共和627年),秦始皇看过仙书抄录本后,命移驾北上,从上郡出发,巡视北方。并令大将军蒙恬,调兵三十万,北伐匈奴。匈奴散居塞外,时常趁中国边境空虚无备时,乘隙南下,劫夺人畜财货。但可惜如今他们的对手是铁血大秦!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共和628年),蒙恬带秦军狼师攻伐匈奴,这完全是降维打击,很快秦军就夺回了河套地区(就是黄河“几”字型的凸出部分所圈之地,因从地图上看如黄河套住的土地,故名河套)。秦国将此命名为河南地,蒙恬画土分区,析置四十四县,并将内地罪犯,移居实边。之后蒙恬带领秦军北渡黄河,继续向北趁胜追击,直接打到阴山,并占领了阴山西段的阳山,并筑城为塞,以御匈奴。

        【山喦】原著中,关于置县之事,置了两次,河套地区置四十四县,渡河后再置三十四县。查阅文献后,我认为此应该是作者误写。应该只置了一次,不过这一次置县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置县四十四县,另一种认为置县三十四县。但不过是那这说法,都只置了一次县。

10、万里长城

        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均与匈奴相近,各国为防御北患都各自修建了长城。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共和628年),蒙恬命人将从前的三国故长城,一体修筑,并继长增高。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共和629年),为了加快长城的建造进度,秦始皇下令将大量徇私枉法的官吏发配到北方去修建长城。又历时数年,这座西起临洮,东达辽东的大秦长城终于矗立在了大秦北疆。而这座长城,越山跨谷,延袤万余里,故号为万里长城。从此“万里长城”就成为了后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演义山记02】004误椎击逃生遇异士 见图谶遣将造长城『《前汉演义》复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