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创作计划大家谈|《流光拾遗之旅》:游戏IP“跨界”非遗技艺,不只是好玩儿

2023-02-23 09:53 作者:解读中国  | 我要投稿

说起非遗,可谓是热门话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艺散发着古老魅力。

提起《原神》,相信游戏爱好者们一定不陌生。米哈游开放世界冒险游戏《原神》2020年9月面世,全球超 200个国家及地区同步上线,上线首日达成全球1000万下载量,先后登顶了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苹果商店畅销榜。

一边是熟悉而陌生的非遗技艺,一边是中国游戏成功出海的现象级产品,两者如何“跨界”,打开各自的圈层,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南方周末》联合米哈游公司,邀请非遗传承人以《原神》游戏中的元素为原型进行创作,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美、了解中国美,这就是纪录片《流光拾遗之旅》。

△《流光拾遗之旅》内画篇

该纪录片入选首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优秀提案”。本期“创作计划大家谈”,解读中国工作室采访了《南方周末》制作团队,请他们分享了这趟“旅行”的心得体会。

让非遗和文化传承者被看见

问: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们想要拍摄这个故事呢?

南方周末: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探索,如何将中国优秀的非遗文化进行更广泛的传播,能以国际视角去讲好非遗故事;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年轻群体关注并热爱非遗。我们发现很多非遗现在没有盈利能力,如此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保护非遗,可以通过跨界借力,想办法用各种文艺形式彰显它的审美价值,从而创造商业价值,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可能吸引更多人来传承和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原神》发起了非遗传承项目《流光拾遗之旅》携手南方周末推出了系列纪录片,第一期木版年画和第二期内画已经与观众见面。我们相信非遗文化既需薪火相传,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年轻人喜爱的游戏IP作为载体,开启游戏与非遗跨界传播新模式,将传统与现代进行融合,促进非遗焕新。同时,《原神》获评2021-2022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海外影响力不凡。双方携手能有效助力中国文化出海。

△《流光拾遗之旅》木版年画篇

问:据了解,《流光拾遗之旅》最终将会呈现7个非遗技艺,是如何进行挑选的,背后有怎样的考量?

南方周末:《原神》流光拾遗之旅团队和我们在选择非遗项目时,有几个考量。首先是可操作性,所选择的非遗技艺能够完成对游戏中元素的复刻呈现;其次是尽量挑选一些相对比较奇特,大众不是经常有机会了解的非遗,希望通过这次的项目尽可能让大众了解更多的非遗技艺和传承人。

纪录片重点拍摄了传承人的复刻过程,展现非遗技艺的魅力及传统手工艺的精妙绝伦。由非遗传承人讲述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创作的灵感与背景,展现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涵与国风古韵,让更多受众通过纪录片体验到古老的技艺所焕发的新生魅力。

问:观众对非遗和《原神》的画面想象是不一样的,片中采用什么样的叙事手段和画面风格?

南方周末:任何故事的展开离不开人,在这次的项目中,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路,以人物为切入口,记录非遗大师们的坚守,对非遗传承方法的探寻。同时也着重展现了非遗与《原神》的碰撞,新与旧的融合,游戏IP如何给古老的非遗技艺带来了新契机。通过这样的记录,将文化的魅力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进行了鲜活的呈现,从而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流光拾遗之旅》工作照

问:拍摄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南方周末:在拍摄内画篇时我们了解到,王自勇老师的徒弟渐渐变少了,几年前他还有几百个徒弟,但现在只剩下几十个了。因为画内画并不是一门赚钱的手艺,能够坚持下来的学徒并不多。这些徒弟里,有跟着王老师学了10年的,他们除了练习内画,还会接一些定制的订单,增补收入。因为每天在巴掌大的鼻烟壶里画画,需要聚精会神,长年累月,视力会变差。但看到自己创作的内画作品得到他人的喜欢,他们觉得很值得。

做木板年画调研时我们得知,受各种因素影响,来买年画的客人骤减,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店很多都关门闭业了。但杨乃东老师还在坚持着,是杨家埠里为数不多的还在手工雕刻、印刷年画的手艺人。开车到杨老师的和兴永年画店,一路上很冷清,周边的店铺都关门了,路上也没什么行人。进到年画店,墙上挂着喜庆的民间年画,胖娃娃、门神、财神,应有尽有,很喜庆,与门外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在置物架上有手写的红楼梦、三国、水浒等标签,雕刻好的木版分门别类归置放好,这样杨老师可以准确找到要用的木版。杨老师每天雷打不动早上8点就开门营业年画店,开始雕刻木版,印刷年画。他很少给自己放假,也习惯了这样的日常。

也正是这样的故事打动到我们,更加坚定了我们想要记录并传承中国非遗文化的决心,我们不应该让非遗走向“没落”和“无人问津”,而应该让非遗和文化传承者被看见。

△《流光拾遗之旅》工作照

故事的力量源自于具体的人

问:在拍摄《流光拾遗之旅》的过程中,团队准备了非常详细的采访问题,涉及到工艺和人物的方方面面,最终对这些素材如何取舍?

南方周末:7分钟的纪录片,如果要完整讲述清楚非遗技艺的制作、非遗传承人的故事、非遗未来的发展,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会根据前期的采访,阅读相关资料,挖掘一条具有人物和非遗技艺特色的故事线,构建出要描绘的人物形象。在拍摄完成后,对于素材的使用,我们会按照故事线和人物形象进行挑选。

我们相信故事的力量源自于具体的人,每一位非遗传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的性格和机遇,面对时代变化下的非遗传承有着不同的思考与做法。有人坚持传统工艺保持原汁原味,有人则把更多精力投入创新工作。人物的魅力正来自于这种复杂性,所以素材选择上,我们始终注重呈现人物的多面性,而不仅仅是塑造一个“非遗传人”的静态雕塑。同时“非遗”作为一个大家都关心的文化议题,虽然篇幅有限,但选取素材过程中,我们依然会注重延伸,注重背景的开阔,希望能够在同题材中展现代表性和公共性。

△《流光拾遗之旅》工作照

问:在短视频创作方面,您觉得讲好一个故事的要素是什么?

南方周末:要展示,不要叙述。通过细节的展示,调动观众的感官,构建故事的氛围。比如展现木版年画制作过程,线条、颜色、刻刀这些细节,都可以丰富故事性。故事的展开终究离不开人,对于人的记录不仅仅在具体的事情层面,更要注重其精神层面的挖掘与呈现。

问:可以讲讲您理解的“讲好中国故事”吗?

南方周末:有几点可以分享:第一,中国故事首先要具备优质的特色,例如我们这次聚焦的非遗文化,展示的非遗传承人的坚守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值得记录与传承的。第二,有了好的中国故事,不管是通过文字还是画面亦或是音频手段,都需要用贴近人的视角将故事真实地、细腻地呈现;并且要能将故事的内核挖掘并传递给受众,例如《原神》这次的非遗项目,除了展现中国非遗文化的瑰丽和传承人的精神外,也希望通过新的、年轻人热爱的载体例如游戏与非遗进行跨界融合,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热爱非遗。第三,中国故事的讲述更要具备向外传播的国际视角,要具备创新融合的精神,《原神》以15种语言字幕在全球同步发行,海外用户颇多,因此项目不仅仅将这次非遗文化传播的范围局限在了中国受众,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文化出海,制作了15种语言的字幕版本,更好地推向国际舞台。

+作者:

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陈惠敏

特别鸣谢南方周末团队对本文的贡献


创作计划大家谈|《流光拾遗之旅》:游戏IP“跨界”非遗技艺,不只是好玩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