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第二部) 》【法国】巴斯夏 第一部分 经济学的辩论(完)
第十五章 被滥用的民族独立性
1
在保护主义理论体系中,有许多观点得以继承发展,其中民族独立思想绝对是不容小觑的理论基础。
人们或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的钢铁和煤炭资源全部都依赖于英国供应的话,那万一爆发战争,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英国的垄断者也不会甘拜下风,他们叫嚣着:“如果英国的食物都来源于法国的供应,一旦爆发战争又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呢?”
人们对一件事置之不理,那么就会导致贸易在各个国家之间产生相互依赖的关系,比如,商业贸易的实质就是一种互惠互利的依赖,我们不可能全然依赖于外国人,除非他们对我们也有所依赖。
这种关系是社会的精髓,由于这种自然的相互关系的作用,我们获得的不是独立性,而是完全把自己孤立起来了。
大部分人认为,正是因为战争他们才选择把自己孤立起来,不与其他国家来往的,但仔细一想,事实却不是这样,正是由于孤立行为本身才引发一场战争。
一直处于孤立的状态会更容易引发战争,人们也更拥护对外作战。
如果每一个国家都在世界市场上有贸易往来,如果每个国家始终保持着平淡的互通的关系,并且人们不会受到匮乏和过剩的双重困扰,那么他们就不会因为要供养强大的海军而遭受破产的威胁,也不会为庞大的军队而煞费苦心,梯也尔和帕默斯顿等人的变幻莫测就不会对和平构成威胁,那战争就会因为物资匮乏、出师无名而得不到广泛的支持,最后不得不被无限期搁浅。
2
我知道,我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建立在平庸乏味的“自利”基础之上,一定会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是指当今时尚)。
但有人宁可将之建立在慈善、友爱,甚至不计私利的基础上,以损害人类的物质利益来成全牺牲的美德。
究竟到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不这么天真烂漫、振振有词呢?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彻底摒弃那些虚伪的行径呢?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做到言行一致呢?
我们嘲笑、诽谤“自利”,相当于是憎恨有用的好东西(因为能给所有国家带来利益的东西就是好的),就如同“自利”不是上帝赐予的驱使人类走向进步的、光明的、永恒的、不容置疑的动力。
难道我们就不曾被描绘成大公无私的好人吗?难道公众还没有看清这些满口仁义道德、却又赚得盆满钵满的作者吗?
在我们这个腐败的时代,仁爱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罢了!
哪有这样的道理?难道我会因为福利与和平存在密切的联系,因为这符合自然构建和谐秩序的道德规范,就对遵循自然规律和符合公正与幸福的法律法规心存不敬吗?难道你要的是牺牲人类福利的和平吗?难道没有让你牺牲自我利益就是你反对自由贸易的理由吗?
那么,如果自我牺牲对你具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的话,那你在处理私人事务时为什么不能像这样身先士卒呢?
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会让某些人得到好处的,社会也会因此而对你怀有感激之情。但如果试图推广至整个社会的话就显得很荒谬了,因为每个人都做出了自我牺牲,这就意味着全部人都遭受了损失,这是对道德尊严的亵渎。
不过还算幸运,尽管危言耸听之辞屡见不鲜,但有一个事实却是无法改变的,无论你是否愿意,自利的倾向依然是不断推动社会前进的自然动力。
假如说横征暴敛是由人类至高无上的无私情感引起的,那确实是让人无法想象,这也就是所谓的大公无私的最终结局。
这些人,挖空心思地来反对以自利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和平,这无疑是把自己的手伸进了别人的口袋,特别是伸进了那些穷人的口袋里。设想一下,有哪条关税法律是为了保护穷人的利益呢?
先生们,你们大可以唯利是图,但也请允许我们珍惜自己辛苦劳动得到的果实,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管是对其进行处置、使用或是交换。
你们可以大肆宣扬无私奉献的美德,因为这是一种完美、高尚的道德情操,但与此同时也请你们保持最起码的诚实!
第十六章 机器与人的竞争
1
这两种理论的依据大同小异:即破坏机器与阻碍外国商品进入。
那些既因伟大的新发明而欢欣鼓舞,又坚定不移地支持保护主义的人完全是自相矛盾的。
他们反对自由贸易的理由是什么呢?在他们看来,自由贸易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我们本国生产的产品会受到外国商品的排挤,因为他们比我们拥有更好的技术或具备更优越的生产条件。简单地说,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对国内劳动造成了伤害。
然而,他们不应该以反对使用任何机器为由,因为机器能为我们的生产活动提供很多的帮助,离开了这些生产设备,人们就必须依靠双手进行劳动。
难道使用机器也算是对人类劳动的一种伤害吗?
事实上,对法国工人来说,越是具有良好生产条件的外国工人,才是真正能对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机器”,而不是将其置于死地的竞争对手。同样地,使用机器生产是降低成本的一种特殊方式,而不是工人们极力排斥的真正的“外国竞争者”。
所以,假如为了使国内劳动免遭国外劳动的竞争,进行劳动保护是很必要的。那么为了使人类劳动免遭机器的排挤,实行保护措施无疑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支持保护主义制度的人们就应该锲而不舍地阻止从外国进口商品,他们也应该将织布机的梭子、犁等作为非法产品。
我对那些反对外国产品入侵的人尤为欣赏的原因也正在于此,至少他们勇敢地认为过度生产是由人类的创造力所造成的。
2
德森特卡马斯说道:“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让我们反对自由贸易和过度使用机器,那就是由于大量涌入的来自外国的劳动者使得国内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工人在车间的位置也被机器取代了,因而导致人们大量失业,制造业也变得每况愈下。”
德森特卡马斯眼光犀利,他看到了进口商品与机器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对两者都持反对态度的原因。
与具有连贯思维的人讨论问题真的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因为即使提出的观点再不可思议,他们也还有勇气剖析自己的观点并得出结论。 即便他们在进行分析时会遇到很多困难。
由因到果,假如发明的数量与人类劳动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那么使用机器最为频繁的地方又是哪里?比如兰开夏郡,那里的工人数量应该是最少的。
反过来,如果在现实生产中,富裕国家的机器和人类劳动的关系优于贫困国家,那么就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种生产方式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
当陷入下列两难的境地时,我不能理解还能继续若无其事地存在多少类似的想法: 事实足以证明,就业机会并不会因为人类的进步而有所减少,因为法国人和英国人比休伦人和切诺基人的就业机会还要多,这样的话就会让人方寸大乱,不清楚到底是在什么时候,什么环节出了差错。如果将这个错误贯穿在国家的立法过程中,就必须得承认自己对人类犯下了罪行。
3
再者,假如人类的发明的确减少了就业机会,如同某些现象所表现的那样,每天都能看到有20个或几百个工人被几台机器所取代,不得不让人相信,人类的智力与体力、人类的进步与总体福祉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永无止境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我们必须要知道,造物主在赋予人类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赋予了体力,在赋予理性意志力的同时还将一种非理性的野蛮力量赋予人类,造物弄人,人类被赋予的能力都是相互抵触的。
我们怎样才能从这个两难的困境中找到出路呢?这是个棘手的问题。
就依靠下列著名的格言解决吧: 在政治经济领域,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将其表述为通俗而简单的话语就是: “我不能分辨对与错,也不能辨别美好与丑恶。没有必要为这类问题杞人忧天。我知道的唯一原则就是各项法律对我个人利益产生的直接影响。”
世上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或者这样说,世上根本就没有任何真理可言,因为通过对大量真相的系统阐述才能形成真理。
当然,使用机器和进口商品必定会对一个国家产生某些影响,在这一问题上会产生不同的观点。
但是无论你认同哪一种观点,都包括在这两个观点之内:
使用机器会产生有益影响或者有害影响;
进口是有利于人类福祉或是损害人类利益的。
如果不能判断属于哪种观点,就只能说明人类的知识水平已经下降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当我得到消息后,法国立法机关竟然说这恐怕是异端邪说,出席的代表(全体公民中的精英们)们还对其进行了表决,最后竟然还一致通过了。这仅仅只是为了能合理地对我们实施一些尚无定论的法律,我为我的国家感到羞耻。
然而有人也许会提醒你说,所有的这一切还不足以将谬论驳倒,还需要深入地说明使用机器并不会使人们的就业机会减少,进口商品也不会使国内的劳动受到伤害。
确实如此,仅靠前文的表述就想实现这个想法的确有些困难,但我的目的是在于揭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是要让人们充分重视这个问题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鉴于这样的考虑,我应该不会因没有竭尽全力而受到指责。
4
然而不管怎样,我都不应该把读者引入歧途。 反对进口和使用机器的错误在于:按照直接的、短期的效果来评价,而不是从其整体的、长远的效果来分析。
假设产出不变,使用一台机器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造成一部分过剩的人类劳动,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只需要比之前更少的劳动就可以实现相同的产出水平,从而以更低的价格把生产的产品出售给消费者,消费者也就可以节省下来一部分钱用来购买其他产品,使其他需求得到满足。
从总体上看,也就意味着,刚刚机械化的特定产业部门节省等量价值的人类劳动是值得鼓励的,就业水平并没有降低,却生产出了更加丰富的商品,用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至于效果链条是怎样具体传导的,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更具体的事例来详细阐述。
假定法国人以每顶15法郎的价格购买了1 000万顶帽子,这给帽子制造业贡献了1.5亿法郎的收入。
由于机器的发明,使得每顶帽子的价格下降到10法郎,假设帽子的需求不变,那么该产业的收入就降为1亿法郎,而另外的5 000万法郎依然是建立在人类劳动的基础之上。
这个数额就是所有帽子购买者节省下来的全部资金,他们会将这笔钱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和劳务,以满足更多的需求。由于购买帽子节省了5法郎,所以约翰又买了一双靴子,詹姆斯又买了一本书,杰罗姆又买了一件家具,等等。
从整体上看,人类的全部劳动所实现的价值仍然是1.5亿法郎,只是等量的劳动产出的不仅是相同数量的帽子,还有因机器而节省的价值5 000万法郎的其他商品和劳务,这其中增加的货物的价值就是法国从这项发明中得到的纯收益。
5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一定数量的工人肯定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被机器的发明所取代,但这并不能成为工作机会被破坏或减少的理由。
进口的道理也是如此。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我们的观点。
假定法国制造了1 000万顶帽子,一顶帽子的价格为15法郎,国外向法国市场提供的帽子的售价是每顶10法郎。
在这种情况下,我还认为,国内劳动的工作机会依然不会有所减少。
其原因在于,国内劳动必须要生产出价值1亿法郎的产品用以购买售价为10法郎一顶的1 000万顶帽子。
接下来,每位消费者由于在购买帽子的过程中节省了5法郎,那节省的总额为5 000万法郎,这些钱可用于购买其他商品或劳务,即购买其他劳动。
所以,整体的就业状况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通过购买帽子节省的5 000万法郎会促使更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这其中节省的5 000万法郎也就是自由贸易制度下法国从进口中获得的纯收益。
如果说我们虚构劳动被替代的可怕情景来吓唬你们,那真的是没有必要这么做。 因为,在不采取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劳动会自动地按照供求规律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最高的产出投入比例,根本就不会发生劳动被替代的情况。
相反,假如采取了限制措施,对劳动实行无效率的配置,那么在从不良到良好配置的转换过程中,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失业就要归咎于那些实行限制措施的人,而不是自由贸易。
至少不会有人说,因为制止一个不好的做法而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而这一做法已经存续了一段时间,那么它就应该一直存在。
第十七章 “贡品”的隐喻
1
谬论在有些情况下会不断扩展,直至在篇幅很长的、巧妙构思的理论体系中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这种渗透往往是浓缩进行的,或者假扮成某一原理,或者隐藏在字里行间。诡辩会使对抗消磨掉。正如马拉布兰克在其著作扉页中写的那样:人间的一切悲剧都来源于错误。这句话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让我们看看这是怎么发生的。
一些野心勃勃的伪君子们用心险恶,他们会向公众散播国际争端的种子。这些足以产生重大影响的种子将会慢慢生根、发芽、生长,最后终将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会让文明停止前进的步伐、会尸横遍野、会给国家带来最惨痛的灾难——侵略。
另外,这些敌对情绪让我们看清了其他国家的真实面目,那些良心未泯的法国人也会因此而感到羞愧。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恶行,然而要让公众免受伤害,需要的只是一双能识别真相的慧眼。
到底是什么蒙蔽了公众的慧眼呢?
人们被诡辩蒙蔽了眼睛,扭曲、引申或误导三五个词就足以表达其阴谋的意图了。
2
在这里体现的一个无比鲜明的例子就是“侵略”这个词的运用。
法国的钢铁厂主宣称:“我们要保护自己,反对英国钢铁厂的侵略!”
而英国的地主说:“我们必须保证不受法国小麦的侵略!”
他们强烈要求在两国之间建立贸易壁垒。这种贸易壁垒带来的结果就是国家被孤立,增加敌意,然后再慢慢地引发战争,而战争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侵略。
“这有什么不同之处吗?”这两个人诡辩道:“有可能被侵略总比接受侵略好吧?”
人们听信了他们的观点,壁垒就会一直继续存在。
那么,交易和侵略之间到底存在哪些共同之处呢?同样的,带来战火烽烟、枪林弹雨的战舰与商品交易的运货商船之间又会存在哪些相似之处呢?
它们都可以用同一个形容词来描述——洪水猛兽。在一般情况下,这个词一般是含有贬义的,因为洪水可以淹没农田和村舍。
然而,经过洪水堆积下来的肥沃的土壤远远多于它所冲走的,比如尼罗河的洪水就是如此,那我们就应该像埃及人那样把它奉为神明顶礼膜拜。
在疾言厉色地反对外国商品涌入之前,在竭尽所能地设置障碍阻止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之前,是否应该先要搞清楚:这场灾害带来的究竟是城池的毁灭还是肥沃的土壤呢?
让我们看看穆罕默德·阿里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吧。假如在尼罗河上没有修筑大坝,不能尽量使河水流过的土地范围变得更广阔,而是把钱花费在清理淤泥和疏通河道上,这条从月亮山而来的源自国外的涓涓细流带给埃及的怎么可能会是肥沃的土壤?这向人类展示了我们拥有怎样的智慧与洞察力?
为了保护国家不受侵犯,法国可谓是倾尽全力,耗费了巨资,难道就是为了不让造物主赐予他国的恩惠涌入法国吗?
3
在全部有害无益的理论中涉及的隐喻,“贡品”和“进贡”这两个词是传播最为广泛的了。
这两个词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人们将两者与“购物”“购买”等同视之,并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表达相同的意思。
然而,就如“偷盗”不同于“交易”一样,“贡品”与“购物”的意思也是千差万别的。要不然,当我听说卡塔克撬开我的保险柜“买走”1 000克朗,与在我们的立法会上多次听说的由于德国向我们出售1 000匹马、我们给德国“贡品”时一模一样,都应该做出若无其事的反应。
由于卡塔克的行为与“购买”存在着不同之处,即未经我的允许就撬开我的保险柜,后来也没有在我的保险柜里放上价值相等的物品。
而我们向德国支付的50万法郎与“贡品”之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德国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就收了这笔钱,反而是用我们认为价值超过50万法郎的1 000匹马作为交换。
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是:购买外国的商品给本国带来的到底是好处还是坏处呢?
在你们看来,肯定认为是有坏处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话,就是我们进贡给外国人了。
然而,仅仅运用这么一个简单的词语,就已然歪曲了事实。 在对垄断的虚有其表的辩护中,又该怎么利用这种带有误导倾向性的表述呢?
国家可以用钱满足战胜国的贪婪欲望,也可以用钱从国外进口商品。因为只有在求同存异的时候,人们才会认为这两件事情是相似的。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种情况是无偿的,第二种情况是自愿有偿的,基于这种差别,根本不能把两者相提并论。
在第一种情形下,一个人只有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才会被迫交出100法郎,而第二种情形则是当对方提供了可以满足你需要的商品时,你是要自愿付出代价的。
你可能会辩解说,一块面包无论是扔到河里还是被吃进胃里,其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只是使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这种推理存在明显的错误,当使用“贡品”一词时,就只强调了共同点而忽略了其中存在的差别。
小结
1
到目前为止,与保护主义政策相关的谬论都是我所不赞同的,即便是这些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但我必须向读者致歉,因为我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因素:既得利益、实施过程中的困难、货币损耗,等等。 然而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要宽广很多,它还包括:傅立叶主义、神秘主义、伪人道主义、对虚无缥缈的平等与博爱的虚假抱负;奢侈、薪金、大机器和所谓的与资本暴政有关的种种问题;殖民、出口、征服、人口、移民、联盟、税收和与贷款有关的各种问题。
这些谬论有时自相矛盾,而实际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杂在一起无法分开才是常态。要逐个反驳如此繁杂而没有逻辑性的谬论,就很容易陷入无迹可寻的无休无止的重复当中。
我多么希望只需要说明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可,不必理睬那些千奇百怪的观点,只要能把社会繁荣昌盛的法则阐述清楚,就可以立刻使谬论无所遁形!
拉普拉斯在他所处的时代提出了当时最前沿的天体运动理论,就算不进行特意说明,也可以驱散所有埃及人、希腊人和印度人的占星术疑云,其效果比苦口婆心地直接进行无休无止的驳斥要好得多。
真相只有一个,本书的目的就是要阐明那些难以忘怀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基本道理,即: 固若金汤, 坚如黄铜, 反对贪婪的暴君。
错误会以各种形式出现,但一般它们只会短暂存在,这样就不会因勘误工作遇到太大的麻烦而持续很长的时间。
2
本书的目的在于建立,然后扩展既有的知识范围。 要达到上述目标,仅仅只对一般的偏见加以反对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必要清除人们在寻求真理道路上遇到的重重障碍,帮助人们认识真理,对公众的认识偏差予以纠正并对那些滥用谬误作为危险武器的人加以制止。
这在政治经济学中属于一场十分尖锐的斗争,坚决抵制这种谬误的流行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
可以将科学分成两大部分: 一部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公众都能从中获得好处。比如,一个人虽然对机械原理和天文学一窍不通,但他却可以正确地使用手表;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懂,但只要对工程师或驾驶员有充分的信任,他就可乘坐火车或蒸汽船到处旅行。
众所周知,我们走路时遵循的是平衡法则,但平衡法则究竟为何物我们却浑然不知,这就像乔丹先生虽然不能说出散文具体指的是什么,但却可以写出优秀出色的文章。
另一部分,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与人们对其的认知程度密切相关,对其实际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程度与知识在整个人类的扩散程度,而不是少数知识渊博的人掌握的知识。
这部分学科包括伦理学、卫生学、政治经济学、民主国家的政治学,等等。在边沁看来,这也是一门“扩散比发展更重要”的学科。
亚当·斯密、萨伊或圣西门等各学派经济学家都曾指出,倘若制定法律的人的信条是专制而不是自由,那么提出“为了交易的便利,自由应优于专制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这些被称作社会学的科学都具有下列特点:或许正是因为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任何人都不会让自己置身事外。
假如有人想要解决的是化学或几何难题,那就没有必要假装先天就对这门学科的知识精熟于心,也大可不必因为向泰纳先生请教或到勒让德、贝佐特的论文中寻找线索而感到羞愧。
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人们并不清楚谁才是所谓的权威,因为所有人都在依据自己的意愿行事,无论好坏、理性或荒唐,还是伦理道德行为、保健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谁都认为自己有解释、讨论、决定和安排这些事项的权利。
假如你病了,就会有一个热心的老太太详细地告诉你病因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详细治疗方法。“这与你的体液有关”,她说道:“你现在所需要的就是立即服用通便药。”但是,体液是什么?人的体内为什么会存在“体液”这种东西?这位老太太从未想过这些问题。
3
当我听到有人用过度生产、资本暴政、生产能力过剩等词语或其他不知所谓的废话,来解释社会弊病时,我立刻就会想起这位热心的老太太。
在这些词语中存在着许多错误。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谬论,因为在个人的意愿和直觉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谬论;
(2)这些谬论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因为人们的想法会受到这些谬论的误导,而这些被误导的想法最终会以权威的形式出现,如法律。
所以,关于这些科学的书会有两类:一类是解释与传播这些科学的书;另一类是坚持真理、批判谬误的书。
我的目的不是让人们去相信什么,而是向人们提出质疑。
我希望看到的是,让读者发自内心地对自己说:“我还不知道!”并不是让读者觉得:“我明白了!”
“我不知道,所谓的‘稀缺是福’的说法可能存在错误,我开始对此感到担忧。”(谬论一)
“我不再执迷于因阻碍它所带来的神奇功效。”(谬论二)
“我所希望的并不是不惜一切的付出和不劳而获的满足。”(谬论三)
“只给不取并不是成功的秘籍。”(谬论四)
“我知道,一件物品的价值与所耗费的人类劳动是成正比的。那么为了交易的顺利进行,用犁耕种收获的谷物的价值和用提花机纺织的产品的价值是不是就不相等了呢?”(谬论五)
“我必须承认,我已经开始认识到束缚使人完美、课税使人致富这种论调是多么的荒谬!老实说,我应该放飞更多的希望,体验彻底解放的感觉,假如我的经验和本书作者所说的完全一致的话,繁荣与公正、和平与自由、就业机会的增加与知识进步之间并非相互排斥、彼此不容。”(谬论六、七)
“所以,如果我无法理解某个观点,不能确定它是言之确凿还是似是而非,那么我会请教这个领域的专家。”
4
让我们通过持续的重要的观察来总结一下本书的论点。
人们对诡辩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并没有足够的认识。 一旦推翻了强者的统治,诡辩就会使国家陷入更大的混乱之中,此时就很难清楚地识别出是谁会给人类造成更大的灾难。
人类对快乐、名声、地位、权利,也就是对财富的喜爱已经到达了狂热的程度。 因此,在巨大的财富面前,人们会完全不顾他人的利益,甚至还会牺牲他人的利益。
但是这里的所说的“他人”,指的就是公众,如果他们懂得怎样保护自己的利益,定会全力以赴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在世界上发生的种种事件中,掠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手段不过是武力和欺骗,而对策也有两个:勇气和知识。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使用武力掠夺的事例不胜枚举,对掠夺的历史进行回溯就等于再现所有国家的整个历史:亚洲人、巴比伦人、匈奴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蒙古人、鞑靼人,还有在美国的西班牙人、在印度的英国人、在非洲的法国人和在亚洲的俄罗斯人,等等。 然而,至少在文明国家,人们不仅创造了大量财富,而且还具备保护财富的强大实力。
这是否就意味着他们不再会遭受掠夺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他们还会像以往一样遭受掠夺,并且是彼此之间的掠夺。
唯一的区别是,掠夺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强取豪夺,变成了现在的欺世盗名,但最终人们的财富还是被抢走。 进行欺骗是掠夺公众财富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第一部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