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阿普拉克辛海军大将号岸防战列舰

制作不易,如果您觉得不错,请您点个赞和关注让更多的人能够看见,up主在此谢谢各位读者老爷了。
正文
阿普拉克辛海军大将号岸防战列舰(俄语:Генерал-адмирал Апраксин)为俄罗斯帝国建造的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岸防战列舰3号舰。阿普拉克辛海军大将号建成后归入波罗的海舰队。在日俄战争爆发后,阿普拉克辛海军大将号加入第二太平洋舰队,启程前往旅顺港(俄方称亚瑟港),解救被日本海军围困在港内的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主力。但在第二太平洋舰队依旧在海上航行时,日军即已攻陷旅顺要塞,第一太平洋舰队已经覆灭;第二太平洋舰队只能将目的地改为俄国在远东的另一个军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旧称海参崴)。

1905年5月,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途中对马海峡堵住了劳师远征的第二太平洋舰队,并在对马海峡海战(日方称为日本海海战)中俘获阿普拉克辛海军大将号。
日军接收阿普拉克辛海军大将号后对其进行了修复和改装,重新命名为冲岛(日语:沖島/おきのしま okinoshima),并编列为二等海防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冲岛即参加了日军对青岛的进攻。1922年冲岛退出了现役。日本方面原本打算将退役后的冲岛改作纪念舰,终因恶劣天气导致船体损坏,最终进行拆解。

本舰的俄国名字来源于费奥多尔·阿普拉克辛
,俄国海军大将、波罗的海舰队首任司令。日本名字则有可能来源于对马海峡附近玄界滩的冲之岛(日本全国有不少叫“冲岛”或者“冲之岛”的地名;本舰据推测是取自对马海峡海战战场附近的那个冲岛)。1935年日本建造的布雷舰冲岛 则是第二艘以此名字命名的日本军舰
十九世纪末,瑞典海军建造了一系列近岸装甲军舰,其设计思路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沿岸的峡湾复杂地区为基地进行作战,以猛烈火力摧毁所有靠近的相近吨位的敌人。为了回应瑞典的挑战,俄国也建造了一批岸防战列舰,即乌沙科夫海军上将级3舰。本级采用低干舷外形,吃水浅,故此有“熨斗船”的外号;设计目的是作为近岸炮击,根本就没打算用来远航。
本舰在建造过程中,超重现象明显,吃水比设计值深了0.3米。为了减轻超重问题,主建造师迪米特里·斯沃尔措夫
提议去掉塔楼,并减少各处装甲厚度。海洋技术委员会 否决了他的提案,而是决定减少一门后部火炮,使主炮数量减少到3门。
本舰的主要火力为3门40倍径254毫米(10英寸),两门安装在舰艏的双联装炮塔内,另一门则单独安装在舰艉。副炮为4门120 mm(4.7英寸)单装炮。轻型火力包括10门哈奇开斯47毫米3磅速射炮,12门37毫米炮。舰上还安装有4具450毫米(18英寸)鱼雷发射管,全部位于水线上方。
防护方面,本舰采用了哈维尔渗碳装甲,水线装甲带为10英寸(250 mm),甲板装甲厚2~3英寸(51~76毫米),司令塔和炮塔则厚8英寸(203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