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通鉴论三国三——迁都中的东西大博弈上

2021-12-09 11:14 作者:军机处小ming哥  | 我要投稿

更多秦汉三国风云,请关注本人公众号:军机处打字员                

   一、决定迁都后董卓的疯狂举动  

      上一篇说到二月份,董卓强行通过了迁都长安的决议。接下来我们将看到,迁都的基本步骤,是天子百官与百姓先行,董卓率军在洛阳断后,防止关东联盟有所举动。就在迁都决议下达后没多久,董卓就做了一系列疯狂的举动,看似疯狂,其实都是为了实施迁都。

    首先他派军前往阳城(在洛阳东南),当地人正好当在社(土地庙)前举行庙会。董卓大军瞬间将庙会变成地狱,杀光了男子,抢走车辆,还把女的架上车,将男子人头绑在车辕上,声称讨伐关东反贼,高唱凯歌返回洛阳。之所以绑人头,是因为按人头来计算军功。

     接下来又如上讲所述,将洛阳的冨户扣上罪名杀掉,人口财产充公。加上后面记载的让吕布盗掘帝王公卿坟墓,无不是通鉴的编撰者,在显实董卓的暴虐无道。其实除了无道,这也是当时军阀常见的选择,养兵就需要有钱粮,除了钱粮,还得解决士兵的婚姻问题,这样才能留住人,让他们卖命。在古代,乱世中劫掠屠杀、发陵墓几乎是获取钱财最快捷的方式,董卓这么干,曹操也这么干,其他军阀也如此。

阳城屠杀与劫掠洛阳富户、驱赶百姓

      不过有个例外,就是刘备,他是仁义的刘皇叔,这点小说倒是说得很真切。

      钱财劫掠的差不多了,就用士兵驱赶几百万洛阳人民上路。人民互相踩踏,饥饿的时候,相互掠夺,通往长安的道路,积满了人民的尸体。接着又一把火,把洛阳城烧成了一片废墟。真是应了先前大臣们的话,一动不如一静,这是董卓彻底失去民心,特别是官僚支持的开始。

       对于关东军的俘虏,则用十几匹涂着猪油的布裹身,从脚底点火,将其活活烧死。还将洛阳的袁家人,从“尺口”(婴孩)到老人,五十余口,全部杀掉。

       三月初,天子百官先行到达洛阳。由于宫室都没修整好,天子只好住在京兆府的官署里。在董卓没到之前,王允负责朝政,协调各种事物,颇为得力,天子大臣们都依赖他,也颇得董卓的信任。虽然书上替他辩护,说这是“屈意承卓”,也不能掩盖王允是合作派的事实,但确实也很能维护大家的利益,这也能说明后来大臣们为什么愿意拥护他。

                             二、关东集团的反应

     对于董卓迁都长安,关东集团有何反应呢?

     实际上很让人失望,袁绍为首的各路诸侯,畏惧董卓的军队强悍,都不敢进攻。反到是作为袁绍小弟的曹操,首先倡议,要有所举动。

关东的反应与曹操的分析

     接下来的话,也是很漂亮的决策分析:

     首先说明自己的观点,大家举义兵讨贼,大军已经聚集,无需迟疑。

      其次,敌我形势分析,这里最见曹操的见识。他说假如董卓依靠王室,据有洛阳,向东讨伐反对势力,即使倒行逆施,对我们也是巨大的威胁。可是现在烧杀抢掠,劫持天子去长安,只会造成失去民心与自断根基的事实,所谓“此天亡之时也”。

     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战可定的时候。

     这段话正好印证了第一回郑泰所说以静制动的明智之策,董卓没有采纳真正是失策,正所谓正确的选择往往一致,错误的选择各不相同。

     袁绍等诸侯无视了曹操的意见。

    于是青年曹操决定做一件很悲壮的事,用自己仅有的几千人马,向西进攻。(未完待续)





读通鉴论三国三——迁都中的东西大博弈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