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三十一)邓皇乔红逐鹿决一姐 老瓦盖亭争雄定江山

感谢大家的理解,以后一周三更,视情况与时间宽裕程度可能会有四更,谢谢。
对了头图不清晰是肯定的,我能找的清晰版也就是这个了。
—————————————————————————————————————————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脚步近了。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乒乓球项目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一样仍然是4块金牌,男女单打和男女双打。
不过参赛人数上小有不同,上次奥运会的女子项目每个国家出三名运动员,三个单打一对双打,这次可能是上次奥运会前国乒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国际乒联干脆多给一个名额,不同每个国家出4名球员,配2对双打,其中3人参加单打比赛。
女队那边和四年前为了参赛名额各路神仙人脑袋打成狗脑袋相比,这次参赛名额板上钉钉,邓乔高陈出征,两对双打。
刘伟虽然世乒赛单打成绩名列女队第三,但是一来邓亚萍乔红与高军陈子荷的两对世乒赛冠军双打组合没有不用的道理;二来胡小新退役,刘伟失去了她的双打搭档(乔云萍这时候还没进国家队);三来刘伟状态起伏太大,动不动就胡打,张燮林不敢用,遗憾落选了奥运会的阵容。
唯一需要动动脑子的是第三单打,高军还是陈子荷。
本来陈子荷这样有重大缺陷的球员(碰上亚洲速度流就抓瞎),是不可能拿到奥运会的单打名额的,然而高军在世乒赛上的表现实在太让人失望,虽然当年的全锦赛上高军获得了全锦赛的女单亚军,但最终第三个单打名额还是归了陈子荷,希望能够抽个好签帮邓乔打掉欧洲的弧圈派。
邓亚萍和乔红打起南玄北李轻松愉快,打欧洲弧圈派略微有点吃力。
陈子荷也成为了女乒有史以来进军奥运会单打前一年世乒赛成绩最差的一位(她老公许增才没打新德里世乒赛)。
男队那边,马文革的单打,王涛吕林的双打毫无争议,争议的问题在于谁和马文革搭档双打?吕林能否上单打?
第一个问题很快解决,于沈潼凭借着国乒教练组对直板正胶的期望以及1991年全锦赛上和马文革在男双赛场的出色表现最终锁定了和马文革的双打名额。
不过这届全锦赛上让大家感兴趣的还有一个略显奇怪的削球手,而这个削球手将在五年后为国乒争来问鼎天下的机会。
但第二个问题就出来了,谁上男单?
三年之前,面对着兵强马壮的瑞典男乒,许绍发做出一百个人之中九十九个人都不会做的选择,在江嘉良和于沈潼之间选择了后者。
三年之后,面对着群雄并起的世界诸将,蔡振华做出一百个人之中九十九个人都不会做的选择,在吕林和于沈潼之间选择了前者。
当然我估计也有可能是因为第三个名额真的不好选,中直正胶也实在是让大家研究透了,还不如让那两年单打状态不错的吕林上去碰碰运气。
八个运动员六个不同的拍子,横板双反,横板正反反生,横板正反反长,中直正胶,日直反胶,中直正正反长,纵观整个乒乓球队的历史,除了不可能的削球,都放出国的正正反反和当时还没有一流高手的中直双反,基本上国乒的历史上有的打法都来了。
反正人就这么几个,也不管什么打法了,有成绩的就上,说不定还能来个出奇制胜。
备战奥运会期间,中国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练双打运动。
男队固然想靠双打突破,女队这次也无比重视双打。
因为奥运会跟世乒赛不同,冠军没有主次之分,中国体育是讲究唯金牌论的(这点我真的比较反感,搞得现在新生代体育圈内觉得没拿冠军就不重要了),一枚金牌就是一枚金牌,管你是哪个项目的,所以乒乓球的单打沦落到和双打一样重要了(不过单打的冠军奖金是双打的三倍)。
女队单打方面,中国队的优势太大,邓亚萍乔红双保险,唯一的竞争对手,朝鲜半岛的南玄北李,打法上克制得死死的,完全没有机会。
双打就有些麻烦了,邓乔默契不足,一直打不过玄静和洪次玉。
高陈默契是够了,但陈子荷又被玄静和克制,怪拍法宝有一半时间无效,只能靠欺负洪次玉姑娘得分,胜负最多五五开。
至于男队……我真的很难想象蔡振华每天看着王涛吕林这对整个国乒历史之中都算罕见的双打组合内心有多崩溃。
死马当活马医吧。
而经历了汉城奥运会的惨败之后中国代表团都出言谨慎,赛前普遍说能拿8枚金牌就满足了,最后出征前才磨磨蹭蹭的拿出来一个目标—“全面超过汉城奥运会”。
的确,那届奥运会之前各路对手的状态近乎疯狂,以游泳为例,美国奥运会选拔赛上狂破世界记录,逼得1991年世锦赛拿到4枚金牌的中国游泳队(虽然孙杨这个案子绝对是有人找茬,不过游泳当年确实有些不好说的东西)竟然声称没有夺金实力。
在这种“哀兵”心态下,舆论届普遍认为中国代表团有两枚金牌是稳的,一枚是跳水女皇高敏的女子三米跳板跳水,另外一枚就是邓亚萍的乒乓球女子单打。
又是十亿希望寄于一身,国乒依旧是压力山大。
更要命的是乒乓球队的情况比舆论届普遍认为的还不乐观,女单上南玄北李不用多说,多少有些克制,但俞顺福,洪次玉,陈丹蕾和齐宝华也都是虎视眈眈,而且当时邓亚萍虽然是世界第一,但是那两年还没有达到后来让对手提起来就觉得心惊胆战的地步,也输过齐宝华,陈丹蕾,李粉姬,俞顺福和斯文森(瑞典横拍选手,1991年瑞典公开赛战胜了邓亚萍,后来进过混双和女双四强),有几场球赢的也是磕磕绊绊。
女双虽然在千叶包揽前四,但是那次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朝鲜韩国的固定组合被打乱,巴塞罗那南北双方都恢复了原来的组合,难度增加了许多。
不乐观归不乐观,比赛还是要比,各路人马纷纷赶赴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可以说是一次真正的盛会,和上次汉城奥运会大伙办得提心吊胆不同,这次奥委会的参赛国全数到齐,一较高下。
这里一定要提一位大咖级人物,此人之所以能在那年乒乓那些事儿这个乒乓球运动员为主角的作品里以非乒乓球相关者的身份登场,实在是本事太牛,牛到现在都没有人能超越她的记录,牛到我必须提一提她的事迹。
当然了一般能进本书,能特别提到本事基本不差,而且除极少数人物外,运动员辉煌生涯都比较短,最多两个部分就得下场。
但这位姐姐,辉煌的时间实在有点长,邓亚萍下去了,她没下去;何智丽下去了,她没下去;张怡宁下去了,她还没下去,还又唱了一回大戏;直到现在还在打着酱油。
这位大牛的名字叫做张山。

一般来说,本文里的大多数主人公读书的时间都不算长,大多数十五六岁就去了北京,从此天南地北各处比赛,家里要么是运动世家出身,要么是生活艰难。
这差不多也是惯例了。
可惜张山的情况恰好完全相反。
张山出生于四川南充的一个普通家庭,在家排行老三,少年时候倒是进过体校学习篮球,不过后来学习体育难以兼顾,她就专心学习还顺利考进了南充一中,而且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在中学当老师的父亲自然在张山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如果张山这么一步步走下去,那么这个世界上很有可能多一个清华北大的学生,而不会多一个叫张山的运动员。
转折点在1984年的一天,四川省射击队的江泽祥、周杰等几位教练到南充一中挑选队员,看过了一些学生后,教练们普遍有一种感觉——失望。
正当教练们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校领导说还有一个学生比较机灵,建议让他们看看再走,于是教练们便答应再等五分钟。
四川省射击队的几位教练们可能等过很多个五分钟,但这一次,是最为成功的。因为他们只等了五分钟,却换回了一个双向飞碟项目的奥运冠军,赚大发了。
过了一会儿,张山赶回了学校,往教练们面前一站,就给了教练们眼前一亮的感觉,通过测试,教练们发现她眼到,手到,反应快,非常适合练习飞碟项目。
就这样16岁半的张山离开了熟悉的校园,放下了手中的篮球,扛起了枪,走上了射击场。
1984年10月,张山开始了系统的射击训练,在刚开始接触飞碟这个项目的时候,她确实进步神速,经过半年多的系统训练,她就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这世界上有两种成功的人,第一种是天才,第二种是干才,而张山是第一种。
1989年,21岁陈静在多特蒙德帮助国乒完成了女乒团体冠军八连冠的辉煌荣耀,21岁的张山也在意大利完成了女子双向飞碟射击团体六连冠的霸业,更加冕了个人赛的冠军。
相较于乒乓球界的68黄金一代,16岁半才接触飞碟射击张山的表现并不算差。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张山再次获得了团体和个人的金牌。
1992年的奥运资格赛上,张山在有众多男选手参赛的情况之下打出了200中200的变态记录。
真的,除了变态我想不出什么词来形容如此可怕的战绩。
但即便如此,这也没能确保她获得一张前往巴塞罗那的机票。
为了压缩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规模,国家体委决定裁撤一些运动员,考虑到张山要和男选手们争夺冠军于是决定不让他参赛了,国家射击队的总教练听到这个消息后,坚决反对,说张山很有希望夺冠。
最后,国家体委采纳了射击队的意见。”
果不其然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赛场之上,和男运动员比赛的张山毫无畏惧,枪枪上靶,打出了225靶223中的好成绩,而且还击败了众多须眉,成为首位在奥运会男女混合项目中击败男对手的女将。领奖台上,获得亚军的秘鲁运动员和获得季军的意大利运动员将张山高高举起。

随后,奥运会的比赛规则作了修改,取消了男女选手混合比赛的规定,这让张山成为了这个项目中唯一的一位战胜男选手的女子运动员。
也是奥运会最后一位战胜男选手的女子运动员。
当然本届射击队夺冠的还有一位名叫王义夫的,他的故事12年之后还有一章。
让我们把故事拉回乒乓球的战场之上,女双比赛是乒乓球比赛的打头炮,而恰恰又是乒乓球项目中通关难度最大的。(男单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男双之所以难度小主要是因为咱们的训练时间长)
按照实力,巴塞罗那奥运会能夺得金牌就是这四对:玄静和洪次玉(1990北京亚运会女双冠军,1990乒乓球世界杯女双冠军)、邓亚萍乔红(1989年世乒赛女双冠军)、高军陈子荷(1991年世乒赛女双冠军)、李粉姬俞顺福。
其中李粉姬俞顺福对上述三对胜绩不多,除了1989年的瑞典公开赛(就是原来的斯堪的纳维亚公开赛)战胜过邓亚萍乔红以外未有多大建树。高军陈子荷是新科世乒赛女双冠军不假,但面对韩国的玄静和洪次玉,她俩就从来没赢过。
唯一能与玄静和洪次玉一争高低的就只有乔红邓亚萍。她们在奥运会之前共交锋了四次,前三次乔红邓亚萍全部落败,唯一一次胜利是在1991年底的瑞典公开赛上,乔红邓亚萍取胜,但胜之不易,是在决胜局17:20落后的情况下反败为胜的。
不得不说抽签上,国乒的签运一向不咋的。
41届世锦赛冠军陈子荷高军被列为女双第一号种子分在上半区,同区的还有朝鲜悍将俞顺福李粉姬和香港仔宝齐宝华陈丹蕾。邓亚萍乔红和金双打玄静和洪次玉分别作为二,三号种子分在了下半区,她们之间进行的半决赛实际上是一场提前进行的决赛。
女单方面,中国队的抽签也不咋地,邓亚萍的对手是弧圈凶猛的匈牙利选手巴托菲和老冤家俞顺福;乔红的对手是削球手洪顺花和怪球手齐宝华,都是让乔红很头疼的打法。
最倒霉的是陈子荷,一个欧洲人都没碰到,一路基本都是亚洲人。
首先暴雷的依旧是男乒,马文革和于沈潼的男双组合小组赛一出线就被韩国的李哲承姜熙灿组合淘汰出局;男单小组赛吕林这个在中国打日直的碰上金泽洙这个在韩国天天打日直就抓瞎了,小组没出线就光剩了个双打。

吕林这辈子三大赛单打也就打了这么一次。
而女双比赛中,只有在小组赛上邓乔配出了点状况,由于过于把目标和精力放在了金双打身上,邓亚萍乔红小组赛便差点被罗马尼亚的巴蒂斯库乔苏组合爆冷,右手横板两面正胶打法的巴蒂斯库绝对是欧洲乒坛的另类,即使在世界乒坛,这种打法也是少之又少,除了后面中国队白杨和香港队桑娅婵外,女子乒坛没见过这种两面正胶的横板近台快攻型打法,巴蒂斯库在千叶世锦赛上和希腊的格林卡合作获得混双铜牌,那两年正是状态正佳的黄金时期,而另外一名大将乔苏是典型的欧洲弧圈打法,身高力大,擅长中远台对拉,在后面的单打比赛中和玄静和苦斗5局才告负,足见其实力。

邓亚萍和乔红1:1后决胜局打成了19平后才拿下(1992奥运小组赛无论单双只打三局),差点让张燮林吓出心脏病。
张大帅,速效救心丸别着急停,四年之后,还是在双打赛场之上,陈静还有更大的surprise送给你。
其他略有威胁的选手中,齐宝华陈丹蕾不幸在八强碰到了高军陈子荷,她们对邓亚萍乔红还能打打,对上高军陈子荷,打法相克每次都是脆败。
另一对韩国的削球手组合洪顺花李正任输给了北边的李粉姬俞顺福;而玄静和洪次玉的金双打战胜了一对独联体组合(国际乒联资料是俄罗斯和荷兰,但是奥运会不允许跨国,我个人认为是去荷兰的那一位以前应该是前苏联的,退役之后又去荷兰跑生活了,希望有大神帮忙求证一下);邓亚萍乔红则是击败了巴托菲维尔特。
半决赛邓亚萍乔红对玄静和洪次玉,高军陈子荷对李粉姬俞顺福。
李粉姬左手握拍却擅长反手,和擅长正手的俞顺福搭档,也还算是可以,陈子荷对反手爆弹的李粉姬比较怵,但戏耍正手弧圈的俞顺福一向是她的拿手好戏,高陈这边的半决赛没费多大事拿下,进入了决赛。
邓亚萍乔红这边,经过一年的加强训练,二人之间的配合默契了不少,至少不会出现千叶世乒赛决赛中,两人一个想上台攻一个想退台守,结果非压迫性下自己撞一起的场面了(插个题外话国乒的双打经常有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
奥运会前的瑞典公开赛中,邓亚萍乔红曾经历史性第一次击败了韩国的金双打。
洪次玉第一次打奥运会双打(场上除了玄静和都是第一次)过于紧张,或者这一年来水平退化严重(到了93年她就基本打酱油了),奥运会的这场关键比赛中,发挥不佳,成了拖后腿的猪队友。
第一局,接球次序是邓-洪-乔-玄-邓,这个次序一贯对韩国有利。
乔红不怎么愿意先发制人,于是第一个上手的总是玄静和,邓亚萍的防守平平,很难挡住。
不过第二局就倒过来了,洪次玉压不住邓亚萍,邓亚萍的攻球玄静和同样挡不住,双方打平。
到了第三局,张燮林发话了,要求乔红必须上抢半步,主动进攻,说洪次玉的球很次,根本没有威胁,你放心大胆的进攻就是了。
只要乔红首先攻上去,邓乔配就是无敌的了,即使玄静和回过来,后面还有更凶狠的邓亚萍等着呢。
就这样,邓亚萍乔红拿下了至关重要的第三局。
第四局乘胜追击,加上轮换有利,势如破竹大比分拿下,两对中国选手首次奥运会会师决赛。
女双决赛,吃了一次亏的邓亚萍乔红这次没有上陈子荷长胶倒板的当,3:1战胜了对手。
不过有说法说高军陈子荷让球了。
理由是只要乔红邓亚萍发球,她一直只用红面(正胶面)打球,结果就让人家把比分拉开了。
而且还举出了高军后来在美国接受地方媒体采访时就说,奥运会上服从组织安排无法拿金牌,非常遗憾。
她还故作大度地喷了邓亚萍一口,说当时对邓亚萍意见不小,自己人之间的比赛还咄咄逼人,不依不饶,不过现在也能理解她了,当球队的老大就得这样。
不过对此我不认可(网上虽然有视频,但是那个清晰度我是真分不清红黑两色),陈子荷的长胶怪板打邓亚萍沾光我信,但要是邓亚萍乔红这一年什么见识都没长还吃亏,那才是怪事。再加上虽然比赛中乔红吃尽了陈子荷怪板的苦头,经常拉球下网,但是两个正手位都有漏洞的直板在攻击力上明显不如邓乔组合,输球也不意外。
还是那句话见仁见智,不做评论。
男双那边打掉了盖亭埃洛瓦的王涛吕林与德国的罗斯科夫费兹纳尔组合分别战胜了刘南奎金泽洙和李哲承姜熙灿组合会师决赛。
不得不说作为那个年代唯一一个双打三大赛决赛都见过的男双组合,上来打了王涛吕林一个4:1,不过王涛吕林作为世锦赛亚军也不差扳成4:6。

然后双方基本上是谁先动手谁得分,德国组合一直保持着三分以上的优势,一直到20:15。
好在这时候发球权到手了。
这时候王涛吕林改变战术,和对方拼台内短球连扳了四分,第五个球罗斯科夫攻球出界,比分扳成了20平。
在20平之后的轮换发球之中,双方比分交替上升来到了24:24。
这时候德国的费兹纳尔发球,吕林搓了一板,罗斯科夫拉了个正手斜线,王涛弹了一板,费兹纳尔回球质量不高,让吕林得到了上手的机会。
吕林一记抢攻到了罗斯科夫的身前,罗斯科夫只能勉强一挡。
25:24,中国队领先,占据发球。
吕林发球之后,罗斯科夫将球抬起,王涛前冲,费兹纳尔正手冲了一板,吕林后撤半步侧身强拉,到了罗斯科夫的正手位。
公平的讲罗斯科夫的反手和比起佩尔森来说技术含量更高,而且比还要十年才能闻名的格林卡还要爆(很多欧洲选手包括老瓦都认为罗斯科夫的反手力量比格林卡的还要厉害),但是罗斯科夫的正手杀伤力相当不足(波尔也没好到那里去),这个球就是,吕林这一板冲的太快,罗斯科夫强行侧身,球没过网。

26:24王涛吕林先下一局。
风水轮流转。
第二局中国18:12领先,德国组合改变战术,进攻基本交给费兹纳尔,王涛硬是没顶住对手的抢攻,国乒自己的发球轮硬是一分没得,让对手扳成了17:18。
这还没完,得势不饶人的德国组合愣是一个发球轮都没用完,就以21:18扳回一局。
风水轮流抓,翻盘挨个来。场边的蔡振华气得腿都在抖。
第三局开局德国发球又是一个4:1领先,然后王涛吕林扳成了7:7平,僵持到九平之后,王涛吕林拉开差距到13:9.,随后一直保持着三分以上的优势,21:18拿下了第三局。
第四局开局双方打得就挺僵持,僵持到九平之后,德国组合一路气势如虹,打了王涛吕林一个12:4,将总比分扳成了2:2平。
决胜局开始,双方依然是很焦灼,两个发球轮打完王涛吕林6:4领先,但是罗斯科夫和费兹纳尔硬是把比分扳成了十平。
关键时刻,王涛吕林调整战术,王涛站定近台不后退,吕林发挥日直的优势往后走,将比分拉开到了15:11。
随后王涛吕林越战越勇打了对方一个5:2。
最后一球,费兹纳尔发球,王涛抬了一板,罗斯科夫斜搓,吕林推挡,费兹纳尔弹击出界,王涛吕林成功加冕奥运会的男双冠军。
握完手后,蔡振华和陆元盛冲进场内和王涛吕林相拥,王涛吕林则是走到场边坐下来抱着毛巾喜极而泣。


男双赛场上春风得意的王涛,在男单四分之一决赛中碰上了自己在男双四强战胜过的金泽洙。
按照以往的胜率来看,正反反生快攻结合弧圈的王涛打金泽洙问题应该不大,但是应该不大不等于没有。
整场比赛基本都是金泽洙领先,王涛扳平;金泽洙再领先,王涛再扳平的过程。
金泽洙的状态确实是好,一项变态的正手弧圈就不用多说了,反手都不是推挡了,我觉得叫反手打都不是问题。
决胜局金泽洙21:18,总比分3:2险胜王涛(双方总得分还是个平手)。
一路3:0通关的老瓦3:1击败了德国的罗斯科夫;十六强击败塞弗的丁毅在一度2:1领先的情况下没有顶住淘汰了刘南奎的盖亭的横拍近台快带弧圈球,决胜局更是被打了个21:5,没能复制前一年海外兵团打进大赛单打四强的奇迹。
这里特别说一下刘南奎。
很多人严重低估了刘南奎的战斗力,这也难怪,毕竟在整个乒乓球历史上,他的成绩确实只能用“昙花一现”一词来形容,汉城奥运会赢得也不算是很光明正大。
以日直之暴力,能被刘南奎打成那个样子的表现来看,如果刘南奎能打中直,那么他肯定不止今日的成就。
1992年的刘南奎不过24岁,不算老,状态也不算太差(前一年刚进的世乒赛八强),事实上这次奥运会他和盖亭的交锋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平(总得分还是一个平分),最终以2:3惜败,实在有些可惜。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南奎这种打法也是打个出其不意,1988年大家第一次打奥运会都有些不适应,刘南奎乱中取胜,也不得不说有些运气成分。现在已是四年后,全世界的运动员们都记住了你刘南奎是什么样的选手,这时再想出奇制胜就不太可能了。
同样的历史未来还会发生在柳承敏身上。柳承敏个人技术的真正巅峰是在2007年,同时也可以说是达到世界日直打法技术的巅峰,远比04年还是愣头青的他强多了。
但是历史却仅仅将他定格在了雅典的奥林匹斯山上。
一个人想要成为大满贯,既要看天赋,也要看后天的努力,但更离不开时运。
而八强赛的头号冷门马文革战胜了佩尔森。
按理说佩尔森和马文革作为九十年代初的四大金刚(瓦尔德内尔,佩尔森,马文革和金泽洙),是不可能那么早就碰面。但是我看了看今年女乒的积分排名之后我表示一切皆有可能。
这场比赛呈现了一边倒的局面,佩尔森0:3完败马文革,奥运梦再次破灭,马文革则挺进了前四的位置。
为何前一年打遍世界无敌手,加冕双冠王的佩尔森,巴塞罗那输得这么难看?
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佩尔森91年世界杯后出了次车祸;另一个是因为佩尔森的父亲去世对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可能有些人觉得后者不算个理由,但是亲人的去世真的会对运动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
佩尔森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男单半决赛,马文革对阵盖亭,金泽洙再逢老瓦。
金泽洙打老瓦这场属于典型的大伙儿以为是势均力敌,结果打成了一边倒,第一局老瓦直接打了金泽洙一个21:9。
日直这个打法的尴尬之处在于及其依赖状态,我甚至觉得乒乓球打法最依赖状态不是日直反胶就是日直生胶,老金一面打两面(说日直可以直板横打的自己试试去,我请人试过,人家从那以后就没碰过日直),跟谁打都吃亏,你跑得动这场就跑不动下一场。
虽然金泽洙真的是很勤奋,但是日直打法是真不沾光,这场奥运半决赛老金是玩命的跑,奈何上场打王涛赢虽然赢了,也把自己的HP耗光了大半,最终0:3告负出局。
马文革能挺进前四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他战胜的是去年世乒赛和世界杯双料冠军佩尔森。但是1992年的盖亭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上一年千叶世乒赛,他以2:3惜败老瓦,今年是磨拳又擦掌,终于迎来了巴塞罗那奥运会。
相比于瓦尔德内尔与金泽洙那场球的一边倒,盖亭和马文革的半决赛才叫真正的难解难分。双方从0:0打到2:2,最后直到决胜局才分出胜负:盖亭以21比13胜出。
不过也有人说如果让马文革对阵老瓦,金泽洙对抗盖亭可能结果刚好相反,但是我觉得既然拿1991年世界杯团体赛决赛说事儿,怎么不提一下1991年男单世界杯决赛马文革输给了老瓦呢?
虽然马文革没能打进奥运会的男单决赛,但作为中国横板双面反胶打法的第一位世界冠军,马文革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本是和王涛一样的正反反生的快攻选手,因为机缘的巧合成为了中国第一代横板双反打法主力选手。
虽然马文革的打法与同时代的欧洲人比起来不过是一个半成品的半成品,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万事开头难,没有马文革在前面的摸索与领悟,怎么可能有后来的孔令辉、王励勤、马龙、张继科等人的避开弯路呢?
年底的男乒世界杯上,马文革击败了第一次打进三大赛男单决赛的金泽洙,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成为了世界杯的男单冠军。

四年三进世界杯男单决赛,这个战绩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也算是亮眼了。
男单那边群雄争霸,女单那边三国演义。
女单比赛预赛阶段比较正常,中国的邓亚萍,乔红,陈子荷;韩国的玄静和,洪顺花(洪次玉没捞着单打);朝鲜的李粉姬,俞顺福;匈牙利巴托菲;罗马尼亚巴蒂斯库,乔苏;日本星野美香;香港齐宝华;荷兰夫里赛科普;捷克的赫拉霍娃如数晋级16强。
唯一的冷门就是千叶世乒赛女单四强陈丹蕾,竟然小组都没能没出线,虽然世乒赛要不是刘伟自己作,陈丹蕾也进不了四强,但是小组都出不了线,这和陈丹蕾的正常水平差的太大了。
淘汰赛第一阶段也就是1/8决赛,3位中国选手都抽到了让她们头疼的对手。
邓亚萍对巴托菲;乔红打洪顺花;陈子荷对星野美香
但是三个人打的非常好,邓亚萍秋风扫落叶3:0就把巴托菲送回了家,乔红3:1撕破了洪顺花的牛皮糖似的防守,陈子荷更是21:11,21:12和21:7横扫星野美香。
至于南玄北李,前者打掉了夫里赛科普,后者击败了巴蒂斯库。俞顺福打掉了另一位日本选手,齐宝华打掉了赫拉霍娃和乔苏拿下了李正任(洪顺花的削球搭档)晋级8强。
八强赛顺顺当当,四大种子分别击败了自己的对手。已经打出状态并且有一枚金牌在手的邓亚萍气势上和技术上都压制住了俞顺福,虽然比分打得比较焦灼,但是还是21:16,21:19和21:17连拿3局淘汰对手第一个杀入四强;乔红没有给齐宝华任何爆冷的机会,虽然齐宝华拼命想调动乔红,但是乔红两面稳健的弧圈稳稳的逼住了齐宝华,有机会就是一板,3:0轻松拿下;陈子荷的怪胶搞得定正手弧圈的俞顺福,但反手弹击的李粉姬不吃她那一套,攻击力远不如人的陈子荷尽管拼尽全力,但最终以1:3败下阵来;最后一名欧洲选手乔苏在与玄静和的较量中发挥了很高水平,首局就21:14拿下,之后玄静和暴风骤雨般的展开攻击,两个悬殊的21:8把局分超出,但是乔苏神奇般打出了一个的22:20把比赛带入了决胜盘,但是决胜盘无论从速度还是精力上乔苏都有点跟不上玄静和的点了,以12:21告负。
最强的前四号种子包揽前四名。
半决赛已经连续闯过难打的巴托菲和俞顺福两关的邓亚萍对她从来没输过的玄静和更是信心十足,玄静和第一局还没找到什么感觉就稀里糊涂的输了个6:21。第二局玄静和展开反击,比分咬的很紧,邓亚萍关键球处理的好以21:19再拿一局。第三局玄静和气势上已经撑不住了,虽然咬牙死挺但一路落后最后17:21再负一局,邓亚萍又是一个3:0杀进决赛。乔红再次和李粉姬对决半决赛,李粉姬21:15拿下之后仿佛不会打球了一样,乔红以11:21,15:21和8:21连胜三局成就了中国女乒连续两次包揽冠亚军的辉煌。
女单决赛,出了点情况。
巴塞罗那的乒乓球馆原来是个废弃的火车站,整修的时候没都填实,铺的地板。
乔红在双打决赛前热身的时候不小心踩了个空崴了脚,高军陈子荷不知道(这两位知道了估计也狠不下心来),邓亚萍知道,于是单打决赛就很不厚道的一左一右不停调动乔红,搞得乔红也很不开心的样子,恶狠狠的抓球动作暴露了她的内心。
后来杨影在采访邓亚萍时,曾经打抱不平揭伤疤地问,当年你这么打,是故意针对乔红有伤的战术安排么?
所以有人说越了解乒乓球历史越不喜欢邓亚萍也并非假话。
前两局乔红连10分都没打到,很快0:2落后。
这下子主办方有点慌了,本来萨马兰奇说是要去给邓亚萍颁奖,结果出发的有些晚,再一个也没想到邓亚萍前面打乔红那么轻松,反正第二局结束的时候萨马兰奇还在赶来的路上,当时组织者担心第三局也像前面那样快就一度准备暂停一下比赛,结果乔红后面很争气,拖着带伤的脚打出了自己的水平,以21:15扳回一局。
第四局被来回调动的乔红终于站稳了脚跟,好不容易拿到了19:17的领先,但是邓亚萍连追了两分,双方战成了19平。
奈何乔红接下来是怎么也打不死邓亚萍,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邓亚萍抓住机会最终23:21战胜乔红成为了新科奥运女单冠军。
一个奥运周期,邓亚萍就完成了从亚洲杯女单冠军到奥运会女单冠军的华丽转身,在成为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唯一一位收获两块金牌的中国选手的同时,也收获了20万人民币的奖金。

由于巴塞罗那奥运会乒乓球没有铜牌战,所以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双领奖台上站上去的一共有八个人全部都是世界冠军,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也是那个群星灿烂时代的一个纪念符。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南玄北李没能在奥运会的季军战上交手一次,来看看到底谁是那个年代朝鲜半岛的第一天后。
男单决赛,盖亭对阵瓦尔德内尔
一边,是手握三块世乒赛金牌(一单二团)和一块世界杯金牌(一单)的老狐狸瓦尔德内尔,另一边,是虽然还未取得好成绩、却已经名扬乒坛、并且羽翼已丰的盖亭。
这场比赛打得像拳击赛一样,有很多快速、猛烈的相持球。但是场面属实有点一边到。
第一局,一上来盖亭发球还可以,3:2,然而轮到老瓦发球直接就是一个5:0,盖亭被打懵了。整局下来老瓦光是直接发球的分就有六个,最后这局比赛老瓦基本就靠发接发打了盖亭一个21:10。
第二局,盖亭仍然处于懵逼状态,尤其他本是个左手,理论上应该有线路上的优势,谁知老瓦技高一筹,“你左手线路大我右手打你不照样线路大”(邓亚萍语)?于是乎老瓦反杀了盖亭的正反手大角度,这局盖亭又败了。
第三局,背水一战的盖亭终于想明白了,逐渐发挥出了自己的状态。大家注意,第三局比赛中盖亭的正手进攻明显显得自如了很多,而前面的球则有些夹臂,这说明前面有点紧张,而现在0:2落后,只能放手一搏,球速也越来越快。老瓦一开始明显有些不适应,但毕竟两局在手,再加上发球远胜于盖亭,双方开始了拉锯战,直到20分以后。
盖亭的弧圈球虽然快,但是老瓦的发球依然是个BUG,这一局依然是六个发球直接得分。
比分来到了23:22
这时瓦尔德内尔发了一个很转的半出台球,盖亭只能用正手轻轻拉起来,瓦尔德内尔反手直接弹击得分。
23:23!
观众席上很多法国球迷高呼着盖亭的昵称:“Filou!Filou!”瑞典国王坐在观众席上,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看起来相当紧张(从父系来说,西班牙和瑞典王室到都是法国人)。瑞典电视直播员轻轻地说:“我们大家都很紧张。”当时上百万的瑞典人都在电视机前盯着屏幕,屏住了呼吸。
23平后该盖亭发球了,他发了个短球,瓦尔德内尔摆了个半出台的球到盖亭的正手,对方打回瓦尔德内尔的正手,瓦尔德内尔主动进攻,法国人被迫防守,瓦尔德内尔轻轻将球打至反手,法国人将球提起,瓦尔德内尔正手弧圈反拉到对方反手。盖亭眼疾手快,侧身反拉到瓦尔德内尔的正手。瓦尔德内尔抢进一步,在球上升时反拉回盖亭的正手,盖亭赶不及,球碰到球拍边后飞出。
24:23,瓦尔德内尔领先
这时瓦尔德内尔集中精神对付第三个赛点。他向球网走去,将手掌上的汗气在球桌上擦干,做深呼吸,在球场上走一圈。盖亭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红色球衣,松开握拍的手,吹口气将手指上的汗吹干。
瓦尔德内尔再次走向球网,将右手的汗水在球桌上擦干。站好正手发球的位置,将球抛至刚过头的高度,发球,发出一个中路侧下旋。盖亭接发球回到瓦的反手,瓦尔德内尔侧身正手抢球。他的击球动作稍微停顿了一下,这令盖亭产和犹豫,向球台中央移了一下,以应付左右来球,瓦尔德内尔用眼角扫到了这一举动,在击球的一刹那间转手腕将球打到了盖亭的左手边,盖亭根本无法接住这样的斜线球,将球打下网了。
“好!!!”
瓦尔德内尔转过身,跑向教练通斯特罗姆,跳入他的怀抱,跟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热烈拥抱。然后他跑向盖亭,用手轻轻拍拍这位法国选手的后颈,表示一下谢意。

而看台上的瑞典国王站起来拍手,他松了松领带,那份紧张终于过去了。
瓦尔德内尔走向裁判,在比赛记录上签了字:21:10,21:18,25:23,奥运金牌就此尘埃落定。
“经历了2917天的等待,瑞典终于再次得到了夏季奥运会金牌!”电视解说员对着电视观众欢呼道。
“J-O!J-O!J-O!”看台上的瑞典观众齐呼瓦尔德内尔的名字,国王在跟国际乒联主席荻村伊智朗先生说着什么,用手做了一个反手击球的手势。
瓦尔德内尔戴上金牌后,跑向贵宾席,国王和王后都跟他握手并祝贺他的成功,瓦尔德内尔笑着谢谢他们,看着四面八方的人向他伸出的手,瓦尔德内尔真的很开心。
这一刻,世界乒乓球单打的第一位大满贯得主就此诞生。

在瑞典电视台的演播室里,瓦尔德内尔的哥哥凯,还有斯塔兰.本格森及弗里德里克.贝尔弗雷耶正在对刚刚结束的奥运决赛进行评论:
“他打得真是绝了!”哥哥凯的声音里充满激动,“这场决赛他没有一个球是犹豫过的,一个都没有,真是无与伦比。”
许多年后,有人根据两个人的荣誉觉得这是一场巅峰对决,甚至认为精彩程度超过了悉尼奥运会的男单决赛,但是公平的讲,有点过了。首先局面上一边倒,没啥悬念;其次双方都有很多失误,打着打着都会有种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感觉了;再次回合又不多,盖亭吃发球严重(三局下来吃了至少十五个发球),不怎么好看;最后非常规球也不多,艺术感有限。
但最终的结果毋庸置疑,瓦尔德内尔加冕大满贯,盖亭就这样输掉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一次奥运男单决赛。
也是最后一次。

退役之后,瓦尔德内尔对自己参加的所有大赛成绩作了回顾,他感叹奥运冠军是他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他说:“在奥运期间,我们全国的几百名选手就像一个球队那样一起努力工作,尽管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体育项目,我感觉到我不光是在为乒乓球队争光,而是为整个瑞典争光。”
获得奥运冠军令瓦尔德内尔在瑞典民众的名气大增,同年球天,他再次获得瑞典体育界的最高奖--瑞典日报的体育功勋奖,这次是他以个人名义获得的。
而对于国乒而言,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国乒拿下了三金两银一铜的出色战绩,不仅解了当初兵败千叶的尴尬,更宣告着蔡振华初次挂帅便大获成功。
—————————————————————————————————————————
各位大佬们,巴塞罗那奥运会我写了要有一万多字,实在是太折腾人了,奥运会写起来太费事儿了,希望各位多多三联,UP求求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