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1.17 脑科学日报| Cell:治疗精神分裂症的TAAR1靶向新药物

2023-11-17 11:01 作者:brainnews--杏仁核学堂  | 我要投稿

第1910 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11月17

科 学 时 讯


1,Cell:孙金鹏/邵振华/李乾/王越团队合作开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TAAR1靶向新药物

来源:BioArt


大脑内存在一类内源性的胺类分子,其浓度非常低,因此被称为“痕量胺”。痕量胺分子包括苯乙胺(PEA)、色胺、酪胺等,是大脑内氨基酸的代谢产物。过往研究发现,痕量胺能够特异性激活一类受体,这些受体被命名为痕量胺相关受体(TAAR)。


近日,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杨帆教授团队,联合四川大学邵振华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乾团队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王越团队系统地分析了不同内源性胺类和SEP-363856激活TAAR1多种G蛋白信号的特征,解析了不同胺类激活TAAR1-Gs/Gq通路的分子机制和药理学特征,进而成功开发出同时具有Gs和Gq双激活活性的TAAR1小分子激动剂ZH8651,并在小鼠模型中验证了其改善精神分裂的作用。该研究为靶向TAAR1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候选化合物设计及药物开发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2,Molecular Cell重磅综述:应激、表观和衰老,究竟谁先动的手

来源:老顽童说


衰老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从细胞内部的氧化应激、炎症应激,到外部因素如“紫外照射”和“情绪压力”,各种内源和外源性的应激都与衰老密切相关,影响衰老进程。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合作系统介绍了多种类型的应激对衰老进程和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其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并基于当前研究对相关的衰老干预策略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作者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应激与衰老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包括其中涉及的表观遗传基础。作者描述了源自内部和外部刺激的不同类型的应激在衰老中的作用,并讨论了一些通过缓解应激和恢复表观遗传模式以干预衰老或衰老相关疾病的潜在措施。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该领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可能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阐述。



3,Academic Radiology:如何应用皮质静脉血流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侧支循环和预后

来源:梅斯神经新前沿


众所周知,侧支循环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大血管闭塞(LVO)的AIS患者脑部缺血严重。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维持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的基本代谢、延缓梗死灶的扩大和病情的快速发展,更可以提高再灌注治疗的成功率、降低患者出血性转变的风险。


近日一篇研究采用全脑一站式4D-CTA/CTP技术对LVO-AIS患侧皮质静脉成像的速度进行量化,并探讨了皮质静脉成像不良的时间标志和临床价值。研究收集了149名LVO-AIS和73名正常对照组,发现LVO-AIS患者的两侧皮质静脉血流明显减慢。因此,LVO-AIS患者的同侧VPT延迟可作为判断侧支循环不良和预测不良预后的影像学指标。



4,iScience:中国神经外科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来源:CAAI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委会


神经外科手术对高精度和准确性的要求十分严苛,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神经外科机器人应运而生。近期,天坛医院张建国、孟凡刚教授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产品技术和临床应用。


神外手术机器人由一个机械臂和一个计算机工作站组成,其关键技术包括: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注册技术及血管成像技术。依托长期自主创新的技术积累,目前国产神外手术机器人可以用于多种神经外科手术,如脑内病变活检、脑室腹腔分流术、Ommaya囊植入术、脑内SEEG电极植入和DBS电极植入等。国产神外手术机器人已经在中国的200多家医院使用,进行了50000多次手术,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使用数据。



5,JCN: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在痉挛型偏瘫中的应

来源: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近日,陈业涛教授团队发表了一篇新研究,评估了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对下肢痉挛型偏瘫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该研究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23例痉挛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患者均可良好暴露脊神经根并进行选择性切断,术后MAS评分及GMFC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研究结果表明,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SPR可对神经根进行良好的显露,手术效果与经典Peacock术式相同,且对脊柱结构破坏小,利于术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且不增加手术风险,可明显改善痉挛型偏瘫患者的患侧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6,Schizophr Res:减法胜过加法——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抗胆碱能负担

来源:医脉通精神科


大脑胆碱能系统由乙酰胆碱神经传递调节,并投射至与认知关系密切的脑区,如前额叶皮质及海马。精神分裂症本身即可损害胆碱能信号传导,而抗胆碱能效应较强的抗精神病药则会进一步恶化上述状况。近日一项多中心研究探讨了药物的抗胆碱能负担与患者真实世界功能损害相关性的机制。研究者收集了1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抗胆碱能及功能转归数据,结果显示,治疗方案的抗胆碱能负担更重,患者的功能损害也更严重,尤其是社交、社区生活及职业转归。此外,抗胆碱能负担更重的患者在N-back任务中的准确性也显著降低,并在工作记忆任务中表现出前额叶和运动皮层活动下降。尽管抗胆碱能效应很强的药物对认知具有众所周知的不利影响,但在真实世界临床中,太多的患者即使并不真正需要,也在持续使用这些药物;联用此类药物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7,身体意识会导致你的焦虑飙升吗?

来源:雷雳和学生们


与焦虑作斗争的人往往会过度意识他们的身体感觉,使情况变得更糟。许多患有健康焦虑症的人会说,他们担心如果忽视自己的身体,就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事情。此外,他们经常被驱使觉察到身体症状时采取一些措施,如上网搜索或打电话给医生。近日发表在Psychology Today 上的一篇文章给出了几点建议:努力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之外;考虑关掉电子设备;和你的医生谈谈你的担忧;考虑一下你是否可以寻求一些额外支持。做专注于声音的正念练习可以帮助你重新集中注意力。



8,NHB: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可重复性,最高能有多少?

来源:SelfCulturalPsy


大约二十年前,社会行为科学研究(尤其是社会心理学)陷入了一场近乎灾难性的可重复性危机。几项大规模的重复性研究试图重现之前发表的研究结果,但都无功而返,或者效果大打折扣,这让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都受到严重质疑。究竟是研究方法出了问题,还是方法的实施出了问题。近日,提倡开放科学的几位顶级专家证明,只要遵循严格的开放科学的做法,就有可能实现高度的可重复性。研究人员历时六年时间,采用接近金标准的最佳实践,包括预注册、大样本量和重复的保真度,发现并重复了16项社会行为研究的新发现。该研究揭示的可重复率为86%,略微超过了基于效应量和样本量所预期的最大可重复率,而过去的系统性重复工作所报告的可重复率平均仅为50%,而在该研究中,当一个实验室试图重复另一个实验室的发现时,重复的效应量是原始研究的97%。


审校:Simon


11.17 脑科学日报| Cell:治疗精神分裂症的TAAR1靶向新药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