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雷霆载具资料】161型后期型装甲炮艇

概述↓
类型:重型装甲炮艇
权重:3.7
原产国:苏联
设计师:不详
首船下水时间:不详(约为1943或1944年)
所属系列:161型
同系列产量:20艘
尺寸与重量↓
排水量:163.0吨
全长:36.20米
总宽:5.50米
吃水:1.28米
船员总数:39人
最少操作人数:11人
动力配置↓
引擎数量:2台
引擎原产国:美国
引擎品牌:帕卡德
引擎类型:不详
引擎型号:不详
主机功率:2400马力
通算功重比:14.72马力/吨
推进器数量:2具
推进器类型:螺旋桨
机动性↓
最大前进航速:13.5节
最大后退航速:4.9节
“1/3动力”前进航速:2.2节
“2/3动力”前进航速:5.9节
“巡航”前进航速:8.6节
“全速”前进航速:11.3节
10.8节加速时间:10.5秒
极速加速时间:14.9秒
极速制动时间:25.7秒
全动力转向速度:9.7节
全动力转弯半径:73.61米
船舵数量:2具
续航能力↓
续航距离:450海里(10节)
生存力↓
隔仓段数:4
船体外板厚度:5毫米(钢板)
上层建筑外板厚度:4毫米(钢板)
主装甲带厚度:12~52毫米
甲板装甲:12~18毫米
装甲盒前后:14~30毫米
上层建筑装甲:四周60毫米,顶部40毫米
一级火炮装甲:前部45~53毫米,两侧53毫米,后部53毫米,顶部15毫米,底部53毫米,炮盾20~45毫米
二级火炮装甲:前部局部10毫米
一级自动武器装甲:前部10毫米,两侧局部10毫米
武器配置↓
一级火炮:2组单装(2门)76毫米F-34型坦克炮,身管倍径L41.6,最大炮口动能1433.44千焦,弹药基数384发,单管射速15.8发/分钟,发射间隔3.800秒,适配弹种HE/APHEBC,弹丸重量6.200/6.300千克,初速每秒680/655米,装药当量621.000/150.000克TNT,引信临界厚度0.1/4.0毫米,引信触发延时0/1600毫米,0.1千米最大穿深10/95毫米,1千米最大穿深10/80毫米,2千米最大穿深10/69毫米,3千米最大穿深10/61毫米,4千米最大穿深10/55毫米,5千米最大穿深10/50毫米,水平转速25.0度/秒,垂直转速4.0度/秒,纵向射界25/-5度,接舷火力密度31.6发/分钟(1.900秒/发),接舷最大投射3.316千克/秒
二级火炮:2组单装(2门)45毫米21-KM型舰炮,身管倍径L68.0,最大炮口动能495.03千焦,弹药基数1000发,单管射速30.0发/分钟,发射间隔2.000秒,适配弹种HE/HE/APHE/HE,弹丸重量1.410/2.140/1.420/1.410千克,初速每秒835/343/835/835米,装药当量56.980/181.720/27.720/113.960克TNT(37.000/118.000/18.000/74.000克A-IX-2炸药),引信临界厚度0.1/0.1/1.5/0.1毫米,引信触发延时0/0/1000/1500毫米,0.1千米最大穿深3/5/86/23毫米,1千米最大穿深3/5/67/18毫米,2千米最大穿深3/5/55/15毫米,3千米最大穿深3/5/47/13毫米,4千米最大穿深3/5/41/11毫米,5千米最大穿深3/5/37/10毫米,水平转速15.0度/秒,垂直转速15.0度/秒,纵向射界85/-5度,接舷火力密度60.0发/分钟(1.000秒/发),接舷最大投射2.140千克/秒
一级自动武器:1组单装(1门)37毫米70-K型机关炮,弹药基数2000发,单管射速150发/分钟,5发压弹板供弹,重装填时间0.330秒,10米最大穿深60毫米,100米最大穿深57毫米,500米最大穿深47毫米,1000米最大穿深38毫米,1500米最大穿深30毫米,2000米最大穿深16毫米,水平转速20.0度/秒,垂直转速15.0度/秒,纵向射界85/-5度,接舷投射150发/分钟
二级自动武器:2组单装(2挺)12.7毫米德什卡型机枪,弹药基数4000发,单管射速600发/分钟,50发弹箱供弹,重装填时间4.000秒,10米最大穿深29毫米,100米最大穿深27毫米,500米最大穿深25毫米,1000米最大穿深20毫米,1500米最大穿深11毫米,2000米最大穿深8毫米,水平转速75.0度/秒,垂直转速65.0度/秒,纵向射界55/-5度,接舷投射600发/分钟
评价↓
该型舰艇为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发的一种重型装甲炮艇,虽产量较少,但具有相对良好的性能,其装甲异常厚重,生存能力突出,同时其具有强大的火力配置,2门76毫米主炮搭配2门45毫米副炮的配置可实现较高的火力投射密度和相对良好的单发威力,1门37毫米机关炮和2挺12.7毫米机枪也能提供一定的防空火力,该型艇主要的缺陷在于其航速较为迟缓,缺乏机动能力,以及火控系统相对简陋,难以应付中远距离的高强度作战,综合而言该艇在近战中具有相对较强的实力,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也为其赢得“黄水战列舰”的美誉。在外观方面,该艇采用平甲板船型,干舷相对极低,具有相对较低的中弹概率,为提高适航性,该艇艏部倾斜角度较为夸张,船桥为尺寸不大的长方体装甲盒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