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纵笔三首.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译文:孤苦寂然的东坡老翁我在病中,须发肃然就像一世不散的霜风。 小儿子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原来是酒后的醉容。 创作背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己六十四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 赏析:作者在诗中自嘲衰。,首句,写处境寂寞,因衰病而成老翁。次句,以风吹萧散的白须申述衰老。”霜”字既显须白之色,又带凄寒之气。这二句使人感到萧飒可伤。后二句忽借酒后脸上忽现红色一事,表现轻快的情绪,诗境转为绚烂。白居易«醉中对红叶»诗:”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陆游«久雨小饮»诗:”樽前枯面暂生红”也是写”醉面”之”红”。但直接指出不是”真红。”苏轼此诗,先写旁观的肯定,再写自己的否定,用笔较为曲折,也显得洒脱,”小儿误喜”,可能是儿子安慰父亲的话,更可能是诗人故作设想之词,因为这时候,随侍诗人身边的儿子苏过,年已28岁不会幼稚到把酒红当作真红,但诗人为了表达活跃的心情,有意借儿子的话引来”喜”字,儿子之”喜”又引来他的”一笑”,但在”朱颜”与”喜”之前,先着一”误”字;经过”一笑”之后,又点破”朱颜”原来是”酒红”对儿子之”喜”的否定又回到对衰老的肯定。这里,诗人的情绪改变了,诗境改变了,但前面所写的可伤之事并没有改变,诗篇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情绪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内容的反复的否定和肯定,表现了诗人能用达观的态度,风趣的笔墨去对待和描写让人感伤之事,显得曲折坦荡,情趣风声,有过人的胸襟和笔力。 苏轼,﹙1037年1月8日_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 «潇湘竹石图卷» «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