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学习心得

道德经讲解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本章开篇就点出了本章的重点,那就是“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们来借鉴一下苏辙的解读:“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故轻以重为根,躁以静为君。” 他说,轻的东西不能负载重物,小的东西不能压住大的,事物要借助不移动的东西才能运动,所以说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动的君主。
这么说,听起来好像很容易做到。但是我们要明白,生活中很多的事物都分轻分重,分躁分静。例如,很多事情会给我们带来短期的收益,例如努力工作,拼命加班。但是这却让我们忽略了长期的本钱,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的自我成长等等。所以这里,工作、加班就是轻,身体、成长就是重。只有有了身体的本钱,有了自己本身的修行成长,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工作,有更多的机会。但是很多人就忽略了重,而过分注重轻。再举个例子,很多人每天各种社交,忙的不可开交,从早上一直与人交谈到深夜,但是却从来没有停下来,抽出一些时间总结思考。这里外出社交就是躁,自己总结思考就是静。但是很多的人总是忙着交流,却疏于自己思考和总结归纳。这就是忽略了静,而过分注重躁。
当然,所谓的轻重躁静不仅仅是这些具体的事物。所有这些具体的事物都是人们自己本身的轻重躁静的具体体现。人们自身处在一个轻视重和静的境界当中,自然行出来的事情就是轻视重和静的事情。
老子说,“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所以有道的人终日行事仍保持慎重,就像军队行军离不开辎重一样。即使有奢华的享受,他也漠然处之,从不沉溺其中。
与圣人相反,很多管理者却并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老子说:“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为什么有万乘之车的大国君主,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
何为失去根本,丧失主宰呢?王弼解释道,“失本,为丧身也。失君,为失君位也。” 他说失本,指的是失去生命。失君,指的是失去君主的地位。这一点在历史上也有很好的体现。
第一个例子是隋炀帝,隋朝的灭亡也正是因为他过分的急躁,而不懂得守静。隋炀帝继位之后,立刻发动第一个大工程,那就是修建东都洛阳。当时全国人口也才不过4602万,而修建都城,每个月就需要200万的劳动力。这几乎是除了老弱病残之外所有的青壮劳动力,为了修建都城而丧命的劳工,更是不下数百万。而在修建东都的同时,隋炀帝还下令百万民众修建大运河。修建大运河是好事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之后唐朝的繁荣。但是修建东都本来就已经劳民伤财,结果还没有喘口气,修建大运河的担子就又架在了人们头上。这还没完,隋炀帝为了出征高丽,还下令修建长城。如此浩大的工程,仅仅用了10天的时间,工期短,任务重,这次修建长城导致50万劳工丧命。更不用说隋炀帝三次巡幸江都的奢侈消费了。正是这短时间内一次又一次对百姓的压榨,导致了国家的衰亡。如果隋炀帝的步子慢一些,保证国家内部稳定的同时,一件一件的做,可能唐朝的盛况就会发生在隋朝了。
第二个例子是元朝,元朝的灭亡充分体现了只关注轻,而忽视重的后果。元朝为了扩张版图,十分缺钱。在忽必烈时期,阿合马上台掌管财务,废除了前朝铜币和金银等货币制度,全国只通行国家发行的纸币。开始在阿合马的保驾护航之下,一切还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但是随着阿合马被刺杀,加上皇帝不断扩大的野心,想要征服更大的版图就要有更多的钱。于是元政府就开始超发货币,看到通货膨胀之后便开始实行换钞政策,也就是发行的新货币是旧币的5倍。这种新钞法直接让旧钞贬值了80%,同时旧币可以继续使用,这使得老百姓手里的货币贬值,辛苦数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这种所谓的货币改革甚至发生了不止一次,而是整整三次。而这第三次货币改革之后,老百姓被迫回到了以物换物的时代,国内烽烟四起,不久之后,版图巨大的元朝就被破灭了。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可不是说说而已。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分清什么是重、什么是轻;什么是静、什么是躁。同时要对重和静重视起来,不能只去关注轻和躁。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