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江流 | 在“汉字中国”,我们读懂了什么?
今天,是“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对外开放的最后一天。
从6月10日到10月8日,这场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水平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重的重磅特展,给成都市民和游客带来无数震撼、无限感怀。

这场特展得到全国20个省、直辖市的40家文博机构鼎力相助,汇集贾湖刻符龟甲、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辛弃疾《去国帖》等珍品220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90%以上。人们背着相机、穿着汉服、带着望远镜排队“挤”进展场,现场临摹、比对真迹沉浸式“打卡”,开展仅一周,观展人数即突破10万人次,至9月初破百万,有市民甚至反复看了十来次。

重磅且火爆的特展、稀有而丰富的展品,不足以描述“汉字中国”。徜徉其中,当我们凝视着一件件传世珍品、描摹着一笔一划的汉字,当我们循着汉字的流变回溯历史长河、透过汉字的方正理解中华文明,当我们感受到晋公盘中盛满的爱女之情、体会到辛弃疾《去国帖》上写满的家国情怀……或许,每一个人,都能从“汉字中国”中,读到不一样的深意。在“汉字中国”,我们可以读懂时间。特展主体部分以“源”“远”“流”“长”4个单元构建讲述脉络,一件件珍贵文物,还原汉字流变,以及依托汉字而绵延千年的文明薪火。从龟甲上的刻画符号到隋唐时期精楷定型,千年时光凝结于一个个方正汉字,每一个汉字都在讲述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汉字中国”,我们可以读懂空间。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源流,更承载着东亚文化的共同记忆。在展览现场,无论是西夏木雕版、刻有契丹文字的茶叶末釉牛腿瓶、刻有女真字跋文的《奥屯良弼饯饮题名跋》拓片,还是《安南志略》《大越史全书》和《日本书纪》三部外国史书,都生动彰显汉字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里,我们更可以读懂,何以汉字、何以中国?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殷墟甲骨见证着中华先民的信仰体系和精神体系,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记录着大一统时代的到来,赵孟頫临《兰亭序》、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辛弃疾《去国帖》展现着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方正汉字,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伴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源流至今,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辐射四方,更教诲、熏陶、凝聚着这里的人们,孕育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明所从来、知其将往,方正之间尽显文明气象。今天的中国,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这是时代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读懂了汉字、读懂了中华文明,也就读懂了我们自己——从何而来将往何去,说什么话、写什么字,秉持什么样的情怀、恪守什么样的德行,每一个人,都能在“汉字中国”特展中观照自身的精神世界,并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