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方差分析-SPSS

2023-07-30 13:54 作者:点连线成圈  | 我要投稿

数据介绍:某校初一有6个班,每个班有5名学生,记录了其入学成绩、上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下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授课教师性别和教学模式。(本数据纯属虚构)


一、单因素独立测量方差分析

研究问题:若该校整个学年都坚持使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检验一年后三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成绩均值有无差异?

H0:μ(模式1-下学期期末成绩)=μ(模式2-下学期期末成绩)=μ(模式3-下学期期末成绩)

H1:至少有一个教学模式条件下的下学期期末成绩平均值是不同的

SPSS步骤:

补充说明:

1,SPSS的因子变量只支持数值类型,故视频一开始先将“教学模式(字符串型)”重新编码为“教学模式Num(数值型)”;

2,单因素方差分析的面板中,“两两比较”是指事后多重检验,通常符合方差齐性选择“LSD”,不符合方差齐性选择“Games-Howell”(视频中直接将两个都勾选,纯属偷懒做法)

SPSS结果:

先看Levene检验的显著性,判断数据是否满足方差齐性;若满足方差齐性则看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的第一行F值和显著性(红框),若不满足方差齐性则看Welch修正值(绿框)。下图结果可描述为“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效应(F=0.265,P=0.769>0.05)”

如果教学模式对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效应,则继续看“多重比较”表,主要看显著性的值,均值差的正负可以体现出显著的方向效应;现在教学模式对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效应,且P值远远高于0.05,所以不需要再看多重比较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方差检验的P值接近0.05(如0.052),那么在多重比较中可能存在某两个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研究问题:若将上述情境“班1和班2使用模式1,班3和班4使用模式2,班5和班6使用模式3”改成“全校6个班所有学生,都在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前采用模式1,上学期期中考试后至期末考试间采用模式2,初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前采用模式3”,此时校长问三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成绩均值有无差异?

H0:μ(模式1-上学期期中成绩)=μ(模式2-上学期期末成绩)=μ(模式3-下学期期中成绩)

H1:至少有一个教学模式条件下的成绩平均值是不同的

SPSS步骤:

补充说明:若需事后多重比较,操作如下图

SPSS结果:

先看球形度检验(就当作是方差是否相等的检验),显著性值是0.02<0.05,所以不满足球形假设。然后看主体内效应的检验,发现显著性远远大于0.05(满足球形假设看红框,不满足球形假设看绿框),显示“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效应(F=1.036,P=0.349>0.05)”


三、双因素独立测量方差分析

研究问题:检验三种教学模式及教师性别下的学生学业成绩均值有无差异?

假设1:关于教学模式的主效应

H0:μ(模式1-下学期期末成绩)=μ(模式2-下学期期末成绩)=μ(模式3-下学期期末成绩)

H1:至少有一个教学模式条件下的下学期期末成绩平均值是不同的

假设2:关于教师性别的主效应

H0:μ(男教师-下学期期末成绩)=μ(女教师-下学期期末成绩)

H1:μ(男教师-下学期期末成绩)≠μ(女教师-下学期期末成绩)

假设3:关于教学模式与教师性别的交互效应

H0:教学模式与教师性别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H1:教学模式与教师性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SPSS步骤:

补充说明:在“模型”中选“交互”效应时,一定要把两个因子同时选中!!!才会出现“因素A*因素B”(这是本人第一次做该分析时遇到的坑,当时就在想 为啥我选了交互效应但是结果中没有呢O(∩_∩)O)

SPSS结果:

可以看出,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效应(F=0.255,P=0.777>0.05),教师性别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不存在显著效应(F=0.873,P=0.359>0.05),教学模式与教师性别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F=0.536,P=0.592>0.05)。

当主效应存在时,可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当交互效应存在时,可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操作如下:

视频中修改的SPSS代码:

 /EMMEANS=TABLES(教学模式*教师性别) COMPARE(教学模式) ADJ(LSD)  /EMMEANS=TABLES(教学模式*教师性别) COMPARE(教师性别) ADJ(LSD)  /EMMEANS=TABLES(教学模式) COMPARE ADJ(LSD)                     /EMMEANS=TABLES(教师性别) COMPARE ADJ(LSD)

得到类似下图的结果(这里都不显著,不再赘述):


四、单因素独立测量协方差分析

研究问题:若考虑入学成绩,检验三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成绩均值有无差异?

H0:μ修正(模式1-下学期期末成绩)=μ修正(模式2-下学期期末成绩)=μ修正(模式3-下学期期末成绩)

H1:至少有一个教学模式条件下的下学期期末成绩平均值是不同的

SPSS步骤:

SPSS结果:

可以发现,这里教学模式对应的F值/显著性与前面第一个研究问题的分析结果不同,这就是考虑入学成绩后的修正值,仍显示“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效应(F=0.800,P=0.460>0.05)”


方差分析-SPSS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