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杂谈(一)----孝文帝评说
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趁前秦统治土崩瓦解之时,会集拓跋部众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称魏王,日后再度统一北方,拉开南北朝并立的北魏帝国就此诞生。北魏的兴起与灭亡与北方胡人各族与汉民族的交流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北魏孝文帝与其主导的改革,尤其值得认识。 公元439年(北魏太延五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中国北方,就此开启北朝。军事上,北魏进行了彻底的北方统一战争。尽管北魏统一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但不可忽视统一的造就为日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的决定性贡献,实现统一,告别分裂战乱也是得民心,安天下之举。政治上,北魏呈现曲折但不断推进的封建化改革,原先游牧民族的部落体系,宗亲血缘关系,贵族制度逐步向中原文明的封建体系,地域关系,官僚制度转化。政治的统一环境与改革的进行,也推进着文化的发展,鲜卑族人日益汉化,接受认同汉民族的文化思想,乃至唐时,竟有一将领名贺兰破胡,贺兰原为知名的胡人性氏,今日却是以破胡为名,深刻见得长期以来各民族交流之深刻与汉文化之海纳百川。总之,北魏的历史,是一部统一与分裂的历史,文治与战争的历史,改革与反改革斗争的历史,汉化与反汉化的历史。 孝文帝继位伊始,北魏正处于愈发严峻的统治危机中,继位当年,青州高阳有封辩率农民起义,朔方有曹平原于石楼堡起义,齐州平陵有司马小君率农民起义。次年,光州孙晏率农民起义。三年,齐州又有刘举起义,此起彼伏的动荡迫使着以鲜卑族贵族为主,汉族世家大族相联合的北魏统治集团做出反应,不少鲜卑大臣以为,越是统治动荡越要巩固鲜卑传统,越要打压汉族和北方各族,他们甚至认为改革会让鲜卑人失去尚武善战的气质,难以维持统治。 但孝文帝拓跋宏显然比抱残守缺的保守大臣们更有眼界,自幼受儒学浸染的他,经历见证北魏统治危机的他,身为最高统治者的他,以高瞻远瞩和雄心壮志,势要展开一场惊天动地的改革! 孝文帝继位时年仅五岁,起初由太后冯氏摄政,正是冯太后锐意改革,为年幼的孝文帝给予了不可磨灭对鼓励支持。太和十四年,孝文帝亲政,进一步推进改革。太和十八年,一场改变北魏历史命运的变革在孝文帝荷改革派大臣的筹备下开启----迁都洛阳! 北魏都城原为平城(今山西大同),靠近鲜卑族源地漠北边疆,这是鲜卑政权受游牧部族旧制旧历影响的结果,中央朝廷驻地也直接影响着北魏的国家走向和领导人立场,欲要彻底改革,势必以汉文化中心区洛阳为都,这才能让改革行稳致远。这即是处于现实的考量,也是孝文帝的一封改革宣言。但从客观上讲,迁都洛阳还有众多因素共同导致。 封建王朝的都城绝无避免的要承载皇室贵族,中央诸多官员,大批商业,文教人员,而平城一带完全无法承担如此巨额的消耗,京畿一带不是荒年,粮食尚且紧张,一遇灾害,只得将民众迁往山东应付。魏书曾载,孝文帝时期允许京畿百姓前往丰收地区就食时,“行者十五六”,南迁实在是大势所趋。确定南迁之后,孝文帝等人在新都位置上也进行了考量,我们自初中教科书就知道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事,殊不知还有另一迁都的“热门选择”---邺城(今河北邯郸一带),北魏元明帝时代,就曾考虑迁都邺城应对平城的困顿局面,但可惜终未实现。最终孝文帝选择了洛阳而非邺城,想必与凸显锐意改革的代表意义和强化汉文化地位的文化意义不可分离。随着以南征统一天下为名的大军开拔,在百年战火中几经摧残的洛阳城,即将重新成为帝国的心脏。 从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到499年孝文帝崩殂,只有短短四五年时间,孝文帝末年重病之际还亲征南朝。事实上,命运没有给他多少时间,但他却在短短数年里做了很多事,做了很多改变历史的事,当我第一次知道如此海量的改革是在如此短的时间施行并取得成效之时,实在是感到惊讶:迁都、禁鲜卑语推广汉语、该鲜卑姓氏为汉姓、禁胡服兴汉服、改定郊祀宗庙礼、改革官制、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联姻。这一系列看是细枝末节的改革实际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让北方长期以来的民族矛盾得到了治本的缓解,北方诸少数民族政权也曾有不少富与眼界着识的统治者积极向汉文化靠拢,但从程度而言,远不可与孝文帝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相媲美。 孝文帝拓跋宏以拓跋姓由土而来,土者作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变改自己与皇室姓氏为元氏,日后北魏与东西魏皇帝也几乎坚持了新的姓氏。从拓跋到元,亦是从过往走向未来,往后的岁月,北魏衰落分崩,东西魏先后为高欢宇文泰把持,日后两魏让位于北齐北周,纷纷攘攘……倒是孝文帝改革之“元”,在历史中深深镌刻。 皇兴元年(467年),孝文帝拓跋宏生于平城,延兴元年(471年),拓跋宏继位,19年后亲政,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元宏倒在了与南齐逐鹿征战的行宫之中。 孝文帝绝对不是完美的人,他仍然会如暴君般动不动残杀大臣,他仍然会拉拢豪强而轻视平民,他仍然局限在一位专制帝王的身份之中,人无完人,就让这踌躇满志,英年早逝,毁誉参半,勤政治国的拓跋宏、元宏,接受后人的评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